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释性信息是当前传播过程中的稀缺资源,它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的强有力武器,有着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解释性 信源赋权 媒体竞争
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尤其是在新媒体登上历史舞台后,越来越多的传播形式在改变甚至颠覆着我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接受和解读模式。如何才能抢占到更多的受众注意力成为新旧媒体竞争的成败关键,而解释性信息是当前传播过程中的稀缺资源,它是传统媒体对抗新媒体的强有力的武器,并且具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解释性信息的概念
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林兹特诺姆认为:应该在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时,注意适当补充以下有关事实:历史性的、环境性的、简历性的、数据性的、反映性的事实。
历史性的事实,即提供有关新闻的历史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主要用来解释其来龙去脉,交代它与相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以使读者有可能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
环境性的事实,是指与新闻事实有横向联系的背景性事实。这种环境事实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适度的添加能起到一定的烘托或陪衬作用。
简历性的事实,包括新闻中人物的经历、性格特征和趣闻轶事等等。对这些事实适当加以介绍可以增强报道中人物的立体感。
数据性的事实,指的是统计数字和材料。利用百分比从中挖掘其含义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反映性的事实,指外界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议论、分析或者评价等。
《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说过:“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的。”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之一就是要学会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深度的解读。解释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向受众提供多元信息,它的思维方法也可以让受众摒弃就事论事的狭隘性,改变以往封闭的线性思维、增强对事件的思辨能力。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关键就是要重新建立起它最擅长的编辑逻辑思维。
二、解释性信息对传统媒体的意义
解释性信息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的稀缺资源,成为传统媒体参与新闻竞争的有力武器。
以微博为例,其传播的信息多为简单、浅显的初级信息,缺乏深度,掺杂大量虚假信息,内容质量较低,公信度低,并且碎片化的阅读只能使受众触及事件的表面,对于事件的背景受众所知甚少。而一个拥有解释性消息的新闻事件是难以被微博化的,譬如一个好的长报道中包含大量细节,它可能需要十条微博才能展现;而且它包含逻辑性,140个字很难展现出其复杂关联。在当下网络传播环境下,报道世界的能力不再被独享,解释世界的能力才是能力核心。
解释性信息使传统媒体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源于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中的信源赋权性,表现为对新闻事件的赋权性解读。
喧嚣的互联网时代,似乎人人都是记者,公众的知情权看似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信息泛滥的现实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要求更加有针对性,具体的内容和数据仅仅是满足基本所需,更需要媒体对新闻事件做出赋权性的解读。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完整的信息传播机制也不是所有网络媒体都具备的。根据2005年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都只能登载或转载时政类新闻信息,即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换言之,网络媒体没有新闻采訪权,不能进行直接的新闻原创。另外,网络媒体的特性,也决定了网络媒体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规律。网络更加强调的是人际交流与对话,但是网络上的交流又是在缺少社会暗示和交流对象的不确定性中进行的,这种特殊的交流环境可能会衍生出一些非理性的交流行为。网络使新闻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增广,传播活动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金兼斌教授分析说:“新闻源或者发帖者、爆料者本身在描述事件时信息不准、不全、不客观,从而给网络上的‘以讹传讹’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中间传播环节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添油加醋’的理解,最终可能歪曲事实真相,变成谣言、假新闻。”
作为传统媒体,它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有编辑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规范作为公信力的保证,另一方面它可以对一个新闻事件投入人力物力进行长期深入调查,如果想提供给人们重大事件的真相,提供能启发人们思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新闻,就必须依靠一定水准的新闻专业技能,有逼近真相与挖掘价值的能力。传统媒体依靠职业新闻人,生产出优于网络的内容,对新闻信息资源整合中的信源赋权性。编辑把各类零散的新闻素材整理起来,通过去芜存真,重新编辑,组合成长篇报道。而解释性信息的大量注入加上合理的主题设计,逐渐演变成一种为新闻素材注入报道思想的再创作行为。
三、传统媒体运用解释性信息的策略
1、传统媒体应从动态性信息传播为主转向解释性信息传播为主
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微博均成为第一消息源,时效性是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但当下传统媒体在传播上还是以动态性信息为主,虽然读者需要动态消息来知晓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但它却不能对未来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也不能对其进行演绎和归纳、抽象和概括。从这一点上来说,它满足不了观众日益增长的求真求知的欲望和需要,而如果转向以解释性信息的传播为主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颇具影响力的《南方周末》的述评性文章大多数都凝聚着深度的思考力。深度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对所叙述事实的抽象、放大和联想,在很多的判断性叙述之后通常紧跟着提供解释性信息,用细节信息进行详述。
2、建设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解释模式”,赢得注意力
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一些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大众利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庞杂,有的以新闻当事人的身份直接发布自身遭遇,它们是“新闻发起端”;有的则是“线人”,在社会化媒体上报料。面对这种趋势,传统媒体人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解释模式”,依靠其新闻敏感性和职业素养,主动联系在社会化媒体上报料或直播事件的受众,直击新闻核心源,深度挖掘、调查该事件。 新华社的“中国网事”,《人民日报》的“求证”等栏目在网络已连篇累牍地报道某个新闻事件之后,会继续进一步地探究事件的真伪、用大量的解释性信息来补充事件的深度内幕,用新的角度,来分析判断事件的走势与方向。所以,新闻解释性信息的勾联与解读渐渐地成为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渴望,及时对新闻事件给予解读、分析、提示、引导,势必会成为受众的首选,从而真正赢得应有的注意力资源。
3、形成与传统媒体理念相一致的有特色的对新闻事件的“解释能力”
有特色,才有市场。传统媒体应着手建立与其自身经营理念相一致的有特色的对新闻事件的“解释能力”。2012年5月25日,上海《社区晨报》经过新闻出版总署批复正式创刊。该报前身是《新闻晨报社区报》,自2009年8月《新闻晨报-周家桥社区报》出版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快速发展,已与上海31个街道和单位开展合作,推出了31份内容各异的社区报。《社区晨报》专注于社区居民“自家门口这点事”,主打内容包括罗列居住区域内商场打折信息,介绍家门口新开饭店的特色菜,替家庭主妇比较超市和菜场的价格高低,邀请居民参与各类好玩的活动等。又如2012年10月23,《南方日报》第九次改版,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全媒体改版。改版的理念是将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六度”(高度、深度、信度、速度、宽度和互动度)空间,融合全媒体,实现全媒体转型发展。
“解释能力”并不是一味的去增加解释性信息的相关链接等组合,而要将此类信息同新闻事实融为一体,灵活穿插,巧妙地运用到关键处,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事实及其特点、意义的理解。更加鲜明地显现新闻事实的个性特点和新闻价值,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题思想。如果对新闻事件缺乏独到的挖掘,重复其他媒体的报道,对报道“掺水”,“拿来主义”式的拼凑网络媒体信息,这样背离其品牌和理念的行为终将会被广大读者所抛弃。《生活新报》就曾提出:“今天的报纸不是卖新闻纸,不是比谁厚,而是要比谁给读者的智慧更多,谁帮读者长智慧更多。”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在日益窘迫的市场压力下,传统媒体人应该重新去思考所谓“传统”媒体的专业价值,培養“解释能力”,重塑媒体的生命力。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全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必须要秉承内容为王,这个“王”就是“解释性信息”的参入报道,它是传统媒体对抗新媒体的强有力武器。相信解释性信息会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为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①陈国权,《报纸命运三问——“报业活路”之三》[Z].人民网,2013
②郭光华、朱祖纯,《中西深度报道比较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4(4)
③杨云龙,《传统纸媒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J].《社会主义论坛》,2010(6)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解释性 信源赋权 媒体竞争
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尤其是在新媒体登上历史舞台后,越来越多的传播形式在改变甚至颠覆着我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接受和解读模式。如何才能抢占到更多的受众注意力成为新旧媒体竞争的成败关键,而解释性信息是当前传播过程中的稀缺资源,它是传统媒体对抗新媒体的强有力的武器,并且具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解释性信息的概念
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林兹特诺姆认为:应该在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时,注意适当补充以下有关事实:历史性的、环境性的、简历性的、数据性的、反映性的事实。
历史性的事实,即提供有关新闻的历史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主要用来解释其来龙去脉,交代它与相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以使读者有可能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
环境性的事实,是指与新闻事实有横向联系的背景性事实。这种环境事实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适度的添加能起到一定的烘托或陪衬作用。
简历性的事实,包括新闻中人物的经历、性格特征和趣闻轶事等等。对这些事实适当加以介绍可以增强报道中人物的立体感。
数据性的事实,指的是统计数字和材料。利用百分比从中挖掘其含义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反映性的事实,指外界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议论、分析或者评价等。
《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说过:“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的。”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之一就是要学会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深度的解读。解释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向受众提供多元信息,它的思维方法也可以让受众摒弃就事论事的狭隘性,改变以往封闭的线性思维、增强对事件的思辨能力。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关键就是要重新建立起它最擅长的编辑逻辑思维。
二、解释性信息对传统媒体的意义
解释性信息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的稀缺资源,成为传统媒体参与新闻竞争的有力武器。
以微博为例,其传播的信息多为简单、浅显的初级信息,缺乏深度,掺杂大量虚假信息,内容质量较低,公信度低,并且碎片化的阅读只能使受众触及事件的表面,对于事件的背景受众所知甚少。而一个拥有解释性消息的新闻事件是难以被微博化的,譬如一个好的长报道中包含大量细节,它可能需要十条微博才能展现;而且它包含逻辑性,140个字很难展现出其复杂关联。在当下网络传播环境下,报道世界的能力不再被独享,解释世界的能力才是能力核心。
解释性信息使传统媒体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源于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中的信源赋权性,表现为对新闻事件的赋权性解读。
喧嚣的互联网时代,似乎人人都是记者,公众的知情权看似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信息泛滥的现实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要求更加有针对性,具体的内容和数据仅仅是满足基本所需,更需要媒体对新闻事件做出赋权性的解读。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完整的信息传播机制也不是所有网络媒体都具备的。根据2005年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都只能登载或转载时政类新闻信息,即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换言之,网络媒体没有新闻采訪权,不能进行直接的新闻原创。另外,网络媒体的特性,也决定了网络媒体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规律。网络更加强调的是人际交流与对话,但是网络上的交流又是在缺少社会暗示和交流对象的不确定性中进行的,这种特殊的交流环境可能会衍生出一些非理性的交流行为。网络使新闻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增广,传播活动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金兼斌教授分析说:“新闻源或者发帖者、爆料者本身在描述事件时信息不准、不全、不客观,从而给网络上的‘以讹传讹’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中间传播环节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添油加醋’的理解,最终可能歪曲事实真相,变成谣言、假新闻。”
作为传统媒体,它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有编辑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规范作为公信力的保证,另一方面它可以对一个新闻事件投入人力物力进行长期深入调查,如果想提供给人们重大事件的真相,提供能启发人们思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新闻,就必须依靠一定水准的新闻专业技能,有逼近真相与挖掘价值的能力。传统媒体依靠职业新闻人,生产出优于网络的内容,对新闻信息资源整合中的信源赋权性。编辑把各类零散的新闻素材整理起来,通过去芜存真,重新编辑,组合成长篇报道。而解释性信息的大量注入加上合理的主题设计,逐渐演变成一种为新闻素材注入报道思想的再创作行为。
三、传统媒体运用解释性信息的策略
1、传统媒体应从动态性信息传播为主转向解释性信息传播为主
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微博均成为第一消息源,时效性是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但当下传统媒体在传播上还是以动态性信息为主,虽然读者需要动态消息来知晓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但它却不能对未来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也不能对其进行演绎和归纳、抽象和概括。从这一点上来说,它满足不了观众日益增长的求真求知的欲望和需要,而如果转向以解释性信息的传播为主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颇具影响力的《南方周末》的述评性文章大多数都凝聚着深度的思考力。深度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对所叙述事实的抽象、放大和联想,在很多的判断性叙述之后通常紧跟着提供解释性信息,用细节信息进行详述。
2、建设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解释模式”,赢得注意力
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一些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大众利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庞杂,有的以新闻当事人的身份直接发布自身遭遇,它们是“新闻发起端”;有的则是“线人”,在社会化媒体上报料。面对这种趋势,传统媒体人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解释模式”,依靠其新闻敏感性和职业素养,主动联系在社会化媒体上报料或直播事件的受众,直击新闻核心源,深度挖掘、调查该事件。 新华社的“中国网事”,《人民日报》的“求证”等栏目在网络已连篇累牍地报道某个新闻事件之后,会继续进一步地探究事件的真伪、用大量的解释性信息来补充事件的深度内幕,用新的角度,来分析判断事件的走势与方向。所以,新闻解释性信息的勾联与解读渐渐地成为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渴望,及时对新闻事件给予解读、分析、提示、引导,势必会成为受众的首选,从而真正赢得应有的注意力资源。
3、形成与传统媒体理念相一致的有特色的对新闻事件的“解释能力”
有特色,才有市场。传统媒体应着手建立与其自身经营理念相一致的有特色的对新闻事件的“解释能力”。2012年5月25日,上海《社区晨报》经过新闻出版总署批复正式创刊。该报前身是《新闻晨报社区报》,自2009年8月《新闻晨报-周家桥社区报》出版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快速发展,已与上海31个街道和单位开展合作,推出了31份内容各异的社区报。《社区晨报》专注于社区居民“自家门口这点事”,主打内容包括罗列居住区域内商场打折信息,介绍家门口新开饭店的特色菜,替家庭主妇比较超市和菜场的价格高低,邀请居民参与各类好玩的活动等。又如2012年10月23,《南方日报》第九次改版,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全媒体改版。改版的理念是将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六度”(高度、深度、信度、速度、宽度和互动度)空间,融合全媒体,实现全媒体转型发展。
“解释能力”并不是一味的去增加解释性信息的相关链接等组合,而要将此类信息同新闻事实融为一体,灵活穿插,巧妙地运用到关键处,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事实及其特点、意义的理解。更加鲜明地显现新闻事实的个性特点和新闻价值,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题思想。如果对新闻事件缺乏独到的挖掘,重复其他媒体的报道,对报道“掺水”,“拿来主义”式的拼凑网络媒体信息,这样背离其品牌和理念的行为终将会被广大读者所抛弃。《生活新报》就曾提出:“今天的报纸不是卖新闻纸,不是比谁厚,而是要比谁给读者的智慧更多,谁帮读者长智慧更多。”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在日益窘迫的市场压力下,传统媒体人应该重新去思考所谓“传统”媒体的专业价值,培養“解释能力”,重塑媒体的生命力。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全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必须要秉承内容为王,这个“王”就是“解释性信息”的参入报道,它是传统媒体对抗新媒体的强有力武器。相信解释性信息会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为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①陈国权,《报纸命运三问——“报业活路”之三》[Z].人民网,2013
②郭光华、朱祖纯,《中西深度报道比较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4(4)
③杨云龙,《传统纸媒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J].《社会主义论坛》,2010(6)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