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整套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相比现代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要淡一些,感悟能力要弱一些。因此,文言文教学,成了语文教研的热门话题。
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内容分析,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二是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教师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的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学生却不能举一反三。针对这些情况,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而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含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对学生的诵读指导要科学、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读着读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领略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二、点拨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梳理词句
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幼时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句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即文言文区别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句中的含义,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明确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句中是“丢失”的意思;《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以品悟为主,提升古文鉴赏能力
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选人教材的文言文多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出师表》《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具有文学性了。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就毫无美感可言,也不能说是语文课了。同时,这些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
“边读边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学生又会问:“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文章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四、以“授渔”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问题、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一提升一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己的心得、看法或疑问,做出自己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该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他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可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作了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义的词进行比较。
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而且也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
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内容分析,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二是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教师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的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学生却不能举一反三。针对这些情况,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而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含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对学生的诵读指导要科学、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读着读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领略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二、点拨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梳理词句
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幼时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句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即文言文区别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句中的含义,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明确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句中是“丢失”的意思;《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以品悟为主,提升古文鉴赏能力
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选人教材的文言文多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出师表》《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具有文学性了。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就毫无美感可言,也不能说是语文课了。同时,这些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
“边读边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学生又会问:“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文章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四、以“授渔”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问题、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一提升一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己的心得、看法或疑问,做出自己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该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他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可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作了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义的词进行比较。
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而且也能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