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然而,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部分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效。为此反思如下:第一、教师应科学合理的分组并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责任。第二、教师应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第三、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要观察者、参与者、引领者。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形式。如今,思品课堂大多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许多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分组不合理,分组讨论时机不当、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评价不科学等问题,使得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收效甚微。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1.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组合是首要条件。那么,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呢?
(1)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组间活动效果有很大的差别。其中原因就在于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于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于是,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学生个体特点等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这样,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2)小组人数要合理。每一个合作小组一般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后进生,两名是中等生。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作相应的变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的人数组合使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效果明显。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协作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协作员在整个小组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当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二、教师应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我认为,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究竟在什么场合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依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等诸多因素而定。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疑难,我们就会发现,中上等程度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的把握;而中下等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开来。这样就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这时,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问题会越辩越明,意见由不统一走向统一,或者走向多元并存,这不仅是一个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小组合作、多方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疑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比如: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习中的苦与乐》这一课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学习苦大于乐”和“学习乐大于苦”这两种不同意见,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辩论。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学习是苦乐组合的,先苦后甜,苦中有乐,学习中有苦更有乐,只有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就能获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3、当问题的答案不惟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但由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往往想不出更多的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多向拓展,受到全方位的启发。比如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男生、女生》这一课时,在讲到“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这一问题时,由于答案是不惟一的,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出的金点子很多很多,大大出乎我们老师的想象。这样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多向拓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具体地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教师要给学生的活动行为提出规范性要求,使每一位学生的活动必须集中到完成学习任务上来,使教学过程“活”而“有序”。
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发现。教师发现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等方面的火花时,应适时鼓励、引导,使其“火花”发展为预想的“火焰”。
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合作学习不能继续进行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发现,机智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教师发现某一个小组不能继续进行学习时,应立即走到该组,给以必要的指导,帮助该组排除障碍,使他们能够继续进行学习。
4.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形式时中,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恰当地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流畅、变通,并具独创性。当某一个小组停留在争论表面层次的问题上时,教师要给以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得到启发,排除障碍,思维的深刻性得到提高,继而去关注关键性问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形式。如今,思品课堂大多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许多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分组不合理,分组讨论时机不当、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评价不科学等问题,使得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收效甚微。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1.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组合是首要条件。那么,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呢?
(1)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组间活动效果有很大的差别。其中原因就在于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于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于是,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学生个体特点等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这样,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2)小组人数要合理。每一个合作小组一般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后进生,两名是中等生。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作相应的变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的人数组合使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效果明显。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协作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协作员在整个小组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当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二、教师应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我认为,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究竟在什么场合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依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等诸多因素而定。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疑难,我们就会发现,中上等程度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的把握;而中下等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开来。这样就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这时,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问题会越辩越明,意见由不统一走向统一,或者走向多元并存,这不仅是一个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小组合作、多方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疑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比如: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习中的苦与乐》这一课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学习苦大于乐”和“学习乐大于苦”这两种不同意见,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辩论。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学习是苦乐组合的,先苦后甜,苦中有乐,学习中有苦更有乐,只有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就能获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3、当问题的答案不惟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但由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往往想不出更多的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多向拓展,受到全方位的启发。比如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男生、女生》这一课时,在讲到“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这一问题时,由于答案是不惟一的,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出的金点子很多很多,大大出乎我们老师的想象。这样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多向拓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具体地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教师要给学生的活动行为提出规范性要求,使每一位学生的活动必须集中到完成学习任务上来,使教学过程“活”而“有序”。
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发现。教师发现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等方面的火花时,应适时鼓励、引导,使其“火花”发展为预想的“火焰”。
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合作学习不能继续进行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发现,机智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教师发现某一个小组不能继续进行学习时,应立即走到该组,给以必要的指导,帮助该组排除障碍,使他们能够继续进行学习。
4.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形式时中,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恰当地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流畅、变通,并具独创性。当某一个小组停留在争论表面层次的问题上时,教师要给以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得到启发,排除障碍,思维的深刻性得到提高,继而去关注关键性问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