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每个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教师教研活动和学校常规管理方式之一的听课,也必将在新课程精神的引领下发生悄然而又实质的变化。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听课呢?也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别人的课堂呢,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一、关注教学目标的三维性
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应从单纯的双基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换,要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应得到相应的培养。
例:(教师出示描述小明、小亮放学回家的未知行程情况图)要求学生利用坐标编一段小明(左图)、小亮(右图)放学回家的故事,使故事情节与图像中的描述情况一致,并做出评价。
生1:小明放学后回家,走到半路,突然想到,书包忘在教室里面了,就又返回学校取书包。他是个丢三落四的孩子。
生2:小亮放学后回家,先去同学家玩了一会儿,才又回家。小亮是个贪玩的孩子。
生3:小亮可能半路去打游戏机了,他是个不好好学习的学生。
师:大家刚才说得都有道理。不过,老师觉得可能小明和小亮就是个好孩子呢?你们说说有没有这种可能?
生4:有这种可能,小明放学后回家,走到半路突然想起教室的窗户忘关了,所以赶回去关窗户。他是个爱护集体的好学生。
生5:的确是这样,但是下一次值日时,一定要先看看教室的门窗、电器是否关闭了,再走。
生6:可能是小明在上午的献爱心活动时,没带钱,下午带了但是忘交给老师了,走到半路想起来了,就赶回学校捐给老师了。小明是个有爱心的好学生。有一次我就是这样。
生7:小亮可能放学回家后经过一家商店,他帮他妈妈买东西了,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生8:小亮可能是去同学家做作业去了(因为他妈妈还没有下班)。…
师:说得真好!看来观察什么事情,不能单凭主观臆断,关键是看他在这段时间内干了些什么,对吗?
这位老师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思想教育,让学生能辩证地看问题,通过分析认识人和事物,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有的人说:“上一节好课的价值在于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态度。”的确是这样。
二、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传统的课堂与学生、教师的日常生活脱节乃至严重隔离。部分原因是传统课堂只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书本知识就可以应付升学考试了。在这种情况下,听课者自然就无法观察到课堂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也不会刻意去观察教师是否将适当加工的生活事件引入课堂。
新课程精神强调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一定的联系,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带进课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听课,要特别关注教学内容是否与师生的日常生活发生了联系。例如,有的教师将日常生活的内容试着带入了课堂,听课者就要关注日常生活的经验在课堂中具体的表现方式,教师对其加工和处理是否到位,或者说日常生活的事件与课本知识的衔接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由于传统的课堂一般会呈现出“教师一味讲、学生埋头听”的特点,听课者也无须过多地关注上课者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是否灵活搭配、合理运用。新课程精神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主张将日常生活合理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仅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实际上,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灵活多变地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因此,听课者不能无视课堂的这一变化,而是要更多地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的意识、行为和能力。也就是说,听课者既要在课堂中观察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也要分析教师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教学方法,以及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四、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传统的听课重视记录教师在课堂中的“表演”,而忽略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当然有的听课者也会有意识地观察学生,但是大多重视学生课堂学习的结果,而容易忽略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有更多的表现空间。因而,在新课程改革精神引领下,听课者要重视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听课者不仅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言语,也要观看学生的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以及透过外在的言行来体察学生与教师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五、关注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在新课程精神“引領”下,评价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给教师的教学水平分个优、良、中、差,更重要的是通过听课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和师生共同的成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听课者对一堂课的教学评析角度不应是一元的,而应是多元的:不仅要从教师的言行评析教学,而且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评析教学效果;不仅能够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等显性表现,更能够从学生的情绪、表情、学习状态等细节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需要,以及教师是否能够准确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自身的课堂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和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上听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把听来的好的东西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使我们在新课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听课呢?也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别人的课堂呢,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一、关注教学目标的三维性
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应从单纯的双基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换,要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应得到相应的培养。
例:(教师出示描述小明、小亮放学回家的未知行程情况图)要求学生利用坐标编一段小明(左图)、小亮(右图)放学回家的故事,使故事情节与图像中的描述情况一致,并做出评价。
生1:小明放学后回家,走到半路,突然想到,书包忘在教室里面了,就又返回学校取书包。他是个丢三落四的孩子。
生2:小亮放学后回家,先去同学家玩了一会儿,才又回家。小亮是个贪玩的孩子。
生3:小亮可能半路去打游戏机了,他是个不好好学习的学生。
师:大家刚才说得都有道理。不过,老师觉得可能小明和小亮就是个好孩子呢?你们说说有没有这种可能?
生4:有这种可能,小明放学后回家,走到半路突然想起教室的窗户忘关了,所以赶回去关窗户。他是个爱护集体的好学生。
生5:的确是这样,但是下一次值日时,一定要先看看教室的门窗、电器是否关闭了,再走。
生6:可能是小明在上午的献爱心活动时,没带钱,下午带了但是忘交给老师了,走到半路想起来了,就赶回学校捐给老师了。小明是个有爱心的好学生。有一次我就是这样。
生7:小亮可能放学回家后经过一家商店,他帮他妈妈买东西了,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生8:小亮可能是去同学家做作业去了(因为他妈妈还没有下班)。…
师:说得真好!看来观察什么事情,不能单凭主观臆断,关键是看他在这段时间内干了些什么,对吗?
这位老师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思想教育,让学生能辩证地看问题,通过分析认识人和事物,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有的人说:“上一节好课的价值在于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态度。”的确是这样。
二、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传统的课堂与学生、教师的日常生活脱节乃至严重隔离。部分原因是传统课堂只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书本知识就可以应付升学考试了。在这种情况下,听课者自然就无法观察到课堂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也不会刻意去观察教师是否将适当加工的生活事件引入课堂。
新课程精神强调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一定的联系,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带进课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听课,要特别关注教学内容是否与师生的日常生活发生了联系。例如,有的教师将日常生活的内容试着带入了课堂,听课者就要关注日常生活的经验在课堂中具体的表现方式,教师对其加工和处理是否到位,或者说日常生活的事件与课本知识的衔接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由于传统的课堂一般会呈现出“教师一味讲、学生埋头听”的特点,听课者也无须过多地关注上课者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是否灵活搭配、合理运用。新课程精神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主张将日常生活合理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仅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实际上,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灵活多变地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因此,听课者不能无视课堂的这一变化,而是要更多地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的意识、行为和能力。也就是说,听课者既要在课堂中观察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也要分析教师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教学方法,以及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四、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传统的听课重视记录教师在课堂中的“表演”,而忽略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当然有的听课者也会有意识地观察学生,但是大多重视学生课堂学习的结果,而容易忽略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有更多的表现空间。因而,在新课程改革精神引领下,听课者要重视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听课者不仅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言语,也要观看学生的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以及透过外在的言行来体察学生与教师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五、关注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在新课程精神“引領”下,评价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给教师的教学水平分个优、良、中、差,更重要的是通过听课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和师生共同的成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听课者对一堂课的教学评析角度不应是一元的,而应是多元的:不仅要从教师的言行评析教学,而且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评析教学效果;不仅能够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等显性表现,更能够从学生的情绪、表情、学习状态等细节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需要,以及教师是否能够准确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自身的课堂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和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上听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把听来的好的东西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使我们在新课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