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天课上,大猫老师先给同学们展示了一首诗——
野菊花
白天,
我从山上
采回一朵野菊花。
灯光下,
它显得这样憔悴。
噢,它一定是
舍不得离开
大山妈妈……
——唉,
我真后悔。
“这首《野菊花》是诗人樊发稼的作品。一天,一位编辑将它交给了一位名叫李娜的画家,请她为这首诗配画,同学们想看看李娜是怎么配的画吗?”
“想看!想看!”
“这幅画中有一朵菊花和一丛菊花,它们是在一个地方,还是在两个地方?”大猫老师问。
“两个!左边的那朵花在我的家里,右边的花在大山妈妈的怀里。”
“没错,”大猫老师点点头,“诗中说了,‘灯光下,它显得这样憔悴’,在图画中,我们能找找这朵菊花憔悴的地方吗?”
“它的叶子耷拉下来了,花瓣也落了好几片,有气无力地靠在玻璃杯沿上。”
“还有,右边的野菊花丛中有蜜蜂有蝴蝶,但是这朵野菊花上却没有,说明它憔悴得连香气都散发不出来了。”这位同学不仅观察了被采撷的野菊花,还就两处的菊花作了对比,愈发看出杯中的野菊花正在消逝的生命力。
突然一位同学跳起来:“桌面上湿了一大块,那是野菊花的眼泪!”
写诗不是写文章,许多地方都得言简意赅。但是画家李娜却动足了脑筋,从多个角度体现出这朵野菊花委顿的生命力,让读者在读诗时就对野菊花产生的悲悯之情,在读图时进一步放大、升华,真是——唉,我真后悔!
大猫老师接着问:“画中,野菊花的脑袋朝着右侧,我能不能转向左侧呢?”
“不能!”同学们立刻摇头。一位同学说道:“它现在已经快要死了,临死前,它一定用尽全力朝着大山妈妈的方向,也许在说‘永别了,妈妈……’”
大猫老师为同学们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动情的表达深深地感动着。同学们也感叹,原来一幅图中凝聚了画家如此多的心思和心血,如果不仔细观察、仔细感受那可真是太浪费了!
“接下来,咱们再欣赏一幅画配诗,这首诗的作者是金波,配图的画家是朱成梁,金波爷爷小朋友很熟悉,朱成梁也许我们有些陌生,但说到他创作的绘本《团圆》,很多小朋友一定都读过吧。”
“嗯!”
“这幅画配诗中,朱成梁伯伯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小朋友们先读诗,再看画,在认真欣赏后,来说说,这幅画哪些地方好极了。”
同学们细细打量思索后,纷纷举起了手。
“画中的妈妈非常漂亮,我们眼里的妈妈就是这样的。”
这位同学不仅有观察,还结合了自己的感受。的确,我们眼中的妈妈就算被时间添上了皱纹,染白了头发,但她依然是全天下最漂亮的妈妈。
“在我变成小雪花亲妈妈时,妈妈满脸陶醉,虽然是在白茫茫的寒冷冬季,但这幅画就像阳光一样温暖!”
“妈妈穿着白色的羽绒服,在我变成一朵小雪花时,妈妈就像一片大大的雪花。不管我变成什么,妈妈都会是我的妈妈。”一位同学说。
是啊,羽绒服的颜色大可以五彩斑斓,但为什么偏偏选择白色?原来如此!
“妈妈手里提着买菜的包,妈妈每天都帮我做好吃的,非常辛苦,所以我变成一朵小雪花时,最想做的还是亲亲她,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细细分析了两组画配诗后,同学们全都感受到了画家的不易和伟大,在一幅图后,竟然藏着这么多的思考和心血。同时,一股创作的热情也在同学们的心中燃烧起来,如果让我创作一幅画,那会是什么样的呢?
打铁需趁热,大猫老师给每位同学分发一本诗歌集、一张纸和一些美术画材,请同学们自创或随意在诗歌集中挑选一首诗歌,然后仔细想想如何才能为这首诗配上最完美的画,在作画后写上一段创作谈,将自己藏在画中的心思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虽然刚才看的两幅画都来自于大画家,但只要用心,我们丝毫不逊色于他们,同学们有这样的信心吗?”
“有!”
野菊花
白天,
我从山上
采回一朵野菊花。
灯光下,
它显得这样憔悴。
噢,它一定是
舍不得离开
大山妈妈……
——唉,
我真后悔。
“这首《野菊花》是诗人樊发稼的作品。一天,一位编辑将它交给了一位名叫李娜的画家,请她为这首诗配画,同学们想看看李娜是怎么配的画吗?”
“想看!想看!”
“这幅画中有一朵菊花和一丛菊花,它们是在一个地方,还是在两个地方?”大猫老师问。
“两个!左边的那朵花在我的家里,右边的花在大山妈妈的怀里。”
“没错,”大猫老师点点头,“诗中说了,‘灯光下,它显得这样憔悴’,在图画中,我们能找找这朵菊花憔悴的地方吗?”
“它的叶子耷拉下来了,花瓣也落了好几片,有气无力地靠在玻璃杯沿上。”
“还有,右边的野菊花丛中有蜜蜂有蝴蝶,但是这朵野菊花上却没有,说明它憔悴得连香气都散发不出来了。”这位同学不仅观察了被采撷的野菊花,还就两处的菊花作了对比,愈发看出杯中的野菊花正在消逝的生命力。
突然一位同学跳起来:“桌面上湿了一大块,那是野菊花的眼泪!”
写诗不是写文章,许多地方都得言简意赅。但是画家李娜却动足了脑筋,从多个角度体现出这朵野菊花委顿的生命力,让读者在读诗时就对野菊花产生的悲悯之情,在读图时进一步放大、升华,真是——唉,我真后悔!
大猫老师接着问:“画中,野菊花的脑袋朝着右侧,我能不能转向左侧呢?”
“不能!”同学们立刻摇头。一位同学说道:“它现在已经快要死了,临死前,它一定用尽全力朝着大山妈妈的方向,也许在说‘永别了,妈妈……’”
大猫老师为同学们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动情的表达深深地感动着。同学们也感叹,原来一幅图中凝聚了画家如此多的心思和心血,如果不仔细观察、仔细感受那可真是太浪费了!
“接下来,咱们再欣赏一幅画配诗,这首诗的作者是金波,配图的画家是朱成梁,金波爷爷小朋友很熟悉,朱成梁也许我们有些陌生,但说到他创作的绘本《团圆》,很多小朋友一定都读过吧。”
“嗯!”
“这幅画配诗中,朱成梁伯伯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小朋友们先读诗,再看画,在认真欣赏后,来说说,这幅画哪些地方好极了。”
同学们细细打量思索后,纷纷举起了手。
“画中的妈妈非常漂亮,我们眼里的妈妈就是这样的。”
这位同学不仅有观察,还结合了自己的感受。的确,我们眼中的妈妈就算被时间添上了皱纹,染白了头发,但她依然是全天下最漂亮的妈妈。
“在我变成小雪花亲妈妈时,妈妈满脸陶醉,虽然是在白茫茫的寒冷冬季,但这幅画就像阳光一样温暖!”
“妈妈穿着白色的羽绒服,在我变成一朵小雪花时,妈妈就像一片大大的雪花。不管我变成什么,妈妈都会是我的妈妈。”一位同学说。
是啊,羽绒服的颜色大可以五彩斑斓,但为什么偏偏选择白色?原来如此!
“妈妈手里提着买菜的包,妈妈每天都帮我做好吃的,非常辛苦,所以我变成一朵小雪花时,最想做的还是亲亲她,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细细分析了两组画配诗后,同学们全都感受到了画家的不易和伟大,在一幅图后,竟然藏着这么多的思考和心血。同时,一股创作的热情也在同学们的心中燃烧起来,如果让我创作一幅画,那会是什么样的呢?
打铁需趁热,大猫老师给每位同学分发一本诗歌集、一张纸和一些美术画材,请同学们自创或随意在诗歌集中挑选一首诗歌,然后仔细想想如何才能为这首诗配上最完美的画,在作画后写上一段创作谈,将自己藏在画中的心思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虽然刚才看的两幅画都来自于大画家,但只要用心,我们丝毫不逊色于他们,同学们有这样的信心吗?”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