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综合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n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综合治疗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进行保眼综合治疗的RB患儿456例573只眼,其中治疗期间出现RRD的20例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9例9只眼。双眼RB 13例,单眼RB 7例。RB平均诊断年龄为25个月。RB分期中,C、D、E期分别为1、17、2只眼。既往接受眼动脉介入化学药物治疗(化疗)17只眼,全身静脉化疗11只眼,玻璃体腔化疗8只眼,激光光凝治疗14只眼,冷冻治疗5只眼。行手术治疗12只眼,其中玻璃体切割手术6只眼,外加压手术7只眼。保眼综合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综合治疗和随访期间全身麻醉状态下行眼底检查。眼底检查间隔时间视瘤体稳定情况1~ 6个月不等。

结果

573只眼中,出现RRD 20只眼,发生率为3.5%。20只眼中,发现明确裂孔15只眼(75% );未见明确裂孔5只眼(25% ),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后1个月出现RRD。发生RRD原因中,化疗后钙化瘤体内出现萎缩性裂孔6只眼(30% ),其中多发萎缩性裂孔3只眼;冷冻、激光光凝治疗相关分别为5 (25% )、9只眼(45% )。裂孔直径<2 DD 8只眼(53% );>2 DD 7只眼(47% ),其中钙化瘤体内萎缩性裂孔5只眼。裂孔位于后极部3只眼,赤道部2只眼,周边部10只眼。明显玻璃体视网膜增生1只眼。未见马蹄形裂孔,亦未发生视网膜球形脱离和脉络膜脱离。行手术治疗的12只眼中,手术后视网膜复位9只眼(75% )。所有患眼未发生肿瘤转移。

结论

瘤体呈钙化消退以及冷冻、激光光凝治疗是RB患眼发生RRD的主要原因;多数裂孔直径较小且位于周边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CE)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初步分析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首诊并经频域OCT检查确诊的FCE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45.84±13.57)岁。均行BCVA、医学验光、频域OCT检查;行FFA联合ICGA检查3只眼,
随着眼科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快速发展,在眼底疾病的诊疗中涌现出多种检查方式,如FFA、ICGA、FAF、OCT以及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新秀OCT血管成像技术。这些检查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眼底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变化,多种影像检查互相结合、补充,使我们对诸多眼底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同时,多模式影像的出现,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何规范使用多模式影像平台,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是眼科医生需要认识的问
病理性近视(PM)是眼科学领域最具研究挑战的临床病种之一,其疾病的准确定义、标准分级、发生演进机制、预防治疗策略都尚在探索研究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为PM眼底病相关资料的解析提供了强力工具。通过PM患者眼底影像资料标准化采集辅助、眼底生理结构的自动化分割和定量分析、PM经典病灶的自动化检测、分析和PM临床诊疗决策辅助多个方面,人工智能使得临床医师在PM的临床工作和临床研究中获得更多、更精确的数据
目的观察面部美容注射后发生眼动脉及脑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收治的面部美容注射后眼动脉及脑动脉阻塞患者20例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女性18例18只眼,男性2例2只眼。平均年龄(29.8±1.4)岁。就诊时间3.5~480.0 h,就诊中位数时间40 h。均于院外美容机构进行面部美容注射;注射后1~10 min出现视力障碍伴眼眶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疾病。目前为止发现有6个基因与其病变相关,分别是Wnt受体卷曲蛋白4、Norrie病、共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四旋蛋白12、锌指蛋白408、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1基因。其临床表现、病变过程及遗传方式均呈多样性,且表现出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同一个体、同一家系、同一基因突变之间不同症状;父母双方或单方
视盘旁萎缩弧现通过不同的检查手段可以分为α区、β区、γ区和δ区4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影像及组织学特征及相关性都有差异。视盘旁萎缩弧在人群中并不少见,受年龄等因素影响,还与近视、青光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病有关。视盘旁萎缩弧因其形态多样和影响因素复杂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对视盘旁萎缩弧进行正确分类与测量,评估视盘旁萎缩弧变化程度,有助于揭示近视、青光眼等
目的观察小鼠形觉剥夺对不同类型RGC形态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60只B6.Cg-Tg (Thy1-YFP)HJrs/J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形觉剥夺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8、32只。形觉剥夺组小鼠右眼通过遮盖片进行单眼遮盖2周作为剥夺眼,同时纳入对侧眼进行分析。对照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取右眼作为对照眼。形觉剥夺前及形觉剥夺后2周,测量两组小鼠屈光度及眼轴相关参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视网膜上表达黄色荧
目的对比观察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单纯高度近视患眼以及正常眼黄斑区血流参数的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mCNV的40例40只眼(mCNV组),年龄、性别及屈光度与之匹配的单纯高度近视患者40例40只眼(高度近视组)以及年龄和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健康者40名40只眼(正常组)纳入本研究。比较3组间OCT血管成像
眼内炎症性疾病病因繁多且诊断过程复杂繁琐。现有和新出现的系统性和眼部辅助检查和(或)检验对眼内炎症性疾病的病因确定虽有重要价值,但其临床应用也同时存在诸多误区,对其应用策略不清,甚至过度夸大其作用。"大包围"、无原则性的选择检查和(或)检验不但不能提高病因确定效率,还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构建眼内炎症性疾病的一般诊断思维,规范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断过程,提高诊断效率并减轻患者因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