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高手,寻找未来人才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ling1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珍创始人布兰森认为,如果一个公司正处于发展的瓶颈阶段,那么也许是时候从外部引入人才了。近年来,人才的力量在中国企业已经得到充分的重视,但仅凭这种口头上的重视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效果,要使人适其岗、各归其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高层领导者对待人才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整个组织的人才观。
  高层人才是引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合约》规定德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所以德国国防军领导者汉斯·冯·西克特制定了特殊的筛选标准:士兵身体良好,个人技能和主观能动性突出,有12年以上的服役经验;军官要有25年以上的从军经验,领导经验丰富;一旦成为国防军,要接受某一方面的专门训练,重点是领导才能:每一位列兵都要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要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要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西克特认为,军队的威力不在于数量而在于素质,军队的作战潜能不在于士兵而在于军官团。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找不好“将”这一支点,“千军”之中纵是人才济济,也终究是一盘散沙。正因如此,企业的成败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人才,尤其是管理型人才。然而,在管理实践中,挖掘和培养优秀人才和优秀管理者却存在很多阻力,而这些阻力主要源于错误的观念和逻辑。
  误区一: 矬子里面拔大个
  在人才的选拔上,如果企业的选择标准只局限于胜任当前的岗位,那么人才断档迟早成为必然;如果选择的方向是面向未来乃至胜任更高一级岗位,那么人才的力量终有一天会实现大爆发。
  组织一旦在人才选拔上落入“矬子里面拔大个”的思维误区,就预示着自身存在三方面的缺失: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缺乏持之以恒的人才培养实践,缺乏严格贯彻的新陈代谢机制。那么,如何判断组织是否存在上述问题?只需审视一下内部培训是否落实到位,问题就可以暴露无遗了。没有任何一场培训能一步到位,它需要各级管理人员结合本单位实际慢慢消化、吸收,落实是否到位也需要后续的管理和检查。如果管理者自己做不了培训或者培训时说不清道不明,那么他也管理不了团队;如果管理者不知道如何检查培训的落实情况,自然也担当不起相应的责任。
  误区二: 最棒的那个就是榜样、标杆
  在电影《点球成金》中,球队总经理坚持要把将来必定能成为全明星的佩纳卖走,原因就在于佩纳的个人能力出众,以至于他一上场,其他球员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组织的运作需要团队的力量而非个人英雄主义。不可否认,那些表现抢眼、能力出众的人在工作中确实很优秀,但人的智商和能力存在差距也是事实,鹤立鸡群最终很容易导致其他表现平凡的成员自信心受挫、能力无法发挥,甚至产生“你行你先上”的惰性心理,致使团队丧失了活力。
  另外,也有些企业出于惜才之心,为了留住出类拔萃的人才而“因人设岗”,未能对人才一视同仁,实非明智之举。在人才选用上,企业须从结果倒推,弄清自己究竟需要哪种人才,而不是一见到优秀人才就急于揽到篮子里。
  误区三: 人员淘汰“雷池”不可逾越
  企业的人员构成,从一线员工到管理者都必须有进有出,才能保证组织机体的生机和活力。但在中国,企业做大之后,人才的新陈代谢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问题,尤其是高层或核心层出问题。中国的企业家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即企业只有交到“自己人”手中才能放心。于是很多公司做大之后,高管团队乃至核心团队就固若金汤,水泼不透,针插不进。这是一件好事,但更大程度上是一件坏事,短期内不会体现出来,但一段时间之后,处于“保护区”中的人员不再适应组织发展需要,弊病就会暴露:缺乏新鲜血液,缺少不同声音,缺少活跃的力量,缺少外来的冲击,于是企业核心层出现滞涨,直接导致组织的僵化。
  在保护一部分人的同时,很多企业又很矛盾地认同“地球离了谁都能转”这一“真理”。长久以来存在的人口红利更是加剧了这种认知上的偏颇。如果高层管理者抱持这种人才观,在用人策略上就会表现为“不重人才重盈利”,于是出现“铁打的公司,流水的员工”,骨干人才无法沉淀下来,而老血浆又无法代谢出去。
  管理人才是制度制定到位进而贯彻到位的关键。选择和培养管理者,是深耕组织潜力和发挥组织效能的根本所在。这个层面的工作做不好,就会导致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走样,目标在实现过程中跑偏,效益在营收过程中打折。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会相马,更要会策马
  《群书治要》中说:“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利剑,不如得一欧冶。”说的就是作为企业高层领导,首先要具有选拔优秀人才的能力和选择关键人才的眼光。只有通过他们,企业才能招募和选拔到更优秀的人才。
  但是,企业高层领导在人才选拔方面确实也有不同段位:合格的高层领导选拔的人才,能够完成日常运转,但在关键时刻,却需要高层一马当先、冲锋陷阵;优秀高层领导选拔的人才,不但能够完成日常运转,而且在关键时刻也能独当一面,让高层稳坐钓鱼台;卓越的高层领导选拔的人才,除却完成日常运转和独当一面之外,更关键的是能够洞察问题于细微,消弭危机于萌芽,让高层领导安枕无忧。
  所以,企业高层作为选择人才的伯乐,重要的在于眼光和洞察力。那么,高层领导者如何展现伯乐的眼光呢?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割肌肤,而名出闻于诸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俗的眼光常常掩盖了事物的本质,消弭危机于萌芽的人才往往得不到重视,常被人误以为是一个“名不出于家”的长兄而已;而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人才往往更有说服力。其实,早知今日,为何不在病“未有形”的当初消弭之?这一现象是人才使用的通病,是人才的悲哀,也是企业的悲哀。所以,懂得事前控制和防患于未然的人才,一定是上乘之选。
  企业首要的问题是怎样把这类人才吸引过来。古人“千金市骨”的做法在今天依然有着很深刻的借鉴意义。在此,有几个问题需要企业高层从根本上去重视:
  首先,“千金买骏骨”若能成功地将“千里马”吸引过来,企业是否能为其提供纵横驰骋的空间?如果仅仅是花钱请人才来装点门面,博取眼球,制造轰动效应,一来会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二来对企业的雇主品牌也是一种伤害。
  其次,对待优秀管理人才和其他人才,不能套用一种模式去激励和使用。很多企业刚开始是真心地想吸引优秀人才,但是,“千里马”或多或少都有些脾气,有时候其显示出的超越常人的能力也会有功高震主之嫌。有的高层领导很快就会为此感到不安和焦虑,甚至厌烦、畏惧。接下来要么一心将对方驯服,使其凡事俯首帖耳;要么叶公好龙,因害怕千里马而对当初买回来的“马骨”念念不忘,因为马骨不会让他难堪。这样一来,结局要么是千里马跳槽,要么就是企业或者部门、团队的生命力一步步凋零。
  因此,高层管理者不但要成为慧眼识英的伯乐,还要善于扬鞭策马,给予千里马足够的施展空间、信任和配套支持,使其真正能够为我所用。
  责编/张晓莉
其他文献
一、现代招贴艺术概述    招贴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沧桑百年,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招贴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盛衰。如同一个人从幼年刚刚步入盛年。  为什么说招贴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的呢?因为它不是那种可以由创作者自由的宣泄,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意念的纯绘画艺术,它的发展始终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紧密地相连在一起。随着印刷机的完善、摄影和照相排序技术的发明、电脑辅助设计的推广,这些硬件设
应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员工发展规划,成为员工管理自己或组织帮助其自我管理的工具,使员工在目标设定、自我价值认知、自我运营、学习发展等方面更具主动性,调动员工内驱力,实现
1 临床资料rn本组170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及门诊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腹胀、纳差、嗳气、恶心、呕吐、口苦等症状,部分病例伴有发热、黄疸.均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囊
摘要:鄂温克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其传统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适用于迁徙生活的柳条包手工艺更是成为传承至今的文化,它的重要性体现为不仅对狩猎民族的生活需求提供了极大便利,甚至衍变为了鄂温克族艺术中的璀璨珠宝。本文通过文献记载与实地调查,在阐述柳条包成因、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来探寻鄂温克建筑中体现出的文化适应与变迁。  关键词:鄂温克族;历史溯源;结构特征;保护继承  中图分类号: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传统的财政供给制度中,文化事业单位一般都是依靠政府拨款维持工作的开展。业务费、办公费、福利费、保障费等等都是靠财政拨款。随着事业单位机构的改革,传统的供养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对事业单位的界定、职能设置及工资改革都作了重新调整,对经费的供给也作了重新安排。由原来的全额拨款变成了现在的多种形式的拨款,如全额、差额、自收自支等,除了这三大经费来源之外,还有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如培训、展厅出租、设备
在新时期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科学不断进步,企业对员工的实际需求也在不断改变,要求是也来越高.要保证员工高涨的情绪和积极性,就要对员工激励措施进行不断的开发和研究.本
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迫切要求.新形势下,相关教学部门和教师应从创新应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入手
对比特蕾莎和萨宾娜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两位女性角色,他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但实际上都在寻找真正的自我.在灵与肉,轻与重,媚俗的抉择中,两人立于男性世
围产期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是妊娠合并心脏病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严重危及孕妇生命。1986-01~1999-01我院成功救治76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6例围产期心源性肺水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