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向
我们通过分析2007年考纲发现,相对于2006年,2007年考纲变化幅度很小,这主要是因为不久后全国各省都将陆续启用新课程高考大纲,目前正处于旧考纲向新考纲过渡的阶段,没有必要做较大的调整。考纲没有大的变化,预示着考题也将以稳定为主,特别是全国卷更是如此。
虽说2007年命题的主旋律是稳定,但“稳中求变”依然是命题者不懈的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卷结构的变化及分析
考纲把原来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改为“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作用”。这充分说明以下三点:
(1)测量理论在命题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以确保“较高的信度、效度”。
(2)难度要符合各地考生的实际,难度系数总体控制在0.55-0.65的范围内。如数学考纲对易、中、难题的比例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以容易题、中档题为主体,较难题只占30%,这说明试卷的总体难度肯定要降低,主要表现在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两个方面。在高考中,三角函数原本就是强调其工具性,而立体几何难度的下调则和近两年中学备考过于求难有关。三角函数与立体几何难度下降,其他内容势必难度就要上调,可能包括导数等其他方面的试题。
(3)为保证必要的区分作用,必须加大试卷上试题的跨度,同时对一道大题而言,要尽可能做到“入门容易深入难,层层把关”。
2.重点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
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的应用,强调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究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强调主干知识构成试卷的主体,往往在知识网络交会点命题;重视主干知识的本质理解和多角度应用。
2007年的高考在继续发展上述思路的基础上,尤其强调实用性。如数学学科,考纲在“知识要求”上将“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改为“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这其中增加了“相关背景”,要求考生重视知识的背景及形成过程,突出其实用性。在“能力要求”上将“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改为“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问题的目标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学会分析目标,按照目标的指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考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3.能力考核的主要方向
(1)要求考生变背知识为用知识。如文科避免死记硬背的内容,试题有发挥的余地,甚至允许考生发表不同见解。当然,记忆也是高考必备的一种能力,语文考纲明确指出: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2)淡化常规难点,对模式化的备考方式进行冲击。如理科减少烦琐计算,突出考查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评分标准应该是“过程重于结果”。
(3)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突出强调学科特有能力的考查。高考导向作用除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外,还要引导中学生科学地学习。高考各科命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引导和促进学生科学地学习,而不是违背学习规律,误导学生。如生物学科增加了“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尤其是图解,对能力的要求也更具体、更高。
(4)强调综合能力,探测潜能,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考生在后阶段复习中,应对照考纲,对照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的理解运用,并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二、科学应考的操作
1.追求两个目标
(1)恰到好处地备考。
把握高考的标准。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仍然热衷于猜题、押题,很少真正从命题思路上进行研究、把握命题的方向。我们需要研究高考的规律及其命题方向,把握其标准,并结合实际找到重点、要害,抛开表面上的形式和技巧,看重培养具体的能力和素质。
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保持自己的本色,挖掘自己的潜能,做适合自己的题目。在备考中如何判断一道题目是否适合自己,标准有两个:一是难度相匹配,题目不是很容易,也不是很难;二是答题后有收获、有可总结的东西。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高考进行量化处理,把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量化分解,按计划进行解决,逐步实现目标。
(2)“急功近利”地增分。
不断增分的五个环节:一是确定目标,对自己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确定自己1~2个月的奋斗目标。利用能够代表自己水平的3~5套试卷,按题目、知识内容进行细化分析。二是将目标量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分数。三是分解目标,将具体的分数目标分解到各科、各题、各知识内容中。要注意扬长避短、优势发挥,找到自己最容易增分的方向,找到增分的关键。四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目标。五是超越目标,即实现了眼前的目标,制定出新的目标。
有效增分的具体手段:一是建立错题本、好题本、案例本。二是提升学科能力。三是总结答题技巧。四是调整答题时间、答题模式、答题习惯。五是培养三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实现有效增分。
2.应用四项手段
(1)充分调动考生及家长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把高考备考当做一个项目,那么这个项目应由教师、考生、家长这三方共同合作完成。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该家长做的事情被教师代替了,该考生做的事也被教师无情地剥夺了,可该教师做的事却还没有做到位。作为教师,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充分调动起考生、家长的积极性,各尽其责。
(2)系统化的专题提升。
对每一个专题训练,教师都应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题的基本技巧,积极总结解题规律,尤其要进行理性思考,提升学生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3)科学化的诊断测试。
利用测验和模拟题进行诊断。测验是了解、诊断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利用测验和模拟题,可以分析学生的能力水平与高考要求相比有哪些差距,了解学生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利用标准分技术进行诊断。标准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消除了试题难易变化的影响,使得不同科目之间、不同考次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教师利用几次考试成绩,采用标准分技术,就可以
我们通过分析2007年考纲发现,相对于2006年,2007年考纲变化幅度很小,这主要是因为不久后全国各省都将陆续启用新课程高考大纲,目前正处于旧考纲向新考纲过渡的阶段,没有必要做较大的调整。考纲没有大的变化,预示着考题也将以稳定为主,特别是全国卷更是如此。
虽说2007年命题的主旋律是稳定,但“稳中求变”依然是命题者不懈的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卷结构的变化及分析
考纲把原来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改为“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作用”。这充分说明以下三点:
(1)测量理论在命题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以确保“较高的信度、效度”。
(2)难度要符合各地考生的实际,难度系数总体控制在0.55-0.65的范围内。如数学考纲对易、中、难题的比例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以容易题、中档题为主体,较难题只占30%,这说明试卷的总体难度肯定要降低,主要表现在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两个方面。在高考中,三角函数原本就是强调其工具性,而立体几何难度的下调则和近两年中学备考过于求难有关。三角函数与立体几何难度下降,其他内容势必难度就要上调,可能包括导数等其他方面的试题。
(3)为保证必要的区分作用,必须加大试卷上试题的跨度,同时对一道大题而言,要尽可能做到“入门容易深入难,层层把关”。
2.重点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
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的应用,强调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究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强调主干知识构成试卷的主体,往往在知识网络交会点命题;重视主干知识的本质理解和多角度应用。
2007年的高考在继续发展上述思路的基础上,尤其强调实用性。如数学学科,考纲在“知识要求”上将“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改为“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这其中增加了“相关背景”,要求考生重视知识的背景及形成过程,突出其实用性。在“能力要求”上将“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改为“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问题的目标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学会分析目标,按照目标的指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考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3.能力考核的主要方向
(1)要求考生变背知识为用知识。如文科避免死记硬背的内容,试题有发挥的余地,甚至允许考生发表不同见解。当然,记忆也是高考必备的一种能力,语文考纲明确指出: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2)淡化常规难点,对模式化的备考方式进行冲击。如理科减少烦琐计算,突出考查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评分标准应该是“过程重于结果”。
(3)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突出强调学科特有能力的考查。高考导向作用除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外,还要引导中学生科学地学习。高考各科命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引导和促进学生科学地学习,而不是违背学习规律,误导学生。如生物学科增加了“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尤其是图解,对能力的要求也更具体、更高。
(4)强调综合能力,探测潜能,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考生在后阶段复习中,应对照考纲,对照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的理解运用,并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二、科学应考的操作
1.追求两个目标
(1)恰到好处地备考。
把握高考的标准。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仍然热衷于猜题、押题,很少真正从命题思路上进行研究、把握命题的方向。我们需要研究高考的规律及其命题方向,把握其标准,并结合实际找到重点、要害,抛开表面上的形式和技巧,看重培养具体的能力和素质。
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保持自己的本色,挖掘自己的潜能,做适合自己的题目。在备考中如何判断一道题目是否适合自己,标准有两个:一是难度相匹配,题目不是很容易,也不是很难;二是答题后有收获、有可总结的东西。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高考进行量化处理,把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量化分解,按计划进行解决,逐步实现目标。
(2)“急功近利”地增分。
不断增分的五个环节:一是确定目标,对自己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确定自己1~2个月的奋斗目标。利用能够代表自己水平的3~5套试卷,按题目、知识内容进行细化分析。二是将目标量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分数。三是分解目标,将具体的分数目标分解到各科、各题、各知识内容中。要注意扬长避短、优势发挥,找到自己最容易增分的方向,找到增分的关键。四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目标。五是超越目标,即实现了眼前的目标,制定出新的目标。
有效增分的具体手段:一是建立错题本、好题本、案例本。二是提升学科能力。三是总结答题技巧。四是调整答题时间、答题模式、答题习惯。五是培养三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实现有效增分。
2.应用四项手段
(1)充分调动考生及家长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把高考备考当做一个项目,那么这个项目应由教师、考生、家长这三方共同合作完成。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该家长做的事情被教师代替了,该考生做的事也被教师无情地剥夺了,可该教师做的事却还没有做到位。作为教师,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充分调动起考生、家长的积极性,各尽其责。
(2)系统化的专题提升。
对每一个专题训练,教师都应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题的基本技巧,积极总结解题规律,尤其要进行理性思考,提升学生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3)科学化的诊断测试。
利用测验和模拟题进行诊断。测验是了解、诊断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利用测验和模拟题,可以分析学生的能力水平与高考要求相比有哪些差距,了解学生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利用标准分技术进行诊断。标准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消除了试题难易变化的影响,使得不同科目之间、不同考次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教师利用几次考试成绩,采用标准分技术,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