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进行分析,比较体育考核成绩处于较高、中等、较低三个水平上的学生的协调性,以探讨影响协调能力的因素和协调性训练对身体各项素质、动作质量、运动技能的作用.方法:选择六年级女生40人进行1分钟反复仰卧起坐,采用数理统计法对该实验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及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影响协调性的因素有很多,体育成绩较高者的协调性并不是最好的,体育成绩低的学生明显协调能力差,当体育成绩处于水平居中的学生协调能力达到最好。结论:神经系统和身体素质是影响协调性的重要因素,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对提高身体的其他运动素质和运动技能具有就极好的作用。
关键词:协调性训练;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方法
1.研究目的
调查周围中小学,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没有把协调训练当成一个训练任务来完成,只是把它当作可练可不练的一项训练。长久下去,使学生的动作的协调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体育老师对协调性训练的作用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协调性训练是热身体做游戏的过程,其实不然。如何安排协调训练活动,需根据每次授课内容来安排,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模式,这样既明确目的又容易达到训练效果。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协调能力
2.2研究方法
2.2.1教学实验法
对我校二年级学生30秒跳绳测试。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归纳整理。随机抽取40人作为实验班统一在体育操场进行测验。
测试目的:测试身体协调性
场地器材:在平地上放10条跳绳,秒表一块。
测试方法:10人一组,分为四组,受测试者拿绳站立成一排,第二组学生给第一组对应的人数数,30秒时间到第二组报第一组成绩并记录,一次测完四组,测两次,记其中最好成绩。测试情况:
2.2.2文献研究法
查阅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员的身体训练近十篇,对其中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结果
通过对该年级学生进行30秒跳绳测试如表1,测验表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协调能力并不是最好的,体育成绩低的学生明显协调能力差。显然影响协调能力水平的因素很多,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来考虑和进行相关分析。
3.2协调能力的分类
运动协调力对在不断变化的复杂动作中,维持身体的平衡及控制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协调能力和专项协调能力。
3.3影响协调能力发展的因素
3.3.1神经协调性
协调能力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水平关系极大,协调的动作主要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支配,而神经系統的功能是不易受后天因素影响的,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这就是学生协调能力个体差异很大的重要原因。
3.3.2身体素质发展水平
动作速度、弹跳力、柔韧性等运动素质与协调能力关系密切,这些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完成动作时把握动作技术的空间、时间、节奏等特征以及各部肌肉用力的协调配合。而这些都是反映了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依赖于其他运动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3.4评定协调能力的标准
3.4.1难度:技能或动作可以有难有易,一般来说,周期性运动不太复杂,与非周期运动相比较易掌握,因而从事非周期性项目的运动员通常难度大。
3.4.2动作准确性:如果一个动作在时间、高度以及动力学方向都符合要求,那么,可以说这个动作完成得准确。一般来说,准确性很高的动作符合力学要求,生理效果也明显,也就是说实现了节省化。
3.5协调能力的重要价值
人体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求机体的各个方面都被动员起来一起参加。几乎所有的运动技术,都不可能单纯地依靠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块肌肉去独立地完成,机体在运动时的协同工作主要表现在:供能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的协同:感知觉系统与运动系统工作的协同;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工作。不同肢体、不同肌肉群工作的协同。上述各种协调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完成运动的水平与质量。协调性是身体素质中最不好练,最不容易提高的一项素质。但它却是我们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的素质之一。
3.6协调性训练的注意事项
3.6.1与“言语暗示训练"相结合进行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完成的,而人的注意有时会因为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不能集中于技术动作上,言语暗示是指通过特定的口头言语调节练习者的心理状态,强化动作意识,在动作协调能力训练应用中,可加深动作的感觉定型,提高训练结果。
3.6.2有效把握训练时机
儿童少年时期是发展运动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因为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系统的功能水平,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最早、最快。
3.7协调性训练的练习基理
进行协调性训练,是把大量的随意性的肌肉关节动作,通过练习使其改变不随意的自发性质,成为习惯的动作,人的动作协调能力具有正确性、快速性、合理性、应变性、和谐性等多种特征,为形成良好的协调能力,必须进行协调性训练。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协调能力训练能提高运动素质和灵活掌握运动技术、技能。
4.1.2协调能力训练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
4.2建议
4.2.1协调性的训练应建立在正确把握动作结构的基础上。
4.2.2协调性训练应经常变换多样的练习内容。
4.2.3协调能力训练动作选择和编排应适合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过家兴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南仲喜,王林主编.身体素质训练指导[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 姚鸿恩,郑垄榆,主编.体育保健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协调性训练;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方法
1.研究目的
调查周围中小学,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没有把协调训练当成一个训练任务来完成,只是把它当作可练可不练的一项训练。长久下去,使学生的动作的协调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体育老师对协调性训练的作用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协调性训练是热身体做游戏的过程,其实不然。如何安排协调训练活动,需根据每次授课内容来安排,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模式,这样既明确目的又容易达到训练效果。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协调能力
2.2研究方法
2.2.1教学实验法
对我校二年级学生30秒跳绳测试。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归纳整理。随机抽取40人作为实验班统一在体育操场进行测验。
测试目的:测试身体协调性
场地器材:在平地上放10条跳绳,秒表一块。
测试方法:10人一组,分为四组,受测试者拿绳站立成一排,第二组学生给第一组对应的人数数,30秒时间到第二组报第一组成绩并记录,一次测完四组,测两次,记其中最好成绩。测试情况:
2.2.2文献研究法
查阅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员的身体训练近十篇,对其中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结果
通过对该年级学生进行30秒跳绳测试如表1,测验表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协调能力并不是最好的,体育成绩低的学生明显协调能力差。显然影响协调能力水平的因素很多,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来考虑和进行相关分析。
3.2协调能力的分类
运动协调力对在不断变化的复杂动作中,维持身体的平衡及控制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协调能力和专项协调能力。
3.3影响协调能力发展的因素
3.3.1神经协调性
协调能力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水平关系极大,协调的动作主要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支配,而神经系統的功能是不易受后天因素影响的,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这就是学生协调能力个体差异很大的重要原因。
3.3.2身体素质发展水平
动作速度、弹跳力、柔韧性等运动素质与协调能力关系密切,这些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完成动作时把握动作技术的空间、时间、节奏等特征以及各部肌肉用力的协调配合。而这些都是反映了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依赖于其他运动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3.4评定协调能力的标准
3.4.1难度:技能或动作可以有难有易,一般来说,周期性运动不太复杂,与非周期运动相比较易掌握,因而从事非周期性项目的运动员通常难度大。
3.4.2动作准确性:如果一个动作在时间、高度以及动力学方向都符合要求,那么,可以说这个动作完成得准确。一般来说,准确性很高的动作符合力学要求,生理效果也明显,也就是说实现了节省化。
3.5协调能力的重要价值
人体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求机体的各个方面都被动员起来一起参加。几乎所有的运动技术,都不可能单纯地依靠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块肌肉去独立地完成,机体在运动时的协同工作主要表现在:供能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的协同:感知觉系统与运动系统工作的协同;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工作。不同肢体、不同肌肉群工作的协同。上述各种协调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完成运动的水平与质量。协调性是身体素质中最不好练,最不容易提高的一项素质。但它却是我们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的素质之一。
3.6协调性训练的注意事项
3.6.1与“言语暗示训练"相结合进行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完成的,而人的注意有时会因为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不能集中于技术动作上,言语暗示是指通过特定的口头言语调节练习者的心理状态,强化动作意识,在动作协调能力训练应用中,可加深动作的感觉定型,提高训练结果。
3.6.2有效把握训练时机
儿童少年时期是发展运动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因为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系统的功能水平,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最早、最快。
3.7协调性训练的练习基理
进行协调性训练,是把大量的随意性的肌肉关节动作,通过练习使其改变不随意的自发性质,成为习惯的动作,人的动作协调能力具有正确性、快速性、合理性、应变性、和谐性等多种特征,为形成良好的协调能力,必须进行协调性训练。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协调能力训练能提高运动素质和灵活掌握运动技术、技能。
4.1.2协调能力训练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
4.2建议
4.2.1协调性的训练应建立在正确把握动作结构的基础上。
4.2.2协调性训练应经常变换多样的练习内容。
4.2.3协调能力训练动作选择和编排应适合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过家兴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南仲喜,王林主编.身体素质训练指导[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 姚鸿恩,郑垄榆,主编.体育保健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