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可以作为写作教学的范例,笔者以阅读教学为契机,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从中提取话题,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材 写作素养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古今中外名篇,这些课文都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下面,是笔者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一点尝试:
一、导出写作的话题
如今的高考作文,不外乎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等几种命题形式,其中广东又以“话题作文”居多,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课文为“材料”,导出写作的话题。
1.利用一组课文导出话题
我们现行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编写的,故每个“单元”的一组课文,或内容或形式或思想,必然会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一个单元,导出一个或多个写作的“话题”。
例如,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是“认识自我”,有三篇课文,分别是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和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把这3篇课文综合起来,其思想就是:人必须正视、重视自己,必须有理想、有责任感,要充满着自信,并有顽强的意志力,能够迎难而上,“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才不会“失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借用了刘翔的一句广告词,布置学生以“我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利用一篇课文导出话题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掘一些思想性较强的课文,从中导出写作的话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这样,使他们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又可以提高写作的水平。
例如,学了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必修1),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对于自然、父母、伴侣、子女、朋友,还是事业,都“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一样,“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无法附丽地飘荡”;“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唯一”;“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联系现实中屡屡出现的学生自杀事件,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的话题,任选一题作文:珍惜生命∕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责任。
3.利用一段课文导出话题
有些课文的某个文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我们不妨拿来作为作文的“材料”,导出作文的话题。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必修5),有这样一段内容:
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是王安石游褒禅山的心得:其一,成功必须要“有志与力”、“不随以怠”和有“物以相之”;其二,只要能够“尽吾志”,即使不成功,也“可以无悔矣”。为此,我设计了三个话题:成功的条件∕志 力 物=成功∕尽志。
4.利用对课文的思考导出话题
有时,我们还可以对课文的某些有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从其延伸出写作的话题。如学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必修5》),其中“厚嘴唇的人”的遭遇的确令人唏嘘不已:为了家庭生活,为了“年年考第一”的弟弟能够上学,他“不得已”去偷窃,最后身陷囹圄……诚然,“厚嘴唇的人”是值得同情的,他的遭遇,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然而,活不下去、弟弟上不了学,就要去偷吗?我们是不是有某些东西必须坚守呢?答案是肯定的。据此,我导出的作文话题是:坚守。
二、积累写作的材料
课文中蕴涵着大量的写作素材,我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以备写作时使用。
1.积累名人名言
例如,学习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必修1》)就可以积累下面的名句:
①生命就是一种奋斗,不能奋斗,就失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奋斗,则世间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难。(作者的话。适用话题:奋斗、生命的意义、成功等)
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名言。适用话题:理想、追求、坚持等)
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名言。适用话题:责任、磨难、意志等)
2.积累名人故事
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名人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因为作为“论据”的事例,叙述是不宜过长的,如果字数不多,可以直接摘录,最好再自拟一个标题。如:
孙中山待客
一次,唐绍仪来访,一直谈到很晚,孙中山为留客,特意吩咐人到“趣乐居”买来一只卤水肥鸡待客。唐绍仪饿了,见到卤水鸡,很快将它吃得一干二净,还以为会有其他菜肴,就耐心地等待着下道菜来。孙中山见状,对唐绍仪说:“慢待,慢待,没有什么好的菜了。”他想了想,只好把厨房里仅有的咸鱼拿上来。(《“布衣总统”孙中山》,必修1)
国父的节俭,对于今天“公仆”们的公车消费、公费旅游、公款吃喝风气之盛,是怎样的讽刺?
3.积累哲理性的句子或段落
有的句子或段落,富有哲理,也值得积累。如: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必修4)
三、学习写作的方法
1.学习拟题的方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所谓“好题文半篇”,故学会拟一个好的标题,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那么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学习拟题的方法。
①揭示主旨法
此法用于议论性文体,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如:《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必修1),《呼唤生命教育》(必修4);用于说明性文体,其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或内容。如:《奇妙的超低温》(必修3);用于叙述性文体,其标题就是叙述的内容或主旨。如:《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必修1)。
②引用诗文法
此法的特点是直接引用诗词名句等。如《留取丹心照汗青》(必修1),一看标题,就令人联想起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它既能凸现文天祥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性,还能展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养吾浩然之气”的铮铮硬骨,富有文采和意蕴。
③修辞法
此法指运用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来拟写标题。例如:《这个世界的音乐》(必修3),作者用“音乐”来比喻动物的叫声,一看标题,就感受到了那声音的美妙。
④线索法
标题即文章的线索,故可使文章层次清晰、中心突出。如鲁迅的《药》(必修3)。又如《项链》(必修3),“项链”就是小说的线索。
2.学习结构的方法
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也是文章思路的外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因此,我们要想作文“出彩”,首先就要在搭好“框架”上下功夫。
其实,作文的结构并不是那么的复杂难学,以“议论文”为例,不外乎是并列式、层进式和总分式,而尤以后两种最为常见。在语文课本里,就有不少“范例”。
例如,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必修4):
文章开篇,作者就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个比喻来导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同时,使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文采。接着作者从反面论证“人君”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使题旨又深入一层。
第二段,正反论证。作者从历史的兴替出发,总结“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经验与教训,指出其原因是“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并进一步揭示出两者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充分论证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必要性,为唐太宗敲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警钟。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指出了“思国安,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做到了这“十思”,“宏兹九德”,天下即可“垂拱而治”。
其行文的结构可简表之如下:
①提出问题(什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正面立论)
②分析问题(为什么):重要性(反面论证);必要性(正反论证)
③解决问题(“怎么办)——“十思”。
“层进式”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即“提出问题”(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办)。可见,《谏太宗十思疏》堪称“层进式”的典范!
像这样的课文,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模仿练习,作文的谋篇布局,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材 写作素养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古今中外名篇,这些课文都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下面,是笔者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一点尝试:
一、导出写作的话题
如今的高考作文,不外乎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等几种命题形式,其中广东又以“话题作文”居多,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课文为“材料”,导出写作的话题。
1.利用一组课文导出话题
我们现行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编写的,故每个“单元”的一组课文,或内容或形式或思想,必然会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一个单元,导出一个或多个写作的“话题”。
例如,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是“认识自我”,有三篇课文,分别是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和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把这3篇课文综合起来,其思想就是:人必须正视、重视自己,必须有理想、有责任感,要充满着自信,并有顽强的意志力,能够迎难而上,“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才不会“失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借用了刘翔的一句广告词,布置学生以“我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利用一篇课文导出话题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掘一些思想性较强的课文,从中导出写作的话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这样,使他们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又可以提高写作的水平。
例如,学了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必修1),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对于自然、父母、伴侣、子女、朋友,还是事业,都“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一样,“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无法附丽地飘荡”;“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唯一”;“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联系现实中屡屡出现的学生自杀事件,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的话题,任选一题作文:珍惜生命∕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责任。
3.利用一段课文导出话题
有些课文的某个文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我们不妨拿来作为作文的“材料”,导出作文的话题。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必修5),有这样一段内容:
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是王安石游褒禅山的心得:其一,成功必须要“有志与力”、“不随以怠”和有“物以相之”;其二,只要能够“尽吾志”,即使不成功,也“可以无悔矣”。为此,我设计了三个话题:成功的条件∕志 力 物=成功∕尽志。
4.利用对课文的思考导出话题
有时,我们还可以对课文的某些有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从其延伸出写作的话题。如学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必修5》),其中“厚嘴唇的人”的遭遇的确令人唏嘘不已:为了家庭生活,为了“年年考第一”的弟弟能够上学,他“不得已”去偷窃,最后身陷囹圄……诚然,“厚嘴唇的人”是值得同情的,他的遭遇,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然而,活不下去、弟弟上不了学,就要去偷吗?我们是不是有某些东西必须坚守呢?答案是肯定的。据此,我导出的作文话题是:坚守。
二、积累写作的材料
课文中蕴涵着大量的写作素材,我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以备写作时使用。
1.积累名人名言
例如,学习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必修1》)就可以积累下面的名句:
①生命就是一种奋斗,不能奋斗,就失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奋斗,则世间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难。(作者的话。适用话题:奋斗、生命的意义、成功等)
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名言。适用话题:理想、追求、坚持等)
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名言。适用话题:责任、磨难、意志等)
2.积累名人故事
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名人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因为作为“论据”的事例,叙述是不宜过长的,如果字数不多,可以直接摘录,最好再自拟一个标题。如:
孙中山待客
一次,唐绍仪来访,一直谈到很晚,孙中山为留客,特意吩咐人到“趣乐居”买来一只卤水肥鸡待客。唐绍仪饿了,见到卤水鸡,很快将它吃得一干二净,还以为会有其他菜肴,就耐心地等待着下道菜来。孙中山见状,对唐绍仪说:“慢待,慢待,没有什么好的菜了。”他想了想,只好把厨房里仅有的咸鱼拿上来。(《“布衣总统”孙中山》,必修1)
国父的节俭,对于今天“公仆”们的公车消费、公费旅游、公款吃喝风气之盛,是怎样的讽刺?
3.积累哲理性的句子或段落
有的句子或段落,富有哲理,也值得积累。如: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必修4)
三、学习写作的方法
1.学习拟题的方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所谓“好题文半篇”,故学会拟一个好的标题,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那么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学习拟题的方法。
①揭示主旨法
此法用于议论性文体,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如:《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必修1),《呼唤生命教育》(必修4);用于说明性文体,其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或内容。如:《奇妙的超低温》(必修3);用于叙述性文体,其标题就是叙述的内容或主旨。如:《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必修1)。
②引用诗文法
此法的特点是直接引用诗词名句等。如《留取丹心照汗青》(必修1),一看标题,就令人联想起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它既能凸现文天祥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性,还能展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养吾浩然之气”的铮铮硬骨,富有文采和意蕴。
③修辞法
此法指运用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来拟写标题。例如:《这个世界的音乐》(必修3),作者用“音乐”来比喻动物的叫声,一看标题,就感受到了那声音的美妙。
④线索法
标题即文章的线索,故可使文章层次清晰、中心突出。如鲁迅的《药》(必修3)。又如《项链》(必修3),“项链”就是小说的线索。
2.学习结构的方法
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也是文章思路的外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因此,我们要想作文“出彩”,首先就要在搭好“框架”上下功夫。
其实,作文的结构并不是那么的复杂难学,以“议论文”为例,不外乎是并列式、层进式和总分式,而尤以后两种最为常见。在语文课本里,就有不少“范例”。
例如,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必修4):
文章开篇,作者就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个比喻来导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同时,使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文采。接着作者从反面论证“人君”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使题旨又深入一层。
第二段,正反论证。作者从历史的兴替出发,总结“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经验与教训,指出其原因是“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并进一步揭示出两者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充分论证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必要性,为唐太宗敲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警钟。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指出了“思国安,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做到了这“十思”,“宏兹九德”,天下即可“垂拱而治”。
其行文的结构可简表之如下:
①提出问题(什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正面立论)
②分析问题(为什么):重要性(反面论证);必要性(正反论证)
③解决问题(“怎么办)——“十思”。
“层进式”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即“提出问题”(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办)。可见,《谏太宗十思疏》堪称“层进式”的典范!
像这样的课文,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模仿练习,作文的谋篇布局,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