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认知结构中的活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师生关系和谐、亲密,充满着爱,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前提。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基础。善于从学生实际设计教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保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教育; 激发; 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56-001
育人之道,在于明德;明德之本,在于快乐。“道德课堂”、“善引乐学课堂”“有效课堂”“生本课堂”……当下的教学研究从来没有如此的繁荣,从来没有这样的多元,也从来没有这样多的争论。但反观现在的课堂,“是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则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看似热闹,有问有答,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少数同学接受很快,但大多数同学兴趣索然,有的甚至无动于衷,低效高负,课堂教学已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认知结构中的活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师生关系和谐、亲密,充满着爱,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前提
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气氛中,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他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关切的也应该是所有的学生,只有真心诚意地付出爱,用爱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而不是表面上的尊敬和畏惧。有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学生自然会有“我喜欢上这节课”“我想上好这节课”的愿望。在课上,就会积极思考,主动探求,而老师一个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也会激起学生的无限潜力。有一次我上公开课《松鼠》,当提问“松鼠的尾巴像什么”的时候,班内的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回答。这时,我见一位班内最腼腆的女同学嘴动了几下,但没有举起手,我知道这个问题她能回答得出,也想借机锻炼一下就请她回答,她停了一会儿才说:“像我妈掸灰尘用的鸡毛掸子”,想象十分形象,但说话声太低。这时我微笑地鼓励她:“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的回答我很满意,但你的声音轻了一点,可能后面的听课老师没有听到,你能不能再大声地说一遍呢?”她的脸涨得通红,大声地重复了一遍。我发现从此她上课头抬起来敢主动看老师了,发言的声音也比过去响亮得多了,慢慢地,成绩也有所提高了。
二、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合作、宽松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思想的躯体,如果不把他们当作社会的人,更不把他们看成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无视他们的喜怒哀乐,无视他们的生存需要,就会压抑人性的灵气,也必然会给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造成束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也是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应该成为为同一个教学目标而不是老师“一言堂”,学生像机械似的被操纵着,缺少活气,也自然谈不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更缺少创新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老师,在课上可以随时纠正老师可能犯的错误,让学生在无忧无虑中发挥潜能进行自由的探索和创造。语文教学中搞对号入座,不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只要有一点不符合标准答案就否定,就扣分,这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威胁,很难设想学生在诚惶诚恐、动辄得咎的情境中能提高语文技能水平。所以应提倡教学中的民主作风,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因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不同,必然有生成。
三、善于从学生实际设计教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保证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置情境,养成教师的个性教学。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对每一节课、每一单元要解决的问题有清楚、具体的认识,密切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方案,每一堂课面对的都是不同的有个性的学生,因此,在备课时,不能一味依赖现成的教学用书。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备课很认真,教案准备得清楚明白,课件做得有趣生动,但往往教学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相当多的教师较多地依赖着教学用书,刻意地模仿,缺乏了自己的个性教学,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备课中缺乏对学生实际的备课,只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一相情愿地确定目标、方法、内容。这样的课,脱离学生实际效果必然很差,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备好两头课,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在备课前,先布置些预习作业,经过作业情况的反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寻求新知识的支撑点,也可以请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同学来当面谈话,了解他们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做到“知己知彼”。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思想不可能有学者般成熟,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如作者般到位,他们的分析不可能像教师般正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可能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来确定讲课的重点、难点,调整习题的难易程度,这样才不会出现讲课时架空分析或死抠答案的情况,而忽略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和能力的培养。
“立足孩子的立场,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上平等的首席”。这绝非是一句应景之话,要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对学习的热爱,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潜能,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摸索、探究、研讨和实践。
关键词:课堂教育; 激发; 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56-001
育人之道,在于明德;明德之本,在于快乐。“道德课堂”、“善引乐学课堂”“有效课堂”“生本课堂”……当下的教学研究从来没有如此的繁荣,从来没有这样的多元,也从来没有这样多的争论。但反观现在的课堂,“是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则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看似热闹,有问有答,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少数同学接受很快,但大多数同学兴趣索然,有的甚至无动于衷,低效高负,课堂教学已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认知结构中的活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师生关系和谐、亲密,充满着爱,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前提
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气氛中,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他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关切的也应该是所有的学生,只有真心诚意地付出爱,用爱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而不是表面上的尊敬和畏惧。有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学生自然会有“我喜欢上这节课”“我想上好这节课”的愿望。在课上,就会积极思考,主动探求,而老师一个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也会激起学生的无限潜力。有一次我上公开课《松鼠》,当提问“松鼠的尾巴像什么”的时候,班内的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回答。这时,我见一位班内最腼腆的女同学嘴动了几下,但没有举起手,我知道这个问题她能回答得出,也想借机锻炼一下就请她回答,她停了一会儿才说:“像我妈掸灰尘用的鸡毛掸子”,想象十分形象,但说话声太低。这时我微笑地鼓励她:“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的回答我很满意,但你的声音轻了一点,可能后面的听课老师没有听到,你能不能再大声地说一遍呢?”她的脸涨得通红,大声地重复了一遍。我发现从此她上课头抬起来敢主动看老师了,发言的声音也比过去响亮得多了,慢慢地,成绩也有所提高了。
二、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合作、宽松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思想的躯体,如果不把他们当作社会的人,更不把他们看成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无视他们的喜怒哀乐,无视他们的生存需要,就会压抑人性的灵气,也必然会给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造成束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也是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应该成为为同一个教学目标而不是老师“一言堂”,学生像机械似的被操纵着,缺少活气,也自然谈不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更缺少创新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老师,在课上可以随时纠正老师可能犯的错误,让学生在无忧无虑中发挥潜能进行自由的探索和创造。语文教学中搞对号入座,不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只要有一点不符合标准答案就否定,就扣分,这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威胁,很难设想学生在诚惶诚恐、动辄得咎的情境中能提高语文技能水平。所以应提倡教学中的民主作风,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因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不同,必然有生成。
三、善于从学生实际设计教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保证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置情境,养成教师的个性教学。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对每一节课、每一单元要解决的问题有清楚、具体的认识,密切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方案,每一堂课面对的都是不同的有个性的学生,因此,在备课时,不能一味依赖现成的教学用书。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备课很认真,教案准备得清楚明白,课件做得有趣生动,但往往教学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相当多的教师较多地依赖着教学用书,刻意地模仿,缺乏了自己的个性教学,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备课中缺乏对学生实际的备课,只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一相情愿地确定目标、方法、内容。这样的课,脱离学生实际效果必然很差,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备好两头课,一头是教材,一头是学生。在备课前,先布置些预习作业,经过作业情况的反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寻求新知识的支撑点,也可以请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同学来当面谈话,了解他们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做到“知己知彼”。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思想不可能有学者般成熟,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如作者般到位,他们的分析不可能像教师般正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可能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来确定讲课的重点、难点,调整习题的难易程度,这样才不会出现讲课时架空分析或死抠答案的情况,而忽略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和能力的培养。
“立足孩子的立场,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上平等的首席”。这绝非是一句应景之话,要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对学习的热爱,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潜能,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摸索、探究、研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