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油田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由于油层内油、气、水交叉渗流,造成剩余油的挖潜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在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时,则需要明确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同时,采取合适的挖潜技术,以此确保剩余油的挖掘效果。本文在深入分析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挖掘高含水期剩余油,以此有效提升油田开发潜力。
[关键词]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挖潜技术
中图分类号:TE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3-0045-01
纵观我国油田实际情况,大部分油田采用注水方式开采,一旦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时,剩余油的开采效果明显低下。根据有效调查数据显示,高含水期剩余油可开采量平均为38%。由此可见,高含水期剩余油还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然而由于剩余油分布情况较为复杂,造成剩余油的开采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此,有必要注重挖潜技术的应用,以此有效提升油田的开发潜力。鉴于此,本文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剩余油分布相关内容概述
1.1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
在传统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研究发展不断出现。剩余油的形成主要原因杂鱼毛管力作用、指进现象以及绕流以及阻塞。当前我国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宏观研究、微观研究以及剩余油饱和度研究[1]。所谓宏观研究“主要包括三维地震方法、驱油效率以及波及系数计算方法等;微观研究:主要是研究孔隙结构以及剩余油物理、化学性质等研究;剩余油饱和度研究:主要是指通过宏观与微观进行剩余油研究。
1.2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
纵观当前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总共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片状剩余油、分散性剩余油。(1)片状剩余油。水波以及域外的片状剩余油在微观微型驱油实验中,由于注水原因,导致部分油滞留在模型边角处[2]。换言之剩余油主要是指水淹区内更小范围的剩余油块,主要是在注入水之后,由于孔隙原因出现绕流。(2)分散性剩余油。柱状剩余油的分布位置,主要是在连通孔隙的节点处,尤其是哪些细长的节点处更加明显[3]。分散性剩余油出现的原因在于注入水之后,孔隙油完全被水驱走,从而使得水占据了全部节点,促使油流被卡断,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分散性剩余油。
1.3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接下来对其加以具体分析。(1)地质因素。碎屑岩的沉积韵律特征以及类型,主要是受到沉积条件的影响。同时,砂岩的空间分布与储层的分均质性等众多地质因素,对剩余油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地质后期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裂缝以及不整合均会对油水的流向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剩余油的分布。由于地质因素的影响,剩余油主要呈现三种形式的分布,一是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的分布;二是油层微构造与断层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三是储层微观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2)开发因素。开发因素主要包括注采关系、注水距离以及井网密度等。除此之外,防砂工艺、生产压力差等均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相关研究调查表明:位置分布或者是井距不当的情况下,会使得注采受到不良影响。为此,在平面上,注入水之后,水未波及到的地带或者是较低地带,均会出现较高饱和度的剩余油。
2.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分析
综合各种因素,为有效提升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开发潜力,则需要注重挖潜技术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剩余油挖潜技术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剩余油挖潜技术。接下来,对挖潜技术加以具体分析。(1)周期注水。通常情况下,周期注水通过周期性改变注水量与采出量,会导致地层中出现不稳定的压力场,促使剩余油在地层中重新进行分布,并且是不间断的进行重新分布,同时使得注入水层间与平面压力差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油体渗流,促使毛管吸渗作用进一步扩大,从而促使注入水波系数以及洗油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剩余油的采收率[4]。(2)降压开采。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开采,一旦处于水淹油藏状态下,则需要及时停止注水,实施衰竭式开发,同时驱动类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5]。具体为水驱转变为弹性驱动,地层中流场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原有从注入水未波及到死油区。这样一来,便可以有效提升剩余油的开采量。根据有效调查数据显示才哟过衰竭开采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剩余油的开采潜力。同时外国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衰竭式开采方式可以开采出剩余油储量的3%-20%。(3)改变液体流动方向。具体而言,对油层原有稳定注水方式进行适当改变,促使固定水流方向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将高含油饱和度区的原油顺利排出,或者是通过渗流方式,有效提高原油的饱和度,最终实现改善水驱油效果这一目的。当前实际操作中,改变液流方向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为改变供油方向、改变水流方向。具体为关闭一些注水井,之后转向其他井注水,或者是采用注、采井换位改变液流方向,以此有效提升注入水波以及注入效率,从而有效提升水驱油面积。根据国内外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可以得出注水井网发生一定的时代变化,可以有效提升驱油效率。同时改变液流方向注水,可以有效提升注水采收率。(4)单井吞吐。所谓单井吞吐,主要是指将亲水油层的吸水排油机理,在同一口井内,不断注入水,将油替换出来,以此有效提升剩余油开采效果。该生产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注水阶段、油水交换阶段以及采油阶段。在实际开采过程中,上述三个阶段为一个周期,反复进行。在注水阶段,增加地层能力,有效提高地层压力,同时需要将注入水强行进入大小孔道,并且需要进一步压缩孔道中的原油。油水交换阶段,主要是形成单向流水,逐步向油层远处推进,同时开采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流水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关闭一些井,便能使得油水重新分布,或者是分布均衡,此刻便及时停止水线推进。在采油阶段,消耗地层能量,降低地层压力,采出原油,并且需要在井筒附近形成降压漏斗,促使油层孔道中的原油流进井底采出。在此过程中,水流由于毛管滞留作用,基本留在孔道当中。(5)非常规调整挖潜技术。所谓非常规调整挖潜技术,主要是指改变储层孔隙结构等众多手段,以此实现最大限度開采剩余油。当下主要采取的手段有以下几种。一是化学调剂,有效提高低含水的侵入量;二是反复三次采用技术;三是物理场驱油技术,具体包括热场、声场等;四是人工地震采油技术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油田开采过程中,一旦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时,则出现开采量不大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注重现代挖潜技术的应用,同时需要完善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以此明确剩余油的具体情况,才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开采方案,便于有效提升油田的开采效果。
参考文献
[1]段旭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J].化工管理,2017(28):17.
[2]朱丽红.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剩余油综合描述及分布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32(06):58-62.
[3]付黎明.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及分布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33(09):90.
[4]肖尧.某区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与挖潜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32(01):105.
[5]姜东华.低渗透油田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类型及挖潜技术[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04):328-333.
[关键词]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挖潜技术
中图分类号:TE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3-0045-01
纵观我国油田实际情况,大部分油田采用注水方式开采,一旦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时,剩余油的开采效果明显低下。根据有效调查数据显示,高含水期剩余油可开采量平均为38%。由此可见,高含水期剩余油还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然而由于剩余油分布情况较为复杂,造成剩余油的开采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此,有必要注重挖潜技术的应用,以此有效提升油田的开发潜力。鉴于此,本文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剩余油分布相关内容概述
1.1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
在传统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研究发展不断出现。剩余油的形成主要原因杂鱼毛管力作用、指进现象以及绕流以及阻塞。当前我国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宏观研究、微观研究以及剩余油饱和度研究[1]。所谓宏观研究“主要包括三维地震方法、驱油效率以及波及系数计算方法等;微观研究:主要是研究孔隙结构以及剩余油物理、化学性质等研究;剩余油饱和度研究:主要是指通过宏观与微观进行剩余油研究。
1.2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
纵观当前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总共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片状剩余油、分散性剩余油。(1)片状剩余油。水波以及域外的片状剩余油在微观微型驱油实验中,由于注水原因,导致部分油滞留在模型边角处[2]。换言之剩余油主要是指水淹区内更小范围的剩余油块,主要是在注入水之后,由于孔隙原因出现绕流。(2)分散性剩余油。柱状剩余油的分布位置,主要是在连通孔隙的节点处,尤其是哪些细长的节点处更加明显[3]。分散性剩余油出现的原因在于注入水之后,孔隙油完全被水驱走,从而使得水占据了全部节点,促使油流被卡断,这样一来,便形成了分散性剩余油。
1.3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接下来对其加以具体分析。(1)地质因素。碎屑岩的沉积韵律特征以及类型,主要是受到沉积条件的影响。同时,砂岩的空间分布与储层的分均质性等众多地质因素,对剩余油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地质后期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裂缝以及不整合均会对油水的流向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剩余油的分布。由于地质因素的影响,剩余油主要呈现三种形式的分布,一是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的分布;二是油层微构造与断层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三是储层微观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2)开发因素。开发因素主要包括注采关系、注水距离以及井网密度等。除此之外,防砂工艺、生产压力差等均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相关研究调查表明:位置分布或者是井距不当的情况下,会使得注采受到不良影响。为此,在平面上,注入水之后,水未波及到的地带或者是较低地带,均会出现较高饱和度的剩余油。
2.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分析
综合各种因素,为有效提升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开发潜力,则需要注重挖潜技术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剩余油挖潜技术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剩余油挖潜技术。接下来,对挖潜技术加以具体分析。(1)周期注水。通常情况下,周期注水通过周期性改变注水量与采出量,会导致地层中出现不稳定的压力场,促使剩余油在地层中重新进行分布,并且是不间断的进行重新分布,同时使得注入水层间与平面压力差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油体渗流,促使毛管吸渗作用进一步扩大,从而促使注入水波系数以及洗油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剩余油的采收率[4]。(2)降压开采。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开采,一旦处于水淹油藏状态下,则需要及时停止注水,实施衰竭式开发,同时驱动类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5]。具体为水驱转变为弹性驱动,地层中流场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原有从注入水未波及到死油区。这样一来,便可以有效提升剩余油的开采量。根据有效调查数据显示才哟过衰竭开采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剩余油的开采潜力。同时外国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衰竭式开采方式可以开采出剩余油储量的3%-20%。(3)改变液体流动方向。具体而言,对油层原有稳定注水方式进行适当改变,促使固定水流方向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将高含油饱和度区的原油顺利排出,或者是通过渗流方式,有效提高原油的饱和度,最终实现改善水驱油效果这一目的。当前实际操作中,改变液流方向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为改变供油方向、改变水流方向。具体为关闭一些注水井,之后转向其他井注水,或者是采用注、采井换位改变液流方向,以此有效提升注入水波以及注入效率,从而有效提升水驱油面积。根据国内外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可以得出注水井网发生一定的时代变化,可以有效提升驱油效率。同时改变液流方向注水,可以有效提升注水采收率。(4)单井吞吐。所谓单井吞吐,主要是指将亲水油层的吸水排油机理,在同一口井内,不断注入水,将油替换出来,以此有效提升剩余油开采效果。该生产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注水阶段、油水交换阶段以及采油阶段。在实际开采过程中,上述三个阶段为一个周期,反复进行。在注水阶段,增加地层能力,有效提高地层压力,同时需要将注入水强行进入大小孔道,并且需要进一步压缩孔道中的原油。油水交换阶段,主要是形成单向流水,逐步向油层远处推进,同时开采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流水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关闭一些井,便能使得油水重新分布,或者是分布均衡,此刻便及时停止水线推进。在采油阶段,消耗地层能量,降低地层压力,采出原油,并且需要在井筒附近形成降压漏斗,促使油层孔道中的原油流进井底采出。在此过程中,水流由于毛管滞留作用,基本留在孔道当中。(5)非常规调整挖潜技术。所谓非常规调整挖潜技术,主要是指改变储层孔隙结构等众多手段,以此实现最大限度開采剩余油。当下主要采取的手段有以下几种。一是化学调剂,有效提高低含水的侵入量;二是反复三次采用技术;三是物理场驱油技术,具体包括热场、声场等;四是人工地震采油技术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油田开采过程中,一旦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时,则出现开采量不大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注重现代挖潜技术的应用,同时需要完善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以此明确剩余油的具体情况,才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开采方案,便于有效提升油田的开采效果。
参考文献
[1]段旭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J].化工管理,2017(28):17.
[2]朱丽红.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剩余油综合描述及分布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32(06):58-62.
[3]付黎明.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及分布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33(09):90.
[4]肖尧.某区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与挖潜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32(01):105.
[5]姜东华.低渗透油田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类型及挖潜技术[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04):32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