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蓬头垢面的汉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已经想不起来了。
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在我每天上班必经的路上,在一排排落叶松吐出了豆芽般淡绿色的时候,那个流浪汉就突然坐到了路边。
这样的流浪汉在城市里一度很多。他的出现像我们习惯了干净的路边突然多了一块黑乎乎的石头,相信不会存在太久,消失,像浪一样流,便是他们的宿命。
然而,这次是一个例外,流浪汉至少在这条路边出现了九个月之久。
几株落叶松树,一蓬翠竹,一个垃圾桶,这便是流浪汉停留九个月的资本。
我不想注意他,但一个反复在你眼前出现的人,你不想注意都不行。
我必须要从他身边走过,每天至少两次,很多人从他身边经过时,会提前把直线变成弓一样的弧形,离他远点,不仅仅是嫌弃,还有怕,担心这个四五十岁并不消瘦的流浪汉,不仅仅是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可能还会有其他难以预料的问题。
我一度怀疑他精神有问题,但他总是安静地坐在路边,像一个衣食无忧的退休工人,他的眼神很平静,我看他,他偶尔也看我,我敢肯定他也记住了我。他看路上来来往往蝗虫一样的车,还有从他身边经过的红男绿女。
他没有动,只是看,像在欣赏风景。
他来自哪里?因何流浪?没人问。我想问,但没敢。
不呆不傻,不瘫不残,他为什么选择这种生活方式?
他吃什么?后来知道了。他住哪里?我很快也知道了。
有一天我下了夜班,已经接近午夜了,路灯黄黄地亮着,公路上车辆已经稀少,间或跑过几辆绿色出租车,都跟箭一样,嗖地一声,从我身边射过,只留下尾灯的两点红印子。
流浪汉还在那儿坐着,不同的是,他的背靠到了落叶松的树杆上,看样子,他在休息,或者说,他已经在睡觉了。
但我经过他身边时,他还是很警醒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又去看路。
看样子,他不喜欢孤独,他很喜欢热闹,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大马路更热闹了。白天不消说,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便是城市这个巨人发出的声音,吐出的字眼。人想睡,但出租车不会睡,人民币更不会休息。
我略微停了一下脚步,仔细看了一下流浪汉,发现他那张长期不清洗的黑脸上并没有多少饥饿感。
他不饿吗?
我终归是过客,至少在流浪汉的眼里,他才是这一亩三分地的主人。我每次从看到他,到他在我的后脑勺消失,不过一两分钟。
他依然坐在那里,我却远去了。
天气越来越暖和,流浪汉单薄的衣衫并不显单薄了。他虽然在乍暖还寒的早晨,也曾双手抱膝缩成一团,但他还是坐着,没有动。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提前下班了,也就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光景,此前,我不上夜班的话都是六点钟下班。我终于发现流浪汉不是坐着的了,他在旁边的一个垃圾桶上辛勤地劳动着。
地上已经堆了很多塑料瓶子、饮料盒子以及废书废报。我明白了,这个垃圾桶附近的小区居民,似乎习惯了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出门倒垃圾,而流浪汉也明白了这个规律。
他把能换钱的垃圾全部捡出后,便宝贝似的抱着,就近去了一家废品收购站,我今天有时间,不想再做过客了。我得好好看他,像看一部韩国连续剧。
那么大一堆东西,其实并不值钱,废品站老板给他过了秤后,便从背在腰间的黑色老板包里取出两张一元票,外加四毛角币。流浪汉的眼睛里闪着火星,我从来没见过他这样的眼神。他接过钱,然后,微笑着,他居然笑得很甜,还露出了两颗黑得像炭渣的牙齿。他又来到了一家包子店,这儿的包子在我们这座城市很出名,我也曾多次光顾过。
他买了两个包子,一块钱一个,硕大而洁白的包子。不过,他的买和我们的买是完全不同的,
老板很早就看到他了,即使老板没看到,旁边正品着包子的顾客也会提醒:“那个流浪汉又来买包子了。”
老板便会闪电般停下手头正忙着的活,哪怕他正在为顾客补零钱,也会用夹子迅速夹出两个包子,然后装进塑料袋;接着,他又重新拿了一个空塑料袋,不等流浪汉走近,他把装包子的塑料袋塞到流浪汉的手上。几乎同时,流浪汉把自己刚拿过手、还没捏暖和的两元钱放进了老板另外一个空袋子里。
一切都在无声中进行,但流浪汉却在微笑着,老板则皱着眉头,非常难受的样子,好像他不是在卖包子,而是在向垃圾车上倾倒他每天的厨房垃圾一样。
好在,离得远,没有顾客因此反胃。
流浪汉又重新回到了那株落叶松下面,他开始享受他的晚餐。
没有水,但不会噎着他,因为他吃得很慢,两手托着包子,像一只大老鼠,他一小口一小口地啃着,嚼着。他的眼睛里仍旧弥漫着笑意,不同的是,他并不看手中的包子,而是盯着眼前不过两三米远的垃圾桶。
这个我们不想多看一眼的垃圾桶,在他的眼里就跟能出包子的蒸笼一样,是他能平静地坐在这儿的口粮哩。
有吃有睡,天气也还温暖,流浪汉的长期存在就有了合理的依据。
但下雨的时候,流浪汉就不坐树下了,他坐到了屋檐下,能避雨。
夏天来了,很热。流浪汉无论早晚都坚守在他的地盘上。
秋冬天也是如此。只是他蜷缩的时间多了起来,好在,他从垃圾桶里捡到了不少穿的,一股脑儿裹在身上,把自己也裹成了一堆垃圾。
原本以为,时间长了,他会坐成一棵没有多少人会注意的树,但流浪汉却给我了两次意外。
一次是我居然在我所在的小区大门外看到他了。
我所在小区门外,有一个专门回收垃圾的废品站,我家里有点过期的书刊,常常卖到这儿。因为开在小區门外,这家废品站的收购价格就要比开在大路边的要高出几毛钱。但我不知道流浪汉是怎么发现这个价差的,跟上次差不多数量的垃圾,他在这儿多卖了一块钱。尽管这个地方离他蹲守的地盘有大约二里路,但他居然也懂“价比三家”。这多出的一元,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雪白滚圆、一咬满嘴油的包子,他那扁平的肚子就可因此圆上那么一小圈儿。
后来,又有几次在门口碰到了他,他自然也认出了我,有一次,我居然发现他对我笑了一下,我也鬼使神差地回了他一笑。
没多久,更神奇的事发生了。
我竟然在家里见到了流浪汉。
不同的是,他在电视里,我在沙发上。
流浪汉不光上电视了,他还上了电影。
电视里播的是本市师范学院有学生在拍自编自导的微电影,男女主角在教育他们十岁左右的儿子,而背景就是那个流浪汉,男主角对儿子说:“你如果不喜欢读书,不喜欢上培训班,长大了,你就会跟他一样。”手指头定格到了流浪汉身上。
我发现流浪汉的眼睛里没有惊喜,也没有光,只是木楚楚地盯着镜头。不用说,他的眼前有两个镜头,一个是拍电影的,一个是拍新闻的。
流浪汉在新闻镜头里大概只有几秒钟,新闻是报道这部微电影和拍微电影的大学生的,他依然是背景。
但这次上电视后没多久,我突然在路边没有再发现流浪汉了。
他去哪儿了?后来,还是本市的新闻节目回答了我:“为了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市收容所今天对全市无家可归的人进行了收容,能说出家在哪儿的,都发给路费送他们去车站赶车回家了……”
流浪汉消失了,他踞守了九个月的地盘如今依然在那里,落叶松的树叶已经快掉光了,竹林依然茂盛,而垃圾桶仍像一张臭烘烘的嘴,把城市的垃圾吃进去,然后又在环卫工的帮助下吐出来。
冬天的街头终归很冷。
流浪汉也许真的回家了。
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在我每天上班必经的路上,在一排排落叶松吐出了豆芽般淡绿色的时候,那个流浪汉就突然坐到了路边。
这样的流浪汉在城市里一度很多。他的出现像我们习惯了干净的路边突然多了一块黑乎乎的石头,相信不会存在太久,消失,像浪一样流,便是他们的宿命。
然而,这次是一个例外,流浪汉至少在这条路边出现了九个月之久。
几株落叶松树,一蓬翠竹,一个垃圾桶,这便是流浪汉停留九个月的资本。
我不想注意他,但一个反复在你眼前出现的人,你不想注意都不行。
我必须要从他身边走过,每天至少两次,很多人从他身边经过时,会提前把直线变成弓一样的弧形,离他远点,不仅仅是嫌弃,还有怕,担心这个四五十岁并不消瘦的流浪汉,不仅仅是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可能还会有其他难以预料的问题。
我一度怀疑他精神有问题,但他总是安静地坐在路边,像一个衣食无忧的退休工人,他的眼神很平静,我看他,他偶尔也看我,我敢肯定他也记住了我。他看路上来来往往蝗虫一样的车,还有从他身边经过的红男绿女。
他没有动,只是看,像在欣赏风景。
他来自哪里?因何流浪?没人问。我想问,但没敢。
不呆不傻,不瘫不残,他为什么选择这种生活方式?
他吃什么?后来知道了。他住哪里?我很快也知道了。
有一天我下了夜班,已经接近午夜了,路灯黄黄地亮着,公路上车辆已经稀少,间或跑过几辆绿色出租车,都跟箭一样,嗖地一声,从我身边射过,只留下尾灯的两点红印子。
流浪汉还在那儿坐着,不同的是,他的背靠到了落叶松的树杆上,看样子,他在休息,或者说,他已经在睡觉了。
但我经过他身边时,他还是很警醒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又去看路。
看样子,他不喜欢孤独,他很喜欢热闹,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大马路更热闹了。白天不消说,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便是城市这个巨人发出的声音,吐出的字眼。人想睡,但出租车不会睡,人民币更不会休息。
我略微停了一下脚步,仔细看了一下流浪汉,发现他那张长期不清洗的黑脸上并没有多少饥饿感。
他不饿吗?
我终归是过客,至少在流浪汉的眼里,他才是这一亩三分地的主人。我每次从看到他,到他在我的后脑勺消失,不过一两分钟。
他依然坐在那里,我却远去了。
天气越来越暖和,流浪汉单薄的衣衫并不显单薄了。他虽然在乍暖还寒的早晨,也曾双手抱膝缩成一团,但他还是坐着,没有动。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提前下班了,也就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光景,此前,我不上夜班的话都是六点钟下班。我终于发现流浪汉不是坐着的了,他在旁边的一个垃圾桶上辛勤地劳动着。
地上已经堆了很多塑料瓶子、饮料盒子以及废书废报。我明白了,这个垃圾桶附近的小区居民,似乎习惯了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出门倒垃圾,而流浪汉也明白了这个规律。
他把能换钱的垃圾全部捡出后,便宝贝似的抱着,就近去了一家废品收购站,我今天有时间,不想再做过客了。我得好好看他,像看一部韩国连续剧。
那么大一堆东西,其实并不值钱,废品站老板给他过了秤后,便从背在腰间的黑色老板包里取出两张一元票,外加四毛角币。流浪汉的眼睛里闪着火星,我从来没见过他这样的眼神。他接过钱,然后,微笑着,他居然笑得很甜,还露出了两颗黑得像炭渣的牙齿。他又来到了一家包子店,这儿的包子在我们这座城市很出名,我也曾多次光顾过。
他买了两个包子,一块钱一个,硕大而洁白的包子。不过,他的买和我们的买是完全不同的,
老板很早就看到他了,即使老板没看到,旁边正品着包子的顾客也会提醒:“那个流浪汉又来买包子了。”
老板便会闪电般停下手头正忙着的活,哪怕他正在为顾客补零钱,也会用夹子迅速夹出两个包子,然后装进塑料袋;接着,他又重新拿了一个空塑料袋,不等流浪汉走近,他把装包子的塑料袋塞到流浪汉的手上。几乎同时,流浪汉把自己刚拿过手、还没捏暖和的两元钱放进了老板另外一个空袋子里。
一切都在无声中进行,但流浪汉却在微笑着,老板则皱着眉头,非常难受的样子,好像他不是在卖包子,而是在向垃圾车上倾倒他每天的厨房垃圾一样。
好在,离得远,没有顾客因此反胃。
流浪汉又重新回到了那株落叶松下面,他开始享受他的晚餐。
没有水,但不会噎着他,因为他吃得很慢,两手托着包子,像一只大老鼠,他一小口一小口地啃着,嚼着。他的眼睛里仍旧弥漫着笑意,不同的是,他并不看手中的包子,而是盯着眼前不过两三米远的垃圾桶。
这个我们不想多看一眼的垃圾桶,在他的眼里就跟能出包子的蒸笼一样,是他能平静地坐在这儿的口粮哩。
有吃有睡,天气也还温暖,流浪汉的长期存在就有了合理的依据。
但下雨的时候,流浪汉就不坐树下了,他坐到了屋檐下,能避雨。
夏天来了,很热。流浪汉无论早晚都坚守在他的地盘上。
秋冬天也是如此。只是他蜷缩的时间多了起来,好在,他从垃圾桶里捡到了不少穿的,一股脑儿裹在身上,把自己也裹成了一堆垃圾。
原本以为,时间长了,他会坐成一棵没有多少人会注意的树,但流浪汉却给我了两次意外。
一次是我居然在我所在的小区大门外看到他了。
我所在小区门外,有一个专门回收垃圾的废品站,我家里有点过期的书刊,常常卖到这儿。因为开在小區门外,这家废品站的收购价格就要比开在大路边的要高出几毛钱。但我不知道流浪汉是怎么发现这个价差的,跟上次差不多数量的垃圾,他在这儿多卖了一块钱。尽管这个地方离他蹲守的地盘有大约二里路,但他居然也懂“价比三家”。这多出的一元,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雪白滚圆、一咬满嘴油的包子,他那扁平的肚子就可因此圆上那么一小圈儿。
后来,又有几次在门口碰到了他,他自然也认出了我,有一次,我居然发现他对我笑了一下,我也鬼使神差地回了他一笑。
没多久,更神奇的事发生了。
我竟然在家里见到了流浪汉。
不同的是,他在电视里,我在沙发上。
流浪汉不光上电视了,他还上了电影。
电视里播的是本市师范学院有学生在拍自编自导的微电影,男女主角在教育他们十岁左右的儿子,而背景就是那个流浪汉,男主角对儿子说:“你如果不喜欢读书,不喜欢上培训班,长大了,你就会跟他一样。”手指头定格到了流浪汉身上。
我发现流浪汉的眼睛里没有惊喜,也没有光,只是木楚楚地盯着镜头。不用说,他的眼前有两个镜头,一个是拍电影的,一个是拍新闻的。
流浪汉在新闻镜头里大概只有几秒钟,新闻是报道这部微电影和拍微电影的大学生的,他依然是背景。
但这次上电视后没多久,我突然在路边没有再发现流浪汉了。
他去哪儿了?后来,还是本市的新闻节目回答了我:“为了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市收容所今天对全市无家可归的人进行了收容,能说出家在哪儿的,都发给路费送他们去车站赶车回家了……”
流浪汉消失了,他踞守了九个月的地盘如今依然在那里,落叶松的树叶已经快掉光了,竹林依然茂盛,而垃圾桶仍像一张臭烘烘的嘴,把城市的垃圾吃进去,然后又在环卫工的帮助下吐出来。
冬天的街头终归很冷。
流浪汉也许真的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