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脏”,我该如何拯救你?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小姐今年32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部门负责人。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平时也会因为工作到国内外四处采风,在外人看來王小姐是业界精英,日子过得“很滋润”。然而,9个月前,“心脏病”悄无声息地找上了她,从此王小姐就有了“心烦恼”。
  近一年,王小姐正带领部门员工筹备一个大项目,项目内容与自己的专长相差较大,做起来并不顺手,但是面对公司日益激烈的竞争,向来稳扎稳打的王小姐还是接受了“挑战”。这个项目一做就是半年多的时间,王小姐夜以继日,工作推陈出新,忙碌时平均每晚只睡3~4小时,而白天则“咖啡续命”,一日四杯咖啡成为常态。日子一长,王小姐开始觉得自己的心脏总是“咚咚咚”地跳个不停,这种跳并不是单纯跳得很快或是很慢,而是伴随着心慌心悸,每一次的心脏搏动都像一面大鼓一样一下下地在胸腔擂动。
  当然,忙碌的王小姐并没有理会身体发给她的“信号”,依旧我行我素,忙于工作。半个月后王小姐心悸加重,出现气短、无力,很多时候必须深深地吸一口气才能缓解,还被同事们误认为是工作做得不满意,所以“唉声叹气”。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王小姐终于来到了心内科就诊,希望能够找出自己近期不适的病因。可是做了很多心脏方面的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医生也说没有大问题。多次检查未果,王小姐一头雾水,为了解决自己的痛苦,王小姐反复多次就医,在询问了王小姐最近经历后,一位医生给其开出了“处方”:您这个病是我们通俗说的“心脏神经症”,您目前的躯体症状是从心理冲突演变过来的,建议您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

王小姐的病因何在?


  心脏神经症的病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外环境刺激,另一方面为内环境失衡,结果造成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使心脏血管功能出现异常。精神作用在心脏神经症的发病上起着重要作用,如过分思虑、过分伤心、生活挫折或极度疲劳等都是诱发心脏神经症的因素。本文中的王小姐便是在工作压力大、过分思虑、夜眠差、疲劳等情况下出现的心脏神经症。

何为心脏神经症?


  心脏神经症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神经血循环衰弱症或奋力综合征,国外称为神经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或神经性循环无力症、高敏症。在中医上属“郁证”“心悸”“癫狂”“脏躁”“不寐”等范畴。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另外,中高级白领、空巢患病的中老年人、心梗中风后的患者,甚至一些学业紧张的青少年和更年期女性也是患病的高发人群。本疾病的特点是进行反复深入检查并不能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特征,但临床表现较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症状表现远远大于疾病本身”,可以理解为身体只是得了感冒,但表现出的痛苦程度却与“患癌”无异。这其中的始作俑者便是“焦虑情绪”。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症状表现严重,但经过及时系统的治疗,疾病的预后还是很乐观的。

心脏神经症的常见表现


  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晕、失眠、多梦等。与冠心病等心脏疾病不同,心脏神经症患者常有以下表现:(1)心区疼痛,但疼痛位置不固定;(2)自感心跳加快,心悸明显,但测量心率正常;(3)易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时常通过叹气或者深呼吸来缓解症状;(4)胸闷或呼吸困难与体力活动无关;(5)常伴有失眠、焦虑等症状出现。

心身保健,预防为主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避免吃“心慌”食品
   注意休息、保证睡眠,不适及时就医
   照顾情绪,调整认知,暂时脱离“紧绷”的环境
   适度运动,宣泄压力,重新体验自我“全能感”
  国人做事向来追求“内敛、沉稳”,但也应学会感知身体预警并且适度宣泄情绪。王小姐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了不良的情绪、不规律的作息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情绪犹如洪水,为了避免压力不断地蚕食我们的心身,我们便要学会如何“泄洪”,而不仅仅是不断加高“大坝”来抵御“情绪洪水”。
  在如今的“内卷”时代,社会对于年轻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即便你只想“躺平”,却依旧会被周围环境感染,参与到一个个“被自愿”的竞争之中。拼搏间,时而前路顺畅,时而举步维艰,得失之间,我们小时候的“全能感”便被打破,成长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承认自己的“无能”。很多人都没有办法接受或是正视这个“结果”,以致心智化水平停止在初期阶段,导致成年后的生活中很多冲突和矛盾不可调和。
  值得一提的是,运动是调节心身健康的有效方式。运动不但可以激发脑内多巴胺的释放,带来开心和愉悦的体验,而且还可以让心灵与身体对话,使你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可以完全掌控你的身体,再次体会“全能感”。除此以外,推荐给大家“正念禅修”的放松方法,这种类似于瑜伽的冥想,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元素,通过重新认识自己和生活从而获取一种深植内心的快乐和安宁,以此来对抗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身体状态和健康生活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人生的路上“不疾不徐”,努力赶路的同时也别忽略了路旁美丽的风景。
其他文献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部分需要我们严阵以待,那就是对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疗。之所以谈辅助不是主导,是因为精分的情况比较复杂,对它的治疗方式首选是药物。因为只有通过药物,患者的分裂程度才能被有效控制,过高的焦虑降低,心理咨询也才有可能参与进来。  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会非常谨慎。因为精神分裂的特点就是过度幻想,这让精分患者往往无法分清想象和现实。所以相对意识清晰、可以深入探索内心的神经症类来访者,精神分裂还
期刊
摘要: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指能让用户参与或能互动的新型在线媒体,它使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成了多对多的“对话”方式。通过分析社会化媒体中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深入探讨了在这一背景下营销心理的新特点,据此提出相应的营销心理技术的构思,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消费者心理和营销心理技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消费者心理与行为; 营销心理技术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
期刊
刚满6岁的小欣,今年九月在家人的祝福和期待中开启了她的小学生活。可没想到,开学没多久,她就对上学没了新鲜劲,早上开始赖床,嚷着不想去学校。去了学校也没精打采的样子,总是嘟着小嘴,也不怎么和同学一起玩。老师问她怎么了,她总说自己不舒服。妈妈带去医院看了,但医生又说没什么事。每天放学看着别的孩子都欢蹦乱跳的,而小欣总是耷拉着小脑袋,一副不开心的样子,爸爸妈妈很是担心。后来经过学校心理老师的提醒,才知道
期刊
小茹是被老师带着来到咨询室的,她的头始终低着。班主任告诉我:“这个学生成绩优异,还是班长,管理能力比较强。刚才她在办公室已经哭了一场,现在情绪平复了一下,但还是一直很消沉。我建议她来咨询室。”引导小茹坐下之后,我问她:“小茹,老师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吗?”小茹保持沉默,过了段时间,跟我说:“老师,我觉得我得了抑郁症。我觉得我最近的情况跟网上描述的都挺像的。”初步心理评估,避免标签效应  听到小茹这句
期刊
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我关注到:很多孩子在聊到成长经历时,或多或少都存在曾经被欺凌或正遭受欺凌的情况。这些欺凌经历都隐藏在校园看不到的隐秘角落,有些不被老师和家长关注;有些虽被关注,但因家长或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当,给被欺凌的孩子带来更严重的心理困扰。  小浩(化名),男,高一,因打架事件被学校处分。在与心理老师的交流中,小浩自述初中阶段个子不高,长得瘦小,那些“霸王”式的同学就经常关起门跟他打架,小浩大
期刊
这是一个来自一名女研究生的在线求助,她采用的是小程序文字咨询的方式,我们在一起工作了50分钟左右。她从慢慢整理语言、回复很慢,到加快回复,转被动问问题到主动问问题。她自述与宿舍里同学的关系不是很融洽,可能是因为自己工作了一年才读的研究生,比同班同学大一点,也感觉可能是家庭里的复杂关系和事务,她不能帮上忙,她非常自责,经常情绪失控而自己打自己。换位思考,对方需要什么  因为文字中透露出危机信号,我就
期刊
社会工作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达到有效的社会心理功能的一门应用科学。该工作可为陷入困境的个体或群體提供服务,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倡导社会正义、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促进社会团结。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个分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精神卫生及其相关领域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是围绕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所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可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心理、
期刊
还清晰地记得:2005年11月5日,正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对我说:“妈妈,你笑起来真好看。我喜欢听你笑,更喜欢看你笑。妈妈,一看到你笑,我心里就特别踏实。可是,妈妈,我一看到你板着脸、漫不经心的样子,或是对我发火,我心里就发毛,是不是我又做啥错事了……”孩子的一席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学过教育心理学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还真是有些愧疚。你会爱孩子吗?  父母爱儿女,这几乎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俄国著名
期刊
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 (sense)器官。心理学研究表明,70% 以上的外界信息都通过人的眼睛来获得。在人际交往中,眼神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表述情感的“秋波”。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依赖, 网络活动日益趋向于用眼睛来完成。这一方面造就了我们所说的一种经济模式——眼球经济;另一方面也使得网站使用者(用户)的“眼神(gaze)”成为网站界面设计者关注的核心。  界面设计者一直都对
期刊
2021年6月17日9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开启了为期3个月的飞行任务。当日下午18时,三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大国精神。自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到此次神舟十二号飞船圆满完成任务,我国已有12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太空。在人们被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