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亲切、平等、丰富成为科学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使课堂成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使师生在律动的教学中释疑解难、交流思想、共同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沐浴知识的灵秀。这样的课堂是绿色流淌的、乐趣无穷的,是精彩的、也是完美的。
关键词:放飞心灵 科学课堂 时机 珍视
科学课的学习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探究、互相交流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参与者、交流者、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真实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宽松活跃、自由舒畅的课堂气氛,并在这种气氛中最大限度的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灵性。如我在教学《植物和我们》一课,在教学让学生说一说“植物能为人类作出哪些贡献”这一环节时,先以人类利用动物进行仿生学引入,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发现、交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与学生“聊天”的形式,让学生在“聊天”中发现了如果世界上没有植物,动物就不能生存,植物不仅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动物的生存也是离不开植物的。
一、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引导学生去更深入地探究问题或探究新的问题,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应该怎样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地引导学生去更深入地探究问题或探究新的问题,这一点我在《冷水与热水》一课的教学中深有体会。
首先我让学生进行猜测,接着让学生用实验来探究。本来绝大部分学生的猜想和老师心中的结论是: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快,但是,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的快。这一结论与学生的事先猜测不相符,也出乎我的意料。有近半数的小组实验结论为“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的快”,面对这一结果,我没有急于给学生下结论:判定是他们将水杯“晃动了”,红墨水应该是在热水中扩散的快呀,而是抓住机会让学生对影响红墨水扩散快慢的因素进行探究。首先对问题进行猜想假设,然后设计出控制其他变量,改变其中一个变量的对比方法来观察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让学生最终认识红墨水扩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红墨水在热水还是冷水中扩散得快,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创造出完美的课堂。
二、教学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给形形色色的动物分类,然后再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是《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获得丰富的信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充分说出自己是怎样分类的,在汇报与交流分类结果时,鼓励学生说:“这些动物能分成哪几类?请同学们大胆讲出来。与大家的分类不一样不要紧,只要懂脑筋思考就是好样的﹗”由于给学生的大脑松了绑,结果他们踊跃发言。坐在后排的滕圆圆同学站起来:“老师,我认为鸭子和青蛙相似。”他的回答引来哄堂大笑,旁边一位赵心悦“嗖”地站起来反驳说:“这样分类不对,鸭子身上长羽毛,青蛙身上不长羽毛,不能分为一类﹗”我走到滕圆圆同学跟前,笑眯眯地说:“不要怕,你肯定有自己的道理,我们想听听你的想法。”他的小脸涨得通红,语调提的很高:“你看,鸭子有时生活在水中,有时生活在岸上,青蛙也是这样。鸭子的脚掌和青蛙的脚掌上还长膜(蹼)所以,我认为他们是一类。”我立刻表扬了他们俩,并教育其他学生既要敢于表达不同的想法和发现,又要善于倾听同学们的不同意见。随后,我采取迂回战术,搁置争议,延迟评判,说:“两位同学讲得都有道理,我们先来看看大家都认为相似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然后再来讨论鸭子和青蛙好不好?”就这样,我把学生不同的理解当作教学资源,使得研讨得以继续,课堂有了神韵,学生的思维也在这意外的冲击下得到激荡,正确的科学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起来。
三、让“意外”在课堂中争鸣。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倾听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呼应。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学会耐心倾听,就能获取来自孩子的一切信息,学会耐心倾听,就会发现学生在制造一个个的“意外”,它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
四、当好学生的助手。
郭思乐教授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像牧者一样,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羊儿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不是去代替或包办羊群的吃食”。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群,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当学生将他们合作搜集来的材料进行展示、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学习提供尽可能的自主。这样不仅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科学课堂中,不是因“教”而“学”,而是由“教”而引导学生去“学”,为“学”服务。作为老师,我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中享受到了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一个“牧者”真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
[3]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 [M].安微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