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然而,在现实的古诗文教学上,很多老师并不很重视古诗的教学,认为只有短短的几个字,随便教一下就应付了事,那么就来个老三套吧:先是简单介绍一下诗人、诗歌背景;接着逐字达句地讲解意思;然后拿出我们自己事先概括好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一个标签给古诗文贴上;最后布置学生回去把这些都背熟了。这样,一节古诗文的教学任务就算“胜利地落下帷幕”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但是,这种枯燥、机械、琐碎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削减了诗人“以诗言志”所提供的令人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二是束缚了学生的遐想空间,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长此以往,不但古诗文所蕴藏着的美感会被扫荡殆尽,而且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将深受影响。其实,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在古诗文教学中多重视內容与诗意相结合,那么,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也可以变得活起来。
一、激发兴趣,引导诵读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经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因为《毛诗序》中说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呢?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我用这种方法教学了两年,感觉效果不错,现在我班的学生在古诗诵读方面兴趣很浓,并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
二、体会意境,感受诗情
别林斯基说:“诗歌的本质在于美寓于形象中,给予无实体的概念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只要把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就能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众所周知,古诗本是有情物。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全能融入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认真揣摩语言,把握情和景的统一,虚和实的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清平乐村居》中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是这样品味“卧”字的:
1、反复品读这句诗。
2、看图观察想象小儿的神态、动作等。
3、让学生把“卧”换成“躺”、“趴”,想想有什么感觉。
这样一来,学生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卧”的情境、“卧”的情趣。辛弃疾这首田园诗词的另类风格、另类情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诗人在写诗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往往只描绘印象深刻的景物或人物,感受最强烈的场面或细节,而省去某些情节和过程,使诗句之间在内容上有较大的跳跃性,时间上可以相隔许多年,地域上可以跨越千万里,从而形成一些情节发展的“空白”留给读者许多联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诗人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个人生活经验,展开丰富又合理的想象,为诗句情节的跳跃的地方填补空白,通过填补空白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并训练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训练。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叙事,只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缘由,没有描写黄鹤楼下依依惜别的情景。后两句写景,是一幅由船帆、晴空和长江水组成的景物画面。四句诗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表现友人辞别黄鹤楼,乘坐孤帆一叶,沿江东去的情景。这是诗中直接描绘的实境。在这幅送别的实境里,我们见到了客人,没见到主人;读到别离的行动,没有读到一个字眼直述离恨另绪。但是,只要细细吟咏,张开灵魂的眼睛去看,这孤帆、碧空、这楼台、江水,是景语,又都是情语。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些意象(景语)去体会诗人的情思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孤帆”来品析:
1、知道什么叫孤帆吗?
2、出示帆船点点的长江画面后诘问,在浩瀚辽阔的长江上只有一条船吗?
3、那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只有一条船?
于是学生明白了: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只集中有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在他眼里,茫茫长江上没有其他的船,只有朋友乘坐的这一只帆船。
孤帆,一只孤零零的船,让我们看到了呆立在江边的诗人,看到了他那怅惘的凝滞的眼神,看到了他郁郁难平的心潮。这个诗人的形象,是作品实境中所没有的,但又确实存在于诗句之中,存在于可见的实境之中的。如果不加以咀嚼,学生们怎能体会到离别的忧愁,远行的孤独呢?
三、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古诗文灿若繁星,我们要精心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
例如:在观看插图引入《清平乐村居》时,可让学生背诵高鼎的同名诗《村居》;当学生描述到“大儿子在田间锄草”时,可引导学生吟诵《锄禾》;当学生描述到“小溪里开满了荷花”时,相机引导学生吟咏《江南》。比如:我在执教白居易、张煌言、万俟咏《长相思》三首,还引入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加以对照。
教学时,我们要在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的基础上,精选有关诗句、诗篇,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还要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体会诗意,感受诗情,领悟诗思,使学生获得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升华。所以,我们应该让古诗文的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但是,这种枯燥、机械、琐碎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削减了诗人“以诗言志”所提供的令人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二是束缚了学生的遐想空间,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长此以往,不但古诗文所蕴藏着的美感会被扫荡殆尽,而且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将深受影响。其实,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在古诗文教学中多重视內容与诗意相结合,那么,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也可以变得活起来。
一、激发兴趣,引导诵读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经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因为《毛诗序》中说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呢?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我用这种方法教学了两年,感觉效果不错,现在我班的学生在古诗诵读方面兴趣很浓,并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
二、体会意境,感受诗情
别林斯基说:“诗歌的本质在于美寓于形象中,给予无实体的概念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只要把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就能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众所周知,古诗本是有情物。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全能融入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认真揣摩语言,把握情和景的统一,虚和实的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清平乐村居》中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是这样品味“卧”字的:
1、反复品读这句诗。
2、看图观察想象小儿的神态、动作等。
3、让学生把“卧”换成“躺”、“趴”,想想有什么感觉。
这样一来,学生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卧”的情境、“卧”的情趣。辛弃疾这首田园诗词的另类风格、另类情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诗人在写诗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往往只描绘印象深刻的景物或人物,感受最强烈的场面或细节,而省去某些情节和过程,使诗句之间在内容上有较大的跳跃性,时间上可以相隔许多年,地域上可以跨越千万里,从而形成一些情节发展的“空白”留给读者许多联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诗人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个人生活经验,展开丰富又合理的想象,为诗句情节的跳跃的地方填补空白,通过填补空白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并训练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训练。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叙事,只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缘由,没有描写黄鹤楼下依依惜别的情景。后两句写景,是一幅由船帆、晴空和长江水组成的景物画面。四句诗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表现友人辞别黄鹤楼,乘坐孤帆一叶,沿江东去的情景。这是诗中直接描绘的实境。在这幅送别的实境里,我们见到了客人,没见到主人;读到别离的行动,没有读到一个字眼直述离恨另绪。但是,只要细细吟咏,张开灵魂的眼睛去看,这孤帆、碧空、这楼台、江水,是景语,又都是情语。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些意象(景语)去体会诗人的情思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孤帆”来品析:
1、知道什么叫孤帆吗?
2、出示帆船点点的长江画面后诘问,在浩瀚辽阔的长江上只有一条船吗?
3、那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只有一条船?
于是学生明白了: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只集中有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在他眼里,茫茫长江上没有其他的船,只有朋友乘坐的这一只帆船。
孤帆,一只孤零零的船,让我们看到了呆立在江边的诗人,看到了他那怅惘的凝滞的眼神,看到了他郁郁难平的心潮。这个诗人的形象,是作品实境中所没有的,但又确实存在于诗句之中,存在于可见的实境之中的。如果不加以咀嚼,学生们怎能体会到离别的忧愁,远行的孤独呢?
三、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古诗文灿若繁星,我们要精心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
例如:在观看插图引入《清平乐村居》时,可让学生背诵高鼎的同名诗《村居》;当学生描述到“大儿子在田间锄草”时,可引导学生吟诵《锄禾》;当学生描述到“小溪里开满了荷花”时,相机引导学生吟咏《江南》。比如:我在执教白居易、张煌言、万俟咏《长相思》三首,还引入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加以对照。
教学时,我们要在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的基础上,精选有关诗句、诗篇,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还要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体会诗意,感受诗情,领悟诗思,使学生获得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升华。所以,我们应该让古诗文的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