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客家门匾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onw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白传家”“苏湖流芳”“相国遗风”……走进上犹的乡村,就像进入一座没有围墙的展览馆,不管是百年老屋,还是现代楼房,门额上都有精製的长方形匾框和讲究的题词,匾式不一,题词各異,令人目不暇接。上犹民间文化传承有“宁卖祖公田唔卖祖宗言”的客家理念,這一块块客家门匾上的四字横批,萦绕着书香墨韻的淡雅清幽,守护着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是上犹客家民居独有的民俗文化风格。
  历史渊源
  门匾,是指住居大门门楣上的匾框及框内题词。它起源於汉魏时期的门阀制度,本是封建时代人们用来标榜门户的功状,西晋以後,卻被衣冠南渡的客家先民带到南方,演变为一种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历经千百年,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明朝中叶基本定型为今天这种在住房、祠堂门额上绘製门匾的习俗。它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叙述着一个故事,表达着房主的一种理念,並随着家族的繁衍而世代相传。
  客家门匾习俗最先起源於客家先民南迁後方便“同宗认祖”,後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得到客家先民们的传承和发展。其内容或展示客家人迁徙发展的历史,或叙述先辈的嘉德懿行,或表达房屋主人的行为处事準则,意在褒扬先辈功绩,垂训後人创业,起着“姓氏标徽”的作用。
  上犹县80%的居民都保留着客家门匾习俗。这个习俗的形成源於一段特殊的历史。明末清初,从闽、粤迁徙来上犹的客家人经历了与原住居民进行土地爭夺的长期爭斗和战乱,为了化解仇恨,当时官府强制促成原住居民和客家人通过联姻的形式逐渐达到和解与融合。客家人建了住房之後,为表明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立基、扎根的寓意,为彰显宗族门第、教化子孙、塑正门风,他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把能反映姓氏渊源和先辈德行的故事、典籍浓缩成四个字,並採用石刻、雕筑或在墙上书写的方式绘製到住房的大门额上。
  上犹客家门匾从本质上属於匾额文化,在自身生产生活中经过长期的演变,用它为自己的生存和繁衍服务。在以後的几次迁徙中,又把这种文化形式带往各客家人聚居地。由於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姓氏结构,上犹客家人有幸把这种文化形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有形地发展。当家居匾额在其他地方已经当做历史文物的时候,在上犹卻仍然是时尚的精神文化和装饰文化。
  在上犹县,大多数门匾是各姓氏世代传承下来的,为各姓专用,有些也可通用,但都打上了客家人姓氏、祖居地、郡望和迁徙路径及繁衍情况的明显标记,突出体现了客家人热爱民族、不忘祖先、牢记历史的思想、文化特征。上犹客家门匾习俗流传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使用的普及程度上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一景。
  门匾特色
  客家门匾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的匾框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精心设计,並按一定规格描画而成,集书法、绘画、艺术於一体。框内题词是经过先人拟定代代相传的“姓氏成语”,往往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和姓氏渊源。
  客家门匾曾经是客家人扎根、立业、兴家的精神旗帜,在客家人的心中有神圣的地位,因此客家人非常重视门匾的书写和绘製仪式。书写门匾的先生要同为本姓氏,书写时间也要选择吉日吉时。到了那天,主人请本姓氏德高望重的长辈和书写门匾的先生到场,摆放好三牲、三果、茶和酒等食品,率领本门男丁,先叩天地、再敬祖宗,然後请先生开始绘製图案,书写门匾。门匾书写好後,还有揭匾,鸣炮,请长辈、先生上座用餐等仪式。客家门匾与富有地方特色的瓦房及房前客家特有的半月形水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民居特色,並传承和发展成上犹独特的民间文化习俗。
  客家门匾即在民居或祠堂的大门顶上绘製一幅长方形匾框,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题写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於一体。门匾一般由四字组成,前两个字以其家族堂号、郡望地、名言、格语、警句为主要内容,它传递着家族的风尚和荣耀,如清河、越国、清白等;後两字表达其愿望,寄託着後辈弘扬祖上的好家风、好品德和希望家族世代兴旺的美好愿望,如传芳、遗风、衍庆等。
其他文献
凌羽一博士  是香港资深教育策略家,畅销书作家,著书五本,深耕教育策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凌博士”。他先後获一个学士、两个硕士、一个博士;担任多所国际著名大学讲师,十五年教学桃李满天下,帮助无数学子发挥所长,实现学分逆袭;又是电台主播,致力於在节目中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无限传播。然而其令人艳羡的人生背後,恰恰是从克服读写障碍的学习困难开始的,他本身的学习故事就是掌握恰当方法,实现学分逆袭的最佳典范。 
期刊
邱伟铭博士是一位有着强烈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傑出企业家。他出生於福建,八十年代初定居香港,在香港开创了一片事业天地,並带领昊天集团在短短十几年间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他说,一个企业家应当胸怀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在事业发展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牢记自己是梅林走出去的孩子,牢记爱国、爱港、爱乡的信念,尽己所能,支持家乡发展,融入国家发展。  谈昊天:走可持续发展,冀更上一层楼  
期刊
林旺佳先生  “潮兴正宗打冷小厨”负责人。祖籍潮州的他,靠着“诚信、奋斗、拼搏”六字箴言,凭着能做出一手正宗潮州打冷的好厨艺,他立足香港,扬名香港。三十多年前,他两手空空来到香港,坚持“做事要做到最好为止”的宗旨,成为一名厨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三十多年後,他烹饪的“名牌陈年滷水无味精”享誉香港,其拥趸更是遍及全港,连聘请过他的老闆们都自发出资邀请他开店,为此,他由衷地说:“我的成功,实
期刊
谢利先生(Jerry.C)  是一个多面才子,遊遍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700个城市,他是主持界的旅遊达人,旅遊界的生活洞察者。跑马拉松、游泳、潛水,运动赋予他能量;探索陌生世界,带领观众寻访美食美景和民俗风情,世界带给他震撼,他带给观众正能量。对他来说,时刻保持最好的状态,遍访世界的绚烂,将生活导演出想要的样子,即是对生命最好的敬畏和尊重。  多面才子,纵横职场遊刃有餘  谢利先生身上有很
期刊
李志雄先生用音乐怀念自己这一代人特有的青春岁月,多年前“上山下乡”的往事,有苦有甜、有笑有淚,今日皆一一揉进各种乐器之中,待一起演奏,引起共鸣,交织成同样的情愫。这位服务香江艺术界多年的艺术家,用自己锺爱的音乐,留存了那个年代最美的芳华,也用动听的旋律,再一次奏响属於他和同龄人共有的振奋与激扬。  艰苦岁月的赠礼  2018年7月12日,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高朋满座、观众们的视线都聚焦在舞台上,那里
期刊
郑美恩女士  是活跃在香港社会服务领域的傑出女性。出生於医学世家,受到家庭的薰陶,自小已怀着大爱,抱着施比受更有福的观念,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她的人生在成长的历程中愈发丰盈。事业稳定後她常思服务社会,在社团工作中发挥光和热,为女性、学生及儿童等弱势群体送去关爱,只为将奉献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她言女性既要回归家庭又要走向社会,活出现代女性的刚与柔,善与美。  有成後投身社会服务  郑美恩女士是广州
期刊
姚培树先生  以一名武术指导的身份年少成名,在武术指导的职业身份之外,他发扬着奉献精神,经年累月地参与公益服务,证明着自身的价值。他不辞辛劳,认为服务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他不求名誉,因在他看来,心境与眼界的改善和提升才是更为崇高的收穫。他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青年人的发展着想,为他们在社团中爭取更多的机会。就这样,他全身心地将自己投入到社会服务之中,直至同他所热爱的事业变得互相依存、难解难分。 
期刊
2018年7月2日,在波斯湾西岸巴林王国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铜仁梵净山获表决通过,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至此,贵州也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梵净山是武陵山脈主峰,方圆700多平方千米范围内,保留着自全新世和第四纪冰期以来的重要生态过程,有着明显的植被垂直光谱和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繁
期刊
许礼金先生  香港註册中医,山水画家。他的中医理论注重关注病患的心理负担,他的山水画作惯於呈现过去年代的风景,他在他的双重身份之中寻觅到巧妙的和谐一致性,将天与人、阴与阳、繁与简的道理注入到生活之中。在瞬息万变、错综纷杂的21世纪,他保持着一种近似古人的传统生活理念和一个现代人的安居方式,从容不迫地投入到了新时代之中。  平行生活  手执画笔时,他青年时代遥远模糊的记忆逐渐变得明晰起来,那时的山川
期刊
乐承钧先生是一名乐於助人、热衷社会慈善工作的会计师。13年来,他随同扶轮社的队伍,在香港和内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工作,经历过许多难忘的事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也让他从新的角度审视慈善並引发了新的思考——施助人与受助人並非一味是“施”与“受”的关係,而应是前者贡献,“启发”服务意识,後者感恩,“承传”仁爱精神。这样,可助公益事业持续进步,也能让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下去。  初衷:无需理由 不求回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