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由于一些学校领导、教师的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各校之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在有些学校还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误区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片面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发现和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倾向,我们必须走出这一“误区”。
首先,要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1)发展性任务:主要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2)适应性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尤其是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能力,这就需要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发展。(3)防治性任务:主要是预防和矫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与行为,其中要以预防为主。要完成这三项任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而不是医生看病式地针对某个病人、某一种疾病。
其次,要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学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教师素质及能力的要求相对提高,教师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育心,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等。(3)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质,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完成上述三项任务,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教育学理论,也要有心理学知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会成为只是被动给人治病的医生。
再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教育—发展”的模式。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看,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但都属于学生成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心理咨询室等教育手段,贯彻以预防为主、心理治疗为辅的方针。一方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施教;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学会调适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误区之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
从教育目的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德育是从社会本位出发,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人。两者在学校工作中相辅相成,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往往界限不清,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现象比较常见。
要走出这一误区,必须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区别的同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1)心理健康教育要目标明确,即要从学生个体出发,增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2)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具体的内容,如学习心理培养与就业、升学指导,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与耐挫力训练,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培养,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休闲与消费心理指导,等等。(3)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工作方法要用辅导咨询等方法,特别要强调启发与疏导。(4)教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如关心、爱护学生,乐于助人,为学生保守秘密等。只有突出以上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误区之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温室化倾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的教师怕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过度“宽容”,采取迁就、容忍、回避的态度,不敢让学生接触社会,怕学生染上坏毛病。这样做的结果等于将学生放在温室里,后果是经不起风吹雨打,久而久之,学生的竞争能力、耐挫能力减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化倾向”。
要走出这一误区,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即创造条件和利用各种时机锻炼学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1)将学生推向改革大潮,融入市场经济社会,感受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感受科技进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培养他们的竞争力。(2)创设必要的环境如夏令营、生存能力训练活动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磨炼、战胜困难的勇气,提高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3)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能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正确认识来自各个方面对自己的批评与评价,真正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胜不骄,败不馁,从而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误区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片面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发现和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倾向,我们必须走出这一“误区”。
首先,要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1)发展性任务:主要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2)适应性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尤其是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能力,这就需要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发展。(3)防治性任务:主要是预防和矫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与行为,其中要以预防为主。要完成这三项任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而不是医生看病式地针对某个病人、某一种疾病。
其次,要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学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教师素质及能力的要求相对提高,教师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育心,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等。(3)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质,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完成上述三项任务,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教育学理论,也要有心理学知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会成为只是被动给人治病的医生。
再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教育—发展”的模式。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看,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但都属于学生成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心理咨询室等教育手段,贯彻以预防为主、心理治疗为辅的方针。一方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施教;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学会调适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误区之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
从教育目的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德育是从社会本位出发,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人。两者在学校工作中相辅相成,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往往界限不清,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现象比较常见。
要走出这一误区,必须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区别的同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1)心理健康教育要目标明确,即要从学生个体出发,增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2)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具体的内容,如学习心理培养与就业、升学指导,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与耐挫力训练,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培养,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休闲与消费心理指导,等等。(3)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工作方法要用辅导咨询等方法,特别要强调启发与疏导。(4)教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如关心、爱护学生,乐于助人,为学生保守秘密等。只有突出以上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误区之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温室化倾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的教师怕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过度“宽容”,采取迁就、容忍、回避的态度,不敢让学生接触社会,怕学生染上坏毛病。这样做的结果等于将学生放在温室里,后果是经不起风吹雨打,久而久之,学生的竞争能力、耐挫能力减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化倾向”。
要走出这一误区,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即创造条件和利用各种时机锻炼学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1)将学生推向改革大潮,融入市场经济社会,感受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感受科技进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培养他们的竞争力。(2)创设必要的环境如夏令营、生存能力训练活动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磨炼、战胜困难的勇气,提高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3)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能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正确认识来自各个方面对自己的批评与评价,真正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胜不骄,败不馁,从而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