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悲凉家国情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o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选入了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该诗是“诗圣”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登楼咏怀诗,曾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诗人与世长辞的前一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这一年,杜甫携家眷由夔州出峡,沿江经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江湘一带,并在暮冬时节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赋此诗。诗人在穷途末路之际登上了闻名已久的岳阳楼,凭栏远眺,放眼湖山,面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水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情讴歌,继而又联想到自己晚年飘泊不定的无限悲凉,国家“胡灭人还乱”时多灾多难的凄凉景象,因而不免感慨万千,顿生“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哀伤,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蕴含着浩然胸襟和博大情怀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西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称“巴陵城楼”。唐代时期,李白赋诗《留别贾舍人至二首》之一有“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句,始有“岳阳楼”之名。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在此任职,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岳阳楼声名远扬,成为天下文化名楼。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楼览胜,为文赋诗,凭栏抒怀。唐宋之际咏岳阳楼的诗文蔚为可观,然而还是以杜诗《登岳阳楼》为最。所以前人有“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的极高评价,又有“气象宏放,涵畜深意,殆与洞庭争雄”的盛情褒赞。笔者近日再读这一千古名篇,觉往日解杜诗似有未尽之处,故斗胆于此略陈一二。
  一、首联——似喜实忧
  全诗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着眼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以时空为线索,将今与昔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虚实交错,纵横捭阖。表面上看来,诗人似乎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前我只是听说洞庭湖的壮观美丽,但却不曾有缘一睹真容;如今终于有机会登上这心仪已久的名胜——岳阳楼了。”然而,这并非诗人的真意。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二评论此诗时说:“上四写景,下四言情。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显然,仇氏认为这一联表现的是杜甫得偿多年夙愿,终于登楼一赏美景而无比喜悦的心情。我们觉得这种理解未免狭隘,并没有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人将自己的身世、祖国河山以及国家的命运置于“今昔”的时间框架内进行了纵向深层次的对比,表面写对洞庭盛名早有耳闻,然而直到暮年才得以一睹,看似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反衬自己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忧伤感情。青年时期的杜甫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然而身逢乱世,才能无处施展,只落得暮年空叹,怀悲江上孤舟,此情此景,何喜之有?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有“词客哀时且未还”句,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注云:“公自言伤时也。”《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十五:“词客,公自谓也。”同诗又有“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句,《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注:“《周书》:庾信字子山。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其辞略云:‘壮士暮年,寒风萧瑟’。赵云:‘末句公方更欲南下,文章必遍于江南,则以信自比宜矣。’”可见,首联的真意乃是表达诗人作为“暮年词客”的哀伤之情。看似写登楼之快,实则忧思重重。以喜写忧,似喜实忧,用语之妙,异于常手。
  二、颔联——借景抒情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实为千古名句,后人多有褒赞之辞。宋人黄鹤在《补注杜诗》中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宋代的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十四中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而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然后学者当先学其工者,精神气骨皆在于此。如《望岳》诗云:‘齐鲁青未了。’《洞庭》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语既高妙有力,而言东岳与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絛《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波澜壮阔,浩淼无际,气势宏伟。表面上看来诗人是在漫赏洞庭美景而无比喜悦,实则思绪万千,悲不自胜。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联看似写景之语,实则意在抒情之句。十字之中,“坼”、“浮”二字最为传神,皆“怀悲”之妙笔。“吴楚东南坼”表面上是写浩渺广阔的洞庭湖把吴楚大地分开,实际上暗指大唐王朝藩镇割据、江山分裂的局面!“乾坤日夜浮”表面上写日月星辰和大地日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实际上“浮”字暗喻“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的百余年基业根基不稳、犹如水中天地一样飘摇无定。如此深意,方显诗人心系国家的博大胸怀。众所周知,此时的大唐王朝,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吐蕃人又洗劫了长安,代宗出奔到陕州,藩镇割据之势愈演愈烈,国家命运已是岌岌可危!诗人将景物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语带双关,明暗交织,辞简意丰,妙达神旨,真不愧为驾驭语言的巧手!正如杜甫自己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中所说的那样:“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三、颈联——思亲念友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诗人情系亲友而思念无涯的悲凉写照。众所周知,在今存一千四百五十余首杜诗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那些忧黎元、悲时局的作品,此外还有不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亲念友之作,也常常让人回味无穷。但就诗人“亲朋无一字”的生活经历来说,应该说并非偶然。诗人在《羌村三首》之一中曾经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孥怪我在”!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知道自己是生还是死,这是多么凄惨的遭遇啊!可见对于身处乱世的人来说,妻离子散,彼此音信尽无,确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事情。如果说仅仅是乱后初定时期的“亲朋无一字”,这种遭遇应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问题不止于此,关键是诗人在“老病有孤舟”的境况下,在饱受穷途末路之际的孤寂与悲凉之后!   更应该注意的是,如果诗人的凄凉感伤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那就未免太过自私,全然不能显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博大胸襟了。实际上,诗人这种暮年的孤独漂泊生活是由于安史之乱及乱后初平的外族入侵造成的。当诗人眼看着国家渐趋衰落,自己当初满腔报国热忱却无用武之地,如今只能空叹而无能为力时,那种失落是何等的悲壮!所以笔者以为这一联不仅仅是诗人为自己命运的悲哀,同时也是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忧虑的深深哀怨。“亲朋无一字”暗含着对和自己一样满怀报国热情的亲朋们的呼唤,希望他们能够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曾经志同道合的亲朋却杳无音信,自己又因为年迈多病而流落在江上孤舟之中,徒有报国之心而不能建功立业,不禁悲苦万分。如此,方显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襟怀。
  四、尾联——国乱神伤
  全诗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浓缩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悲,是诗人博大悲伤的充分体现。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摧毁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藩镇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由盛转衰,一蹶不振;另外,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戎马关山北”写的是安史之乱后吐蕃入侵唐王朝的事情。大历三年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命大将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此时此刻,诗人登楼凭栏,遥想着本已千疮百孔的国家又受到外族的侵凌,仿佛千军万马的厮杀就在眼前,因而更加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不禁老泪横流。“凭轩涕泗流”不仅仅是诗人对自己凄苦身世的感伤,更重要的是登楼极目,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博大痛苦的真正根源。
  全诗采用以喜写悲的手法,运用明暗交织的两条线索,把情、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语言质朴凝练,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沉郁悲凉,曲折真挚,一咏三叹。诗中描绘山水,融入了身世飘零之感,忧国忧民之情,眼前江山,胸中社稷,国家兴衰,个人坎壈,浑然无间地融于一体。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清人仇兆鰲《杜诗详注》卷二十二“上四写景,下四言情”的说解将全诗写景与抒情截然分开,这是不可取的。王国维《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说是对仇氏的中肯评判。宋人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九评价此诗说:“岳阳楼赋咏多矣,须还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看来此说并不为过。
  (本文是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中华经典诵写讲对大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培养的价值”的部分成果,编号:ZC125-64)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文言教学的改革渐引关注,但实际课堂教学“言”的内容选择、“言”“文”教学如何交融实现低耗高效,仍困扰一线教学。只有点明、指出、提示“需要教”的东西,才是“生需”;只有同时将文言教学与文化、文章、文学相融共生,照应文体特性才是“文需”。应“需”而“为”才能更加简约有效。  关键词:文言;教學;应需而为  庖丁解牛,惠王得“道”,可高中文言教学之“道”仍在水一方,道阻且长。不可否认的是现今文言教
痣的自述  左其佑    我叫痣,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身上都有过我的足迹。  我常常和人们一道出世。屁股上或脸蛋上那靛青色的斑点就是我,小名叫“胎斑”,学名叫“青痣”。  有时,人在发育期或人封中年之后,我会冷不丁地穿着黑色的、褐色的外衣从他体内冒出来,或如针头大,或如黄豆大。医学书上说我是?色素痣”。  我可以长在人们的脸上,也可以长在手掌,脚底或其他部位。有人喜欢我,因我长在他们颜面的最佳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意识形态领域关乎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们宣传思想工作者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我长期工作在新闻采编一线,经常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先后到过100多个县区市、300多个乡村,报道当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反映社会
■【技法导航】  记叙、议论、抒情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作文中,几种表达方式往往可以同时运用在一种文体或一篇作文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特长,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写出别具新意的好文章。    一、在记叙文中穿插议论与抒情  在记叙中穿插恰当的议论或抒情,这会使文章增色添彩,也能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都是因事、缘人而发,是在叙事写人的过程中,作者思想感情受到触动,议论之情油然而
“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曾是基层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如今,这句俗话在基层又有了升级版——“上面动指头,基层忙昏头”。  “明天上级领导要来检查人居环境整治,请各驻村干部将本村的整治情况在明早上班前报到党政办。”某地一位镇干部下班刚回到家,就收到了“人居环境整治群”里发来的指令。  从工作群里接到这条指令后,他狼吞虎咽地往肚子里填了一碗饭,紧接着就坐到电脑前,整理起了相关材料。  一份材料还未
摘要:《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参加了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学生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所写的一篇追忆文章。新课改对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品读语言,学习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写人记事  【学情分析】  从教学经验来看,这是学生“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之一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又是最不好把握的散文,
邓勋同学:  针对你的苦恼,我想给你讲一个故事。  2010年,硕士研究生周俊峰到我们县巷口镇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将小事干好了,你才有干大事的灵感。”送他上任时,领导这样说。  于是,周俊峰沉下心来,开始像你那样“打杂”。  积累了一年多,他找到了干大事的灵感——2011年,他成功竞聘为堰塘村党支部书记,在村里打造了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还解决了村民的医疗问题。  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你:
初夏的一天,晚上10点,渝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科长陈宏接到紧急电话,两路口街道一处锅炉在运行中出现异样。  陈宏立即奔赴现场,仔细了解情况,详细排除障碍。直到故障全部排查完毕后,陈宏才返回家。  在陈宏看来,安全无小事,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要做守护百姓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兵。正是凭借这份信念,陈宏在“安民、为民”上勇挑重担、积极作为,有效确保了渝中区连续8年无特种设备安全
1.不齿与不耻  “不齿”是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耻”是指“不以……为耻”,“不认为……是可耻的”,与“不齿”的意思正好相反。  例句:出卖良心和祖宗,叛国投敌,认贼作父,是不齿于人类的行为。  他身为导师、一代学者,却不耻下问,虚心向工人请教。  2.勾通与沟通  “勾通”是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沟通”是指两方能够通连,中性词。  例句: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程维高的秘书李真,滥用手
2008年以来,村企联建型、产业协会型、功能服务型等新型党组织登上舞台,奏响了垫江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变奏曲”。    ■ 村企联建党组织搭建服务新平台    走进石岭村,“中共垫江县桂溪镇石岭天圣联合总支委员会”的牌子特别显眼。    多年来,石岭村农民掌握科技知识难、转移就业难和脱贫致富难,虽被党支部负责人看在眼中,但由于党支部“造血”功能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样的情况在全县比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