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然而,在现实的古诗文教学上,很多老师并不很重视古诗的教学,认为只有短短的几个字,随便教一下就应付了事,那么就来个老三套吧:先是简单介绍一下诗人、诗歌背景;接着逐字达句地讲解意思;然后拿出我们自己事先概括好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一个标签给古诗文贴上;最后布置学生回去把这些都背熟了。这样,一节古诗文的教学任务就算“胜利地落下帷幕”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但是,这种枯燥、机械、琐碎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削减了诗人“以诗言志”所提供的令人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二是束缚了学生的遐想空间,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长此以往,不但古诗文所蕴藏着的美感会被扫荡殆尽,而且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将深受影响。其实,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在古诗文教学中多重视內容与诗意相结合,那么,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也可以变得活起来。
  一、激发兴趣,引导诵读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经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因为《毛诗序》中说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呢?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我用这种方法教学了两年,感觉效果不错,现在我班的学生在古诗诵读方面兴趣很浓,并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
  二、体会意境,感受诗情
  别林斯基说:“诗歌的本质在于美寓于形象中,给予无实体的概念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只要把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就能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众所周知,古诗本是有情物。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全能融入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认真揣摩语言,把握情和景的统一,虚和实的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清平乐村居》中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是这样品味“卧”字的:
  1、反复品读这句诗。
  2、看图观察想象小儿的神态、动作等。
  3、让学生把“卧”换成“躺”、“趴”,想想有什么感觉。
  这样一来,学生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卧”的情境、“卧”的情趣。辛弃疾这首田园诗词的另类风格、另类情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诗人在写诗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往往只描绘印象深刻的景物或人物,感受最强烈的场面或细节,而省去某些情节和过程,使诗句之间在内容上有较大的跳跃性,时间上可以相隔许多年,地域上可以跨越千万里,从而形成一些情节发展的“空白”留给读者许多联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诗人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个人生活经验,展开丰富又合理的想象,为诗句情节的跳跃的地方填补空白,通过填补空白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并训练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训练。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叙事,只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缘由,没有描写黄鹤楼下依依惜别的情景。后两句写景,是一幅由船帆、晴空和长江水组成的景物画面。四句诗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表现友人辞别黄鹤楼,乘坐孤帆一叶,沿江东去的情景。这是诗中直接描绘的实境。在这幅送别的实境里,我们见到了客人,没见到主人;读到别离的行动,没有读到一个字眼直述离恨另绪。但是,只要细细吟咏,张开灵魂的眼睛去看,这孤帆、碧空、这楼台、江水,是景语,又都是情语。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些意象(景语)去体会诗人的情思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孤帆”来品析:
  1、知道什么叫孤帆吗?
  2、出示帆船点点的长江画面后诘问,在浩瀚辽阔的长江上只有一条船吗?
  3、那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只有一条船?
  于是学生明白了: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只集中有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在他眼里,茫茫长江上没有其他的船,只有朋友乘坐的这一只帆船。
  孤帆,一只孤零零的船,让我们看到了呆立在江边的诗人,看到了他那怅惘的凝滞的眼神,看到了他郁郁难平的心潮。这个诗人的形象,是作品实境中所没有的,但又确实存在于诗句之中,存在于可见的实境之中的。如果不加以咀嚼,学生们怎能体会到离别的忧愁,远行的孤独呢?
  三、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古诗文灿若繁星,我们要精心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
  例如:在观看插图引入《清平乐村居》时,可让学生背诵高鼎的同名诗《村居》;当学生描述到“大儿子在田间锄草”时,可引导学生吟诵《锄禾》;当学生描述到“小溪里开满了荷花”时,相机引导学生吟咏《江南》。比如:我在执教白居易、张煌言、万俟咏《长相思》三首,还引入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加以对照。
  教学时,我们要在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的基础上,精选有关诗句、诗篇,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还要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体会诗意,感受诗情,领悟诗思,使学生获得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升华。所以,我们应该让古诗文的教学活起来。
其他文献
摘要: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个问题很多年来无数的语文教师,都在认真地思索和研究。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起来,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在写作方面进行重点攻关,只有攻克难关,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 阅读 思维  一、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现在很多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
期刊
摘要:新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在新课堂成为一种时尚,不可否认,它使课堂热烈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出乎寻常的张扬。然而,在这似乎繁华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浮躁和浅薄,令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深感忧虑。本文就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谈谈自己的认识。
期刊
摘要:我通过高中三年级的英语教学实践,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英语素质教育的基点出发,坚持不解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教学 实施 素质教育 探索  随着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在思索: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
期刊
摘要:本文从理论依据、教学结构、遵循原则几个方面,介绍了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四位一体”教学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 四位一体 试卷讲评 有效性  依据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教学原则、英语素质教育目标、新一轮课改关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和人的认识过程规律等方面的理论,结合具体实际,笔者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了运用“四位一体”教学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的研究探索。  一、理
期刊
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要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一、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達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
期刊
摘要:课堂中的互动艺术是决定课堂高效的关键所在。课堂中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积极的多维、有效的互动,能使课堂“鲜活”起来。课堂的中心呈多元、变动态势,达到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互动的方式使课堂“鲜活”起来,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协同发展,焕发语文教学发展个性和塑造人格的人文特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期刊
摘要:诗歌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诗词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社会向我们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诗歌这一形式,不失一切时机,努力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
期刊
摘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这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探索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
期刊
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教育有没有效果不在于学生拥有多少历史知识,而在于能否“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发展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在历史课上培养学生的种思想意识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題,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期刊
摘要: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教学双方都颇为重视,但很多因素影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中较难的一道大题,分数比例大,出题方式多样,文章中大多含有生词、生句,而且倾向于考查学生的英语知识运用能力,因此难以把握。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复习训练和应试准备,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应试技巧,是考前十分必要的事情。本文并就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