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数学教育学习前苏联,推崇概念的严谨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这对数学教学特别是数学老师钻研业务产生了长远的、积极的影响。但若强调过分,就容易产生繁琐、雕琢的毛病,进而形成形式主义的倾向。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教材的描述是:“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教学时,再三启发,有学生说三角形是“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三条线段搭起来的图形”,就是没有学生想到用“围成”这个词。于是,有教师在引进环节上下功夫,制作了一个课件,用动画表现一只小虫被困在三角形内,左冲右突出不去,另一只小虫在开口的图形内进出自如。实践下来,还是没有学生自发地使用“围成”这个词。只有一个学生说到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起来的图形”。教师仍不满意,又想到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即在引进环节,教师自己先有意识地使用了“围成”这个词来描述小虫被困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然后模仿使用。
我们不仅要问,如此煞费苦心,为的是从学生嘴里说出某个词,是否必要?这里不讨论这种挤牙膏式的启发谈话的是非,仅分析“组成”和“围成”的所谓“产谨性”。事实上,用“三条线段组成”或“三条线段围成”来描述三角形,都有漏洞,都能找到反例,见下图:
因此,认为用“围成”比用“组成”更准确,有如“五十步笑百步”。上面罗列的学生回答,在认识三角形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学生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都不妨认可。也有人认为比较准确地描述是“三条线段首尾相接而成的图形”。然而,“首尾相接”又是什么意思呢?怎样描述“首尾相接”呢?如此追究下去,一个一看就懂的概念,不就越弄越玄,越弄越复杂了吗?
其实,小学数学的概念较少地用语言描述,绝大多数采用符号表达。但是,长期以来还是形成了“咬文嚼字”,抓住概念本质属性的概念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教师应当明确,正确应用这一经验一是:“咬文嚼字”一般处在概念形成过程的后阶段,并且常常需要和观察、辨析实例(包括正例和反例)等教学活动相结合;二是,并非所有概念都需要咬住个别字词不放。
所以,纯文字叙述不是那样容易做到无可挑剔的,它不是教学的重点,我们要淡化。象三角形这类不作严格刻画也无妨的概念,看图识字的说明一下“……像这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就可以了。愿意说成用三条线段组成或围成的图形,当然也可以。过分地在文字描述上花力气雕琢,实在意思不大。正如桌子、椅子这样的概念,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能正确识别,但要给出定义却比较困难,即使有了定义,作用也不大。因此,对这类概念的学习,我们淡化教学最好。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教材的描述是:“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教学时,再三启发,有学生说三角形是“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三条线段搭起来的图形”,就是没有学生想到用“围成”这个词。于是,有教师在引进环节上下功夫,制作了一个课件,用动画表现一只小虫被困在三角形内,左冲右突出不去,另一只小虫在开口的图形内进出自如。实践下来,还是没有学生自发地使用“围成”这个词。只有一个学生说到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起来的图形”。教师仍不满意,又想到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即在引进环节,教师自己先有意识地使用了“围成”这个词来描述小虫被困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然后模仿使用。
我们不仅要问,如此煞费苦心,为的是从学生嘴里说出某个词,是否必要?这里不讨论这种挤牙膏式的启发谈话的是非,仅分析“组成”和“围成”的所谓“产谨性”。事实上,用“三条线段组成”或“三条线段围成”来描述三角形,都有漏洞,都能找到反例,见下图:
因此,认为用“围成”比用“组成”更准确,有如“五十步笑百步”。上面罗列的学生回答,在认识三角形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学生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都不妨认可。也有人认为比较准确地描述是“三条线段首尾相接而成的图形”。然而,“首尾相接”又是什么意思呢?怎样描述“首尾相接”呢?如此追究下去,一个一看就懂的概念,不就越弄越玄,越弄越复杂了吗?
其实,小学数学的概念较少地用语言描述,绝大多数采用符号表达。但是,长期以来还是形成了“咬文嚼字”,抓住概念本质属性的概念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教师应当明确,正确应用这一经验一是:“咬文嚼字”一般处在概念形成过程的后阶段,并且常常需要和观察、辨析实例(包括正例和反例)等教学活动相结合;二是,并非所有概念都需要咬住个别字词不放。
所以,纯文字叙述不是那样容易做到无可挑剔的,它不是教学的重点,我们要淡化。象三角形这类不作严格刻画也无妨的概念,看图识字的说明一下“……像这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就可以了。愿意说成用三条线段组成或围成的图形,当然也可以。过分地在文字描述上花力气雕琢,实在意思不大。正如桌子、椅子这样的概念,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能正确识别,但要给出定义却比较困难,即使有了定义,作用也不大。因此,对这类概念的学习,我们淡化教学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