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奏鸣曲灵魂叙事诗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xi58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平: 原籍山东曹县,1959年生于陕西西安,197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入西安碑林博物馆工作至今,为副研究馆员,陕西美协会员。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舒安任平画展》;1994年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长安画家个人展》;1996年在人美社出版《舒安任平画集》。
  
  一
  
  品读一位完全陌生的画家的作品,便只能仅仅面对作品说话。这恰好符合了现代批评的理路——在现代文学与艺术批评视野中,只有作品,没有作者,文本是唯一可信赖的批评对象,并由此考验着批评与欣赏者在学养与学理之外,是否有能真正深入到文本内涵之密室的感悟能力和艺术直觉,进而成为作品唯一而独在的“这一个”读者。
  这,对于像我这样越过诗界“玩票”于画界的“票友”式批评者而言,则更是一次冒险的经历。
  但信任是不可拒绝的,尤其是完全陌生的信任。
  于是,在这个由浮华转向迷蒙的晚秋季节,以同样陌生的信任的目光,审视一位名叫“任平”的女性画家的作品,且渐渐为其以迷蒙之笔调抒写浮华之挽歌的语境所沉醉时,我欣喜地发现,其实我面对的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一位用色彩和线条歌吟的诗人一如此的共鸣,让我一刹那间找到了认领这位完全陌生的诗人画家的理由,也找到了这篇小文的出发点:色彩奏鸣曲,灵魂叙事诗。
  
  二
  
  对色彩的迷恋,大概是所有成熟的画家最难以释解的“初恋情结”,尤其是女性画家。西画如此,中国画亦然。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看似放弃色彩,一“黑”到底,其实“墨分五色”,并非单一;真正到位的现代性水墨语言,着眼点在于对色彩语言之纯度的实验和追求,而非放逐色彩。
  


  任平有两套画笔,主攻油画,时而也行走于水墨世界。无论哪样,在色彩语言之纯度的追求上,都颇见工夫。尤其是她的油画作品,表面看去,气象缤纷,或清雅,或浓烈,或沉郁,或绚烂,不一而足。但看久看深入后,自会发现,那一种纯纯的力道与清气,总是隐约于后,透露出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纯净,令人感受至深。
  还有对调式的把握和气氛的营造,也拿捏得颇有分寸。或冷,或暖,或简约,或繁复;静物,人物,写生,写意,皆能与画面构图之题旨的取向和语境的需求相和谐。再加上对光的合理运用,以及对主题趋向的虚化、朦胧化,常常使人如临幻境——色彩的幻境,充满隐喻与象征意味的幻境,模糊而又真切。在这样的幻境中,色彩、调式以及气氛,都成了富有生命感的、可以独立存活而感染人的审美元素,同时又暗暗地归宿于一个隐秘的题旨取向:由浮华转向迷蒙的灵魂叙事……
  
  三
  
  画为心象,诗为心曲。诗画同源,源自不同表现方式的后面,都有一个共同的诗性或神性之灵魂世界作为语言的底背,方使其诗其画的形式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成为有精神内涵的言说。“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整体不是在自然中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德]歌德语)由此可以说,真正感动人的艺术作品,都是灵魂的产物,而非技术化的复制。
  读任平的画,色彩的眩目之后,更有深入灵魂的震颤一静物不静,人物非人(平常凡俗之人),花、鸟、树、果、田园、庙宇、少女、僧侣等等,经由画家超现实、梦态化的抒写,似乎都暗示着种种灵魂事件的发生与追忆——那曾经的繁华,那远去的梦想,那青涩的黎明,那向晚的仰瞻,那心灵细密的低语,那生命原始的忧伤一以心找画,以画找心,背向时代的浮面,任平找寻的是残留于个我人生体验最微妙处和活在时间最深处的那一片堪可眷顾与留恋的……诗意的流云!
  


  是的,是“流云”,这有些不着学理,可我找不到比这更恰当的词,来命名流荡于这位画家作品中的精神气息。这“流云”不乏抒情意味,但更有叙事性的厚重。她不是单个心境的苍白抒发,而是痴迷于所有生命季节的苦苦寻觅。因此,这“流云”融入色彩,方成为有质感的色彩;这“流云”融入线条,方成为有韵律的线条;这“流云”化为几乎所有任平画作的底蕴,方产生古歌般的韵味和不乏现代女性意识的意韵,使纯粹的语言形态和纯粹的生命形态趋于统一,在超逸空蒙0、清隽旷达的意境中,向信任她的读者,传达她独自深入的灵魂的歌吟,和被这歌吟洗亮了的审美视觉。
  
  四
  
  “色彩奏鸣曲,灵魂叙事诗”。读完任平,发自直觉而跃然跳出的这一题目,实际上已是一个完整的判断。这样,阐释完题目,好像也就完成了篇目,无需再赘言的了。
  却又想到那个“由浮华转向迷蒙”的题旨取向,似乎还没说透,而又一时觉着没法说透。或许,这种同样源自直觉感受的印象式说法,真要说透了反没了意思。便想到今年夏天,去甘南作“诗歌写生”时,有感而发的一首题为《桑科草原题句》的小诗,或可为这没说透的题旨作个注脚,也顺便作了这篇小文的结语:
  


  在风景之中
  在故事之外
  背景单纯
  角色朦胧
  野风抹去焦虑
  细草剔尽虚荣
  白云静好
  天心如梦
  2007年10月30于西安印若居
其他文献
王文本,男,1946年生于甘肃省兰州市。  现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兰州五泉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兰州南北两山书画院院长,甘肃省灯谜协会副会长。  从70年代开始,书法作品曾多次在省市书展展出并获奖,多次在省内外有关书刊发表,作品收入兰州书画长卷。1983年作品东渡日本展出,被日本东京恒文出版社收藏,1998年作品入选被誉为跨世纪工程的“中国常德诗墙”,同时参加了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与日本国日中友好会
期刊
孤寂悠扬的“天籁”由远而近,曲调顿挫,声声揪着心肠,时而阔达,时而婉转,时而孤寂……听着声音,我们知道玉生师兄来了。在精深博大、东方国学的滋养中,他的脚步不紧不慢,不偏不倚,笔下的花鸟鱼虫,祥和而安逸,喜悦而神采。“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玉生师兄平日最喜欢的联句,寝醉人格的意境,气静心闲掌握的舵标,独特的气场,将其做人、作画、作事搅拌溶化得天人合一。来自五台山的灵悟,使其人生的舞台,开
期刊
编者按:本刊在众多中青年艺术家中选取了三位浙派领导人物(山水、花鸟、人物)各一位,我们认为他们的艺术价位和市场价位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现刊登他们的一些作品与诸君共享。    林海钟  1968年生于杭州,祖籍福建永春。1980年学山水画,1986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山水专业,1990年攻读国画山水专业硕士,1993年留校任教,1997年至1999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山水教研室主任,2000年至2
期刊
二月的一个上午,记者如约到方子哥家中对方子哥及其夫人颜珍进行了采访。          记者:您是如何开始画画的?虽然都是文化方面的,但绘画和影视表演还是差距挺大的。  方子哥:我的家庭环境艺术氛围还是很浓的,我姐夫是工艺美院的,舅舅是故宫出展处的,也是画画的,再加上我妻子一家人也都是画画的,所以对于绘画除了喜欢我并不陌生。只是自己不会画。开始学画画是在医院,因为做了个手术,养病期间没事干,就随便
期刊
为祖国为社会大众服务,是画家的责任,我自己的艺术道路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品能够得到群众的喜爱,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陈大章      陈大章小传  193O年9月18日生于北京一书画世家,自幼从家叔陈林斋学画。15岁时,绘画作品已常展出于北京荣宝斋和中山公园画廊。青年时即参加北平“四友画会”,从事绘画创作和艺术活动。1950年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会,是最年轻的常
期刊
诗人陆游有一句话:“石不能言最可人”。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中国寿山石,似玉非玉,质朴、平滑、光润,且具变化,而石文化更是中华古文明的组成部分。因此,自古以来便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文房清供”和赏玩的钟爱之物。寿山石在获得候选国石之后,其把玩鉴赏的功能日益突显。目前,随着“寿山石”被中国奥委会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用礼品,“寿山石雕”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寿山石的收藏
期刊
编者按:在金秋十月的一个周日的上午,鉴藏主编赖东平(以下简称记者)驱车到蒋兆和之子蒋代明(以下简称蒋先生)的住所进行了采访。  记者:我看文老给您父亲的画册作序,他们的关系很好吧?  蒋代明:是好朋友,文老非常好激动,也非常有正义感,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跟我父亲的关系不一般他年轻的时候跟我父亲就是好朋友,如果没有文老也可能没我了。母亲在怀我6个多月的时候,坐公交车被挤了一下,后来出现了大出血,我母
期刊
颜珍:女,著名中国山水画家颜地之女,1 952年生于北京,现为北京画院画家,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1974年毕业于山东省艺术学院美术专业。
期刊
王淼田又名王芝良,号路渺。196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市。1985年师从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先生。1993年入北京画院研修班。1996年毕业于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学院美术大专班。200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普进班。200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第一工作室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千余年来的中国古代绘画史中,从顾恺之《女史箴》、《列女图》一直到近现代,虽然有关仕女之类的题材描绘很多
期刊
1946年生,辽宁人。擅长中国画。1946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后在北京红灯美术厂工作。1984年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至今。  在国内众多的画家中,孙成新是一位很独特的画家,他的艺术题材多变,艺术技法多变,艺术文化品位多变,他像追日的夸父一样,描摹写创,追寻艺术的一个又一个高峰。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他陶醉于不同的经历带给他的新鲜体验,并把这种最新感受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表现在绘画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