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文化引领十电和谐发展

来源 :中国企业文化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里泉发电厂位于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山东枣庄。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十里泉发电厂(以下简称十电)从生产生活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凝练出“为家立身,为厂立业,为国立本”的“三立”文化。
  


  正是在“三立”文化的滋养和推动下,十里泉发电厂这个近30年的老厂始终保持勃勃生机。1978年投产以来,累计发电1000多亿千瓦时,为国家上交利税100多亿元,一些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同类型机组中处于领先水平。企业先后荣获山东省首批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电力行业企业文化成果特等奖等荣誉称号。
  
  “三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十电“三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企业的改革发展相伴而行,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建厂初期,也是“三立”文化的萌芽阶段。五台125MW机组仅用五年全部投产,创下了建设周期全国最短的新纪录。当时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是空白,但是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艰巨的目标任务,锻炼出了一支吃苦耐劳、工作扎实、为人实在的职工队伍,在企业精神、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上,已经有了“三立”文化的内涵;二是形成阶段。1991年后,十电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企业发展实现了三大跨跃:1992年被首批命名为全国“双达标”单位;1996年和1997年连续两台30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1999年被命名为“全国一流火力发电厂”。这一时期实践大大超越了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企业形成了十种精神,具有了“三立”文化的全部内涵,从而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三立”文化;三是总结确立阶段。2001年后,十电进入创新发展时期,重点是对五台老机组进行改造,加大了节能和环保工作力度。这一时期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开始领先于实践,而且强有力地指导着实践。经过总结提炼,形成了“三立”文化理念体系,策划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六项载体,即“家”、“简”、“实”、“小”、“形”和文化节活动。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文化的作用明显凸现,“三立”文化被确立并广为职工所接受;四是提升发展阶段。近年来,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占发电成本70%的煤炭价格居高不下,环保成本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设备利用小时数不断下降。十里泉电厂在硬件装备上已经没有优势,机组容量较小,起停频繁,设备老化,能耗较高。如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摆在十电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为此,十电领导班子首先达成共识,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三立”文化提升发展大讨论活动,引导员工转变观念,强化市场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为下一步企业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建立了企业文化建设考核机制,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责任承包考核体系,与生产、经营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确保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三立”文化的核心是:“爱”。就“为家立身”而言,不能自爱,就不能立身;不能爱家庭、爱别人,就不能被别人爱;就“为厂立业”而言,不爱岗,不爱厂,不爱集体,不爱事业,就不可能实现个人立业和企业立业;就“为国立本”而言,不爱祖国,不爱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个人立本和企业立本,更不可能实现为国立本。
  通过对“三立”文化四个形成阶段共同的价值观分析,十电总结提炼出了“三立”文化“两强三过硬”的特征,即:员工荣辱意识强;员工参与意识强;企业基层建设过硬;企业基础工作过硬;企业基本功过硬。虽然四个时期目标任务和社会环境不同,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文化建设的内涵、方式也不相同,但对企业而言,“三立”文化主脉却一脉相承,在企业发展中始终起到了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立”文化如何在十电开展和深入
  
  1、倡导“为家立身”文化,同心同德共建和谐十电。
  “为家立身”是个人立身的基本取向,更是企业立身的源泉。十电以“家人般的亲和、家庭般的负责、家园般的关切”为主题,以“我爱我家、我爱家人、共建我家”为主要内容,在全厂开展了“家”文化活动。
  我们不说在五台125机组改造过程中一线职工加班加点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不说秸秆工程建设过程中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啃下“洋骨头”攻克难关的艰辛与喜悦,就说华电集团大发展,华电国际“千万工程”需要大量人才支援。广大员工顾全大局踊跃报名,280多名生产技术骨干舍弃了小“家”的安逸与舒适,奔赴宁夏、河南、安徽、陕西等新建单位。在每次的送别会上,大家都会深情地说起“三立”文化,他们忘不了在“三立”的滋养下成长、成才的每一步,忘不了十电这个温暖的“家”。十电对外输送的不仅是人才,同时还输送了技术,输了管理,输送了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交融。
  2、倡导“为厂立业”,促进企业和员工协调发展。
  “为厂立业”是个人立业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立业的基础,更是员工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秉承“绩效识才、竞争择优、聚才育人”的人才理念和“刚性制约、柔情激励”的管理理念,在员工中大力宣传“企业与员工协调发展”的理念,让员工明白“企业依靠员工发展,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和谐共赢的道理,并尽可能为员工施展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实施“三制一动态”管理机制,即中层干部“双诫勉”淘汰制,管理人员分类考核制,员工绩效考核制,和全厂性的动态管理,为干部员工公平竞争和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
  树立“培训是职工最大福利”的理念,加大了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的力度。实施了“127”人才工程(即:用两年的时间培养和建设一支更加优秀的中层干部队伍,培养20名优秀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和70名优秀操作技术能手)。营造了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良好环境。广大员工深深感受到,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认真学习、钻研业务,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成才的机会,都有自己施展才华的天地。
  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鼓励职工学习创新,以学习力、创新力提升个人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在近年来的职代会上,每年都能收集归纳员工代表提案一百多条。员工表现出 “关心企业、积极参与”的强烈愿望和热情,并已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企业的优良传统。十电还注重强基固本,大力加强班组建设,激活班组这个细胞,十电被全国总工会和中电联联合授予“全国电力班组建设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3、倡导“为国立本”,牢记使命求发展。
  为国立本是个人立本的理想追求,也是企业立本的目标,更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准则。作为国有企业,十电不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更要以社会价值的最优化作为企业的最终追求,既要创造效益,又要培养人才,更要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十电确立了“输出能源、服务社会、回报股东、成就员工”的企业使命,“科学发展、永续经营”的发展理念、“尽责、诚信、创新、和谐”的企业价值观和“清洁生产、善待环境”的环境理念,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致力于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建设和谐电力必须解决好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两大课题。我们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形式,利用生物质能发电,为社会提供绿色洁净的能源。2005年投资8000万元,进行了秸秆发电工程改造,在全国开创了燃煤机组混烧秸秆的先河。改造后的机组每年可燃烧秸杆10.7万吨,相当于减少5.8万吨标煤消耗,并可减少SO2排放1500余吨,每亩地增加农民收入200元,同时减少了就地燃烧废弃秸杆造成的大气污染。作为秸秆发电示范项目,虽然短期内回报率很低,但对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者系十里泉发电厂党委书记)
其他文献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目前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居第2位,可发生在
摘 要:归责基础,又称归责事由,是指法律基于何理由要求他人承担侵权责任。立法者以什么样的归责基础构建一部侵权责任法,将从根本上该法律的立法理念。一直以来,我国学界并未深入探讨危险责任的归责基础,对于其基本理念也欠缺梳理。因此,笔者在分析“危险源”理论、“报偿”理论与“分配正义”理论基础之上,提出“风险分配”理论,通过论证该理论的内涵与理论依据来验证其科学性。  关键词:危险责任;归责基础;“风险分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面对俄罗斯国内经济出现的下滑趋势,我国很多学者对俄罗斯能否重新崛起为世界主要大国持怀疑态度。本文旨通过对俄罗斯崛起的有利因素和大国战略的分析,来论证俄罗斯在21世纪必将重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  关键词:新时期;俄罗斯;崛起;大国战略  中图分类号:H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358-01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经历了严
摘 要:以前的业务骨干已经转变为带领团队实现更多任务的管理者,需要你在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方面具备更高的要求,有时候还要对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做出对团队绩效有着重要影响的决策。面对诸多变化需要切实可行的职业定位和实施计划才能帮助你完成华丽的转身。  关键词:业务骨干;管理者;职业定位;实施计划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75-01    
香港苏富比秋拍结束了,在阵阵秋风中,带起了些许寒意。  很遗憾,也多少有些意外,苏富比在今年推出的新举措——于10月4日晚举行的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并没有让“艺术品市场遭遇寒流”的结论来得更晚一些,尽管位列成交价三甲的依然是中国当代艺术品。更准确地说,这着力打造的专场延续了9月17日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会成交率65%的颓势,全场47件拍品的成交率仅为59.6%,成交总额为1.17亿港元,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