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我曾三赴泰国,第一次是旅游,后来是为了帮助一位同胞打理酒店和协助某华人投资商会工作。前前后后在那里生活了近5个月,跟当地人接触不少,要说对他们有什么最直观的感受,那就是一个字——慢。
第一次领教泰国人的慢是在2015年初。我和女儿来到泰国清迈旅游,酒店经理是中国人,一位约莫四十来岁的高个子中年男士,姓梁,朋友们都叫他大梁,我们很快熟识起来。
某天下午,大梁发微信给我,说有货车快到酒店门口了,让我帮忙去迎一下。我快步来到酒店大门外,等了近10分钟不见货车到来。担心司机不认识酒店,我便跑到路边上左右张望。又过了十几分钟,还是不见货车的踪影。担心误事,我给大梁发微信,让他转告货车司机快到时给前台服务员Lisa打电话。5分钟过去了,Lisa拿着手机过来告诉我:“货车司机来电话说有点儿事耽搁了,快到时再打电话”她还用泰国语安慰我“斋茵茵”,意思是别着急、慢慢来。事实证明果然不能着急,又过了半小时,货车终于到了,一看表,离大梁给我发微信,已经过了一个小时。
再去泰国也跟大梁有关。那时我已从清迈回国两个月,一天,大梁的一条微信跃入我的眼帘,“因为我要回国处理一些家事,想请一位热心的朋友帮忙打理酒店两个月,我第一个想到了你。如果有可能,我想请你再来清迈。Lisa会中文,你们的沟通不会有障碍的。拜托。”
于是,2015年6月初,我二度登上了飞往清迈的客机。在清迈机场出关后,说好来接机的Lisa却遍寻不见,我拨通了她的手机。电话接通了,Lisa告诉我,她还在酒店,临时有点儿事耽搁了。她让我别着急,“斋茵茵”,在出口处稍等,一会儿就到。这个“一会儿”就是将近两小时,姗姗来迟的Lisa一再向我表示歉意,我能说什么呢?泰国人就是慢性子啊。
我和Lisa都住在酒店,洗衣机是公用的。泰国人爱把包括内衣等全部衣物都放在洗衣机内,Lisa也不例外。这天,她把衣服放入洗衣机后便外出了。恰巧我也要洗衣,等她不回。我打开洗衣机一看,还好,里面都是外衣,我便把机内洗好的衣服帮她晾上了。
几天后,我拿着脏衣服上到天台,发现洗衣机里又是洗完未拿出的一缸衣服,整个一下午衣服都没有被取出。再帮她晾上吗?可一看这回大部分都是内衣,顾虑涉及个人“隐私”,我又把洗衣机门关上了。
第二天清早,我想Lisa这回该把衣服晾上了吧?结果上天台一看,呜呼,衣服还在洗衣机里呢。不得已,我去敲Lisa房间的门,只听她在里面说了句“斋茵茵”。
这回我有经验了,半小时才去看,洗衣机终于被腾干净了,赶紧见缝插针放入自己的衣服。几十分钟后,Lisa慢悠悠地来到我房间外说了声:“阿姨,可以(洗)了。”我一看表,我的衣服已经快洗完了。
渐渐地,在和泰国人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斋茵茵”是除了“萨瓦迪卡”(你好)之外,泰国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它代表了泰国人的性情、心态和生活方式。大部分情况下,他们的慢节奏很有感染力量,让其他人也能心境平和,但在某些时候,泰国人的“慢性子”也会误事。比如,当遇到“急性子”的中国人的时候,真好比“急惊风遇上了慢郎中”。
2018年春季,我再次应朋友之邀来到泰国。这次是在曼谷协助新成立的某华人投资商会做宣传推广。商会的办公室里有个来自湖北武汉的男青年,名叫沈建。他平日里工作勤勉,只有一点让我琢磨不透,每天上班他几乎都要迟到15分钟左右。
一天清晨刚刚上班,会长有急事找沈建,见他还没到,在电话里就对沈建发了火:“我不管你什么理由,如果不想干了趁早告诉我,或者我给你找地方高就!”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事后,我悄悄问沈建:“今天的事不会影响到你吧,怎么又迟到了?”沈建告诉我,每天他都坐商会派来接送他们的早班通勤车上班。本来从公寓到商会开车走小道三五分钟就能到,可接他们的泰国司机每次都要绕着走,要花20多分钟。沈建请司机抄近道,他总是以小路拥堵为由,一口一个“斋茵茵”。也许对他来说,只要接上沈建他们就算是上班准时了。
这样一来便苦了沈建,他几乎天天上班迟到。在被会长一通批评之后,他主动提出不再坐商会的车,改乘“绿皮车”(泰国的小公交车)上下班了。
商会办公室里有个泰国小伙儿名叫颂差,和沈建是好朋友。颂差正在努力学习中文,我对他印象不错,回国后还和他保持联系。
9月中旬,颂差微信告诉我他和姐姐将于28日来北京,希望能在29日那天见个面。我高兴地对他说:“好啊,欢迎欢迎!你28日来京后与我联系吧!”
我推掉了29日的其他事宜,计划当天陪颂差姐弟俩游故宫品尝北京小吃。结果,28日一整天一直沒有收到他的任何信息。我给他发微信不回,电话也不接。29日一天,颂差依然杳无音讯。傍晚,我终于在朋友圈看到他的一条分享,人家已经乘高铁从北京奔了石家庄。
10月3日,也在国内的沈建发来微信语音告诉我,他在9月28日见到颂差了。因为曼谷直飞北京机票太贵,颂差姐弟俩计划先到武汉,然后乘高铁去北京,颂差请沈建帮买两张高铁票并送票到机场。为此,沈建特意请了半天假,很早就来到机场迎候。
从大屏看飞机明明已经降落,但沈建无论怎样打电话发微信,就是联系不上颂差,直急得他抓耳挠腮。一小时后,颂差终于打来电话并告诉沈建他在哪儿。这时,距离高铁发车仅剩一个多小时了,二人来不及寒暄便匆匆告别。
望着颂差姐弟离去的背影,沈建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在飞机降落后的那一小时里他们去做了什么。因为,按照我们国人的习惯,被接机人在飞机一着陆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告诉接机人“我已经到了、我在哪里找你”云云。让接机人因为联系不上被接机人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事情,还是很少见的。
听完沈建的上述语音,我笑着回复他:“知足吧小朋友,我昨天终于收到颂差回曼谷一周后发来的微信,他说‘对不起,因为我们到北京那天时间不太多……’”
第一次领教泰国人的慢是在2015年初。我和女儿来到泰国清迈旅游,酒店经理是中国人,一位约莫四十来岁的高个子中年男士,姓梁,朋友们都叫他大梁,我们很快熟识起来。
某天下午,大梁发微信给我,说有货车快到酒店门口了,让我帮忙去迎一下。我快步来到酒店大门外,等了近10分钟不见货车到来。担心司机不认识酒店,我便跑到路边上左右张望。又过了十几分钟,还是不见货车的踪影。担心误事,我给大梁发微信,让他转告货车司机快到时给前台服务员Lisa打电话。5分钟过去了,Lisa拿着手机过来告诉我:“货车司机来电话说有点儿事耽搁了,快到时再打电话”她还用泰国语安慰我“斋茵茵”,意思是别着急、慢慢来。事实证明果然不能着急,又过了半小时,货车终于到了,一看表,离大梁给我发微信,已经过了一个小时。
再去泰国也跟大梁有关。那时我已从清迈回国两个月,一天,大梁的一条微信跃入我的眼帘,“因为我要回国处理一些家事,想请一位热心的朋友帮忙打理酒店两个月,我第一个想到了你。如果有可能,我想请你再来清迈。Lisa会中文,你们的沟通不会有障碍的。拜托。”
于是,2015年6月初,我二度登上了飞往清迈的客机。在清迈机场出关后,说好来接机的Lisa却遍寻不见,我拨通了她的手机。电话接通了,Lisa告诉我,她还在酒店,临时有点儿事耽搁了。她让我别着急,“斋茵茵”,在出口处稍等,一会儿就到。这个“一会儿”就是将近两小时,姗姗来迟的Lisa一再向我表示歉意,我能说什么呢?泰国人就是慢性子啊。
我和Lisa都住在酒店,洗衣机是公用的。泰国人爱把包括内衣等全部衣物都放在洗衣机内,Lisa也不例外。这天,她把衣服放入洗衣机后便外出了。恰巧我也要洗衣,等她不回。我打开洗衣机一看,还好,里面都是外衣,我便把机内洗好的衣服帮她晾上了。
几天后,我拿着脏衣服上到天台,发现洗衣机里又是洗完未拿出的一缸衣服,整个一下午衣服都没有被取出。再帮她晾上吗?可一看这回大部分都是内衣,顾虑涉及个人“隐私”,我又把洗衣机门关上了。
第二天清早,我想Lisa这回该把衣服晾上了吧?结果上天台一看,呜呼,衣服还在洗衣机里呢。不得已,我去敲Lisa房间的门,只听她在里面说了句“斋茵茵”。
这回我有经验了,半小时才去看,洗衣机终于被腾干净了,赶紧见缝插针放入自己的衣服。几十分钟后,Lisa慢悠悠地来到我房间外说了声:“阿姨,可以(洗)了。”我一看表,我的衣服已经快洗完了。
渐渐地,在和泰国人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斋茵茵”是除了“萨瓦迪卡”(你好)之外,泰国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它代表了泰国人的性情、心态和生活方式。大部分情况下,他们的慢节奏很有感染力量,让其他人也能心境平和,但在某些时候,泰国人的“慢性子”也会误事。比如,当遇到“急性子”的中国人的时候,真好比“急惊风遇上了慢郎中”。
2018年春季,我再次应朋友之邀来到泰国。这次是在曼谷协助新成立的某华人投资商会做宣传推广。商会的办公室里有个来自湖北武汉的男青年,名叫沈建。他平日里工作勤勉,只有一点让我琢磨不透,每天上班他几乎都要迟到15分钟左右。
一天清晨刚刚上班,会长有急事找沈建,见他还没到,在电话里就对沈建发了火:“我不管你什么理由,如果不想干了趁早告诉我,或者我给你找地方高就!”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事后,我悄悄问沈建:“今天的事不会影响到你吧,怎么又迟到了?”沈建告诉我,每天他都坐商会派来接送他们的早班通勤车上班。本来从公寓到商会开车走小道三五分钟就能到,可接他们的泰国司机每次都要绕着走,要花20多分钟。沈建请司机抄近道,他总是以小路拥堵为由,一口一个“斋茵茵”。也许对他来说,只要接上沈建他们就算是上班准时了。
这样一来便苦了沈建,他几乎天天上班迟到。在被会长一通批评之后,他主动提出不再坐商会的车,改乘“绿皮车”(泰国的小公交车)上下班了。
商会办公室里有个泰国小伙儿名叫颂差,和沈建是好朋友。颂差正在努力学习中文,我对他印象不错,回国后还和他保持联系。
9月中旬,颂差微信告诉我他和姐姐将于28日来北京,希望能在29日那天见个面。我高兴地对他说:“好啊,欢迎欢迎!你28日来京后与我联系吧!”
我推掉了29日的其他事宜,计划当天陪颂差姐弟俩游故宫品尝北京小吃。结果,28日一整天一直沒有收到他的任何信息。我给他发微信不回,电话也不接。29日一天,颂差依然杳无音讯。傍晚,我终于在朋友圈看到他的一条分享,人家已经乘高铁从北京奔了石家庄。
10月3日,也在国内的沈建发来微信语音告诉我,他在9月28日见到颂差了。因为曼谷直飞北京机票太贵,颂差姐弟俩计划先到武汉,然后乘高铁去北京,颂差请沈建帮买两张高铁票并送票到机场。为此,沈建特意请了半天假,很早就来到机场迎候。
从大屏看飞机明明已经降落,但沈建无论怎样打电话发微信,就是联系不上颂差,直急得他抓耳挠腮。一小时后,颂差终于打来电话并告诉沈建他在哪儿。这时,距离高铁发车仅剩一个多小时了,二人来不及寒暄便匆匆告别。
望着颂差姐弟离去的背影,沈建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在飞机降落后的那一小时里他们去做了什么。因为,按照我们国人的习惯,被接机人在飞机一着陆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告诉接机人“我已经到了、我在哪里找你”云云。让接机人因为联系不上被接机人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事情,还是很少见的。
听完沈建的上述语音,我笑着回复他:“知足吧小朋友,我昨天终于收到颂差回曼谷一周后发来的微信,他说‘对不起,因为我们到北京那天时间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