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从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亲身经历出发,介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与感受,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邓湘(1965-),男,四川巴中人,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唐宇(1971-),女,回族,北京人,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27-02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起源于拉丁语,原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1]所谓创新能力(Creativity)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独创或新异)和适切性(有用或适合特定需要)的工作成果的能力。[2]具体来说,创新能力是指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和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创建性、发展性和开拓性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必须面临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1]其培养途径和方法可从五个方面入手。
1.改革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教学;倡导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传统教育方式太注重知识灌输学习,是以考试为手段,以获取高分为目标。而研究性教学则是引导学生在独立地主动思考、探索、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3]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创造性能力。
2.建立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存在大学生能得高分而无高能的现象,这与考核评价方式有直接关系。由于考核太注重书本知识考试的分数,而对学生学习知识后转换为能力或创新用知识储备能力的考量则太少,因此,有些学者(如Eisner)认为应综合检验学习效果。[4]
(1)可采用开卷、实验或社会调查、合作完成论文等方式,不一定是单一闭卷方式。
(2)内容要与教学大纲有关,但不一定完全局限于教学大纲内,最好能反映学术领域的价值,能体现学生知识的整体性。
(3)考核内容应能展示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要学生仅提供一个答案;要注重学生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视角与价值观。
(4)与某领域发展情况结合,评价学生学了什么以及进步多大,不要只针对教学内容。
(5)可以让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最能展示自己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
3.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竞赛方式举办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牢记和掌握程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可以磨练学生意志、增强自信心和激发创新潜能。北京交通大学所设立的机械创新设计、节能大赛、电子设计和“挑战杯”等就是很好的例子。自2007年起,学校开展了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形成了校级、北京市级和国家级三个层次的创新实验项目与能力培养训练体系。笔者所指导完成的“新型粉体速度测量静电传感器研制”项目就被最终评定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了校“挑战杯”一等奖。该项目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探索依托“导师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就会注重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传播,会注重运用启发式、诱导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创新方法和途径的领悟以及学生创造兴趣和潜能的激发等。因此,高校应同时注重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这对依托“导师制”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5]
依托“导师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项目立项,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学术或科研活动,可以使大学生自由地进入各种学术领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宽松的创新教育人文环境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催人奋进,激发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陶冶师生情操,增进师生的坚强意志品质、良好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6]大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会、大师名人讲座等均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造的兴趣与好奇心。
二、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体会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注重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协作性和学科性的创新训练项目。笔者已完成指导北京交通大学的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下面谈谈具体的体会。
1.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进行选题和指导
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才会使得人们不断发现和创新。因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选题时不仅要考虑题目的创新性,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难易程度和一年时间内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等。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让兴趣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既独立又协作地完成好项目。笔者在指导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学生的专业是车辆工程而不是测控技术,但他对电非常感兴趣,于是笔者大胆鼓励和启用他去负责电方面的难点攻关问题。他不仅把项目完成得好,而且还主动自学了测控专业的多门课程,如传感器原理、电子电路原理与设计、PCB板设计等。同时他还学习和掌握了互相关测量理论知识,用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分别实现了互相关运算与测速等。他对电方面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浓厚兴趣也带动了项目组的其他成员。
2.明确项目研究内容、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依托“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学生都必须明确研究内容、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指导教师要把控好全局和具体的阶段性任务,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让学生大胆实践与创新。笔者在指导“新型粉体速度测量静电传感器研制”项目时就制定了阶段性研究任务: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传感器原理深刻分析粉体在管道中流动产生静电的机理,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静电敏感型传感器;加工制作并安装相距为L的两静电敏感型传感器;静电电荷放大电路仿真与优化设计、PCB板加工制作与硬件电路焊接调试;基于USB数据采集、显示和存储;相关分析速度测量算法与软件编程实现;小型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与制作;结题报告撰写与总结。
由于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研究任务明确,从而顺利实现了目标。项目被评定为“国家级”。
3.进行过程监控和滚动评价,指导教师应严把质量和时间进度关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一般由3~5名本科生组成创新团队,通过双向选择和项目立项后,在导师指导下小组成员进行研究性自主学习与实验,独立完成项目的所有内容,包括总结报告等,时间为1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进行动态监控和滚动评价,也就是在选题立项、期中检查和结题验收三个基本环节要通过专家进行评定。评定的级别实行滚动制。即立项被评为“校级”项目,在期中检查或结题答辩时可能升为“北京市级”或“国家级”,反之可能被降级。有的项目在阶段性检查确实完成得很差时,则立即停止实施。北京交通大学的选题立项、项目运行过程和结题验收都采用公开公正的项目评价机制。每个阶段都要学生公开答辩、专家打分评审、专家提问点评等。同时项目组在实施过程中要每周有详细记录,指导教师每月至少开会1次,听取进度汇报,进行阶段性评价,主动督促、启发、诊断和指导学生。
从这几个环节和滚动评价机制来看,指导教师首先要严把质量和任务完成时间进度关。表1所示就是项目组所制定的时间进度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此表进行督促检查,以此保证按计划完成所预期的目标。
表1 项目计划完成时间进度表
2010年5月至6月 查阅资料,深刻理解敏感机理
2010年7月至8月 传感器方案设计、加工和制作
2010年9月至10月 调理电路设计、制作调试
2010年11月至12月 数据采集、算法、编程与实现
2011年1月至2月 测速模拟实验研究
2011年3月至4月 总结、验收与答辩
三、结束语
指导和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表明,该计划能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对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建议:项目评价和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与保障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团队确实取得好成绩的指导教师应给予奖励或计算工作量。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7,29.
[2][美]罗伯特.J.斯滕伯格.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唐宇,邓湘,陈广华.“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192-193.
[4]刘美.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30-132.
[5]汪德彪,等.依托导师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职业时空,2010,6(8):73-74.
[6]杨辉.论21世纪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09,(2):24-2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邓湘(1965-),男,四川巴中人,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唐宇(1971-),女,回族,北京人,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27-02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起源于拉丁语,原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1]所谓创新能力(Creativity)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独创或新异)和适切性(有用或适合特定需要)的工作成果的能力。[2]具体来说,创新能力是指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和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创建性、发展性和开拓性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必须面临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1]其培养途径和方法可从五个方面入手。
1.改革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教学;倡导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传统教育方式太注重知识灌输学习,是以考试为手段,以获取高分为目标。而研究性教学则是引导学生在独立地主动思考、探索、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3]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创造性能力。
2.建立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存在大学生能得高分而无高能的现象,这与考核评价方式有直接关系。由于考核太注重书本知识考试的分数,而对学生学习知识后转换为能力或创新用知识储备能力的考量则太少,因此,有些学者(如Eisner)认为应综合检验学习效果。[4]
(1)可采用开卷、实验或社会调查、合作完成论文等方式,不一定是单一闭卷方式。
(2)内容要与教学大纲有关,但不一定完全局限于教学大纲内,最好能反映学术领域的价值,能体现学生知识的整体性。
(3)考核内容应能展示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要学生仅提供一个答案;要注重学生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视角与价值观。
(4)与某领域发展情况结合,评价学生学了什么以及进步多大,不要只针对教学内容。
(5)可以让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最能展示自己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
3.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竞赛方式举办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牢记和掌握程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可以磨练学生意志、增强自信心和激发创新潜能。北京交通大学所设立的机械创新设计、节能大赛、电子设计和“挑战杯”等就是很好的例子。自2007年起,学校开展了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形成了校级、北京市级和国家级三个层次的创新实验项目与能力培养训练体系。笔者所指导完成的“新型粉体速度测量静电传感器研制”项目就被最终评定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了校“挑战杯”一等奖。该项目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探索依托“导师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就会注重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传播,会注重运用启发式、诱导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创新方法和途径的领悟以及学生创造兴趣和潜能的激发等。因此,高校应同时注重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这对依托“导师制”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5]
依托“导师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项目立项,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学术或科研活动,可以使大学生自由地进入各种学术领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宽松的创新教育人文环境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催人奋进,激发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陶冶师生情操,增进师生的坚强意志品质、良好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6]大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会、大师名人讲座等均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造的兴趣与好奇心。
二、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体会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注重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协作性和学科性的创新训练项目。笔者已完成指导北京交通大学的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下面谈谈具体的体会。
1.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进行选题和指导
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才会使得人们不断发现和创新。因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选题时不仅要考虑题目的创新性,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难易程度和一年时间内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等。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让兴趣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既独立又协作地完成好项目。笔者在指导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学生的专业是车辆工程而不是测控技术,但他对电非常感兴趣,于是笔者大胆鼓励和启用他去负责电方面的难点攻关问题。他不仅把项目完成得好,而且还主动自学了测控专业的多门课程,如传感器原理、电子电路原理与设计、PCB板设计等。同时他还学习和掌握了互相关测量理论知识,用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分别实现了互相关运算与测速等。他对电方面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浓厚兴趣也带动了项目组的其他成员。
2.明确项目研究内容、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依托“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学生都必须明确研究内容、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指导教师要把控好全局和具体的阶段性任务,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让学生大胆实践与创新。笔者在指导“新型粉体速度测量静电传感器研制”项目时就制定了阶段性研究任务: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传感器原理深刻分析粉体在管道中流动产生静电的机理,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静电敏感型传感器;加工制作并安装相距为L的两静电敏感型传感器;静电电荷放大电路仿真与优化设计、PCB板加工制作与硬件电路焊接调试;基于USB数据采集、显示和存储;相关分析速度测量算法与软件编程实现;小型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与制作;结题报告撰写与总结。
由于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研究任务明确,从而顺利实现了目标。项目被评定为“国家级”。
3.进行过程监控和滚动评价,指导教师应严把质量和时间进度关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一般由3~5名本科生组成创新团队,通过双向选择和项目立项后,在导师指导下小组成员进行研究性自主学习与实验,独立完成项目的所有内容,包括总结报告等,时间为1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进行动态监控和滚动评价,也就是在选题立项、期中检查和结题验收三个基本环节要通过专家进行评定。评定的级别实行滚动制。即立项被评为“校级”项目,在期中检查或结题答辩时可能升为“北京市级”或“国家级”,反之可能被降级。有的项目在阶段性检查确实完成得很差时,则立即停止实施。北京交通大学的选题立项、项目运行过程和结题验收都采用公开公正的项目评价机制。每个阶段都要学生公开答辩、专家打分评审、专家提问点评等。同时项目组在实施过程中要每周有详细记录,指导教师每月至少开会1次,听取进度汇报,进行阶段性评价,主动督促、启发、诊断和指导学生。
从这几个环节和滚动评价机制来看,指导教师首先要严把质量和任务完成时间进度关。表1所示就是项目组所制定的时间进度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此表进行督促检查,以此保证按计划完成所预期的目标。
表1 项目计划完成时间进度表
2010年5月至6月 查阅资料,深刻理解敏感机理
2010年7月至8月 传感器方案设计、加工和制作
2010年9月至10月 调理电路设计、制作调试
2010年11月至12月 数据采集、算法、编程与实现
2011年1月至2月 测速模拟实验研究
2011年3月至4月 总结、验收与答辩
三、结束语
指导和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表明,该计划能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对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建议:项目评价和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与保障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团队确实取得好成绩的指导教师应给予奖励或计算工作量。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7,29.
[2][美]罗伯特.J.斯滕伯格.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唐宇,邓湘,陈广华.“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192-193.
[4]刘美.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30-132.
[5]汪德彪,等.依托导师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职业时空,2010,6(8):73-74.
[6]杨辉.论21世纪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09,(2):24-25.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