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方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促血管新生机制研究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dfdfdfgdfd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益气活血方;心肌梗死;血管新生
  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9-0083-03
  1现代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由《诸病源候论·心病诸侯》中“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一句,可以推断出,在中医领域,冠心病心肌梗死隶属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等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在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所对应的中病名为“厥(真)心痛”,其病机主要由于内因久患胸痹之疾,心气亏虚,心阳渐衰,心阴血不足,寒、痰、瘀血内阻,外因寒冷、饱食、酗酒、劳累或喜怒不节等,徒生气血逆乱,心脉猝然闭阻,营气不从,逆陷于心而成瘀血内结,气滞于内致热结不散,痰瘀互结,形成心体失营,脉络瘀阻,治疗上“益气化瘀通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则。中医认为,气血具有相关性,气血相生,血脉同源。因此,心肌梗死后促心肌内微血管新生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气血的流畅。
  2目前研究形式及发展趋势
  许多生长因子参与到了血管新生这一过程,是目前研究的新趋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许多因素均可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
  血管新生贯穿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是一种对缺氧缺血损伤的代偿机制,可以认为与缺氧缺血、炎症反应、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血流动力学变化、压力梯度等有密切关系。其中生长因子是血管新生的重要介质,这些生长因子绝大多数是肽类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转化生长因子p(TGFp)等。VEGF是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促分裂物,以内皮细胞为特异性靶细胞,具有强大的促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物,以内皮细胞为特异性靶细胞,具有强大的促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血管新生的作用。VEGF是一种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功能性糖蛋白,最早在牛垂体的腺泡细胞中发现并提取。由于它具有很强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的能力,并能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所以又称为血管通透性因子。VEGF在创伤修复,肿瘤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重病理生理过程中均有表达。其又称血管通透性因子,具有改变细胞外基质,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内皮细胞的增生的生物学功能。是目前公认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选择性作用于内皮细胞,有特异的靶向性,和其他促血管生成因子比较,具有专一性。缺血导致局部组织缺氧是促进VEGF分泌的主要因素。VEGF作用于相应的受体,一方面高度特异地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直接刺激血管生成;另一方面又可使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大分子物质的渗出,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及新血管形成提供基质支架。Wojakowski等[1]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 VEGF 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外和在体实验的结果表明 VEGF 可能介导了心肌缺血时的新生血管形成。
  FGF(FibroblastGrowthFacto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是另一类具有强烈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因子。FGF受体表达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肌细胞,并刺激这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FGF通过与其特异性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FGF促血管形成的作用主要有:(1)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2)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3)促进具有降解基底膜作用的蛋白激酶的释放;(4)促进内皮细胞形成管腔;(5)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FGF家族研究较多的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FG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对中胚层来源的细胞(成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有强烈促增殖和分化作用。广泛分布于脑、垂体、心、肝、肾、血管壁等组织器官中,参与创伤修复过程。在心血管系统中,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均有合成bFGF的能力。实验研究发现急性心梗的患者,血浆 bFGF 的水平在心梗后 10 d升高,30 d时回到正常水平,也平行于侧支血管形成[2]。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重要的促细胞分裂剂,存在于血小板、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中。其基因家族包括:PDGF-A、B、C、D,其中PDGF-B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PDGF受体含有N-乙酸氨基葡萄糖和半乳糖残基,具有蛋白酶的性质。PDGF亚基与细胞膜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生物学效应:促进细胞增殖、血管新生及进行组织修复等[3]。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肝脏大量合成,并分泌至人体血液循环中,是一种源于间叶细胞的蛋白质,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具有促有丝分裂、促血管生成、抗调亡、抗纤维化、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等多种生物学功能[4]。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和抗凋亡作用在各种血管生长因子中是最强大的。 HGF主要通过与其受体c-Met结合而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从而产生生血管作用。血管新生主要包括毛细血管周围基底膜的局部降解、内皮细胞移行及内皮细胞增殖,这些过程导致三维毛细血管网的形成。HGF基因可明显促进大鼠缺血心肌微小血管生成[5];在小鼠和兔的缺血模型中,HGF能刺激血管新生,并且其血管生成活性被证实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更为强大[6]。新生血管数量(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评价血管生长因于促进血管生成研究中的一个可靠指标,HGF的表达和MVD呈明显正相关[7],HGF其过度表达刺激血管新生及侧支血管形成。姜丽红等[8]测定了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 VEGF、bFGF、Ⅷ表达量,初步证实了益气活血方新药参红通络饮对促血管新生作用有重要意义。韩丽华等[9]通过测定益气活血方作用后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血管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中PDGF—B蛋白的表达,发现随该因素的表达效果增强,反映新生血管强度的 MVC、MVD 也呈现正相关的趋势,因此初步得出益气活血方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分子学机制之一可能是PDGF-B蛋白的表达。探讨益气活血方对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局部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方法:建立心梗模型并分为5组(益气活血方大剂量组、益气活血方小剂量组、麝香保心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6周后把存活的大鼠处死,免疫组化法测定心梗边缘区新生血管数及微血管面密度;检测缺血心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梗边缘区新生血管数、微血管面密度及PDGF-B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大剂量组和麝香保心丸组的新生血管数、微血管面密度及PDGF-B蛋白表达均有明显的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小剂量组也有不同程度表达。PDGF-B蛋白表达与微血管数增多呈一致性。结论:益气活血方能够促进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局部血管新生,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上调心肌局部PDGF-B蛋白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张淑娟等[10]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VEGFmRNA表达及灰度值明显增加,证实葛根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起着促进作用。邢之华等[11]将82例临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常规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这2种因子的浓度以探讨保心汤的作用。检测血浆VEGF,bFGF浓度均提高,证明保心汤可以通过促进建立冠脉侧支循环,促进梗死血管再生,治疗冠心病。张宗綮等[12]通过检测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在保心汤配合介入治疗心肌梗死与对照组的差异,证明了可以建立缺血区侧支循环,促进恢复心功能。李艳芬等[13]通过建立大鼠梗死模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作为诱导剂。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能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改善梗死面积,减少左心室重构,使心脏功能恢复,能保护缺血心肌。有利于梗死后的恢复。王振涛[14]研究表明了血塞通胶囊可对大鼠心肌梗死边缘面积MVC减少、平均血管密度也明显增加,表明了血塞通胶囊使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殷惠军等[15]通过了用芪丹液对急性心梗大鼠模型进行干预,与消心痛组进行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缺血心肌微血管密度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FGF基因表达量密切有关,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芪丹液能促进建立心肌侧支循环。王振涛[16]经过实验,使用优于其他标记物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4检测丹参注射液干预后的大鼠模型,发现大鼠梗死边缘区可见明显增生的毛细血管,同时,平均血管面密度MVD明显增加,缺血心肌VEGF,bFGF的表达量增加,进而丹参注射液能促进或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表明丹参注射液具有促血管再生作用并伴随上调VEGF,bFGF的表达。孟君等[17]通过临床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观察得出中药复方心脉通胶囊(由人参、三七、大黄、枳壳等组成)干预下,VEGF因子表达量明显增高。表明心脉通胶囊可能具有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进而保护缺血心肌,且进一步证实人参、三七具有促进血循环中VEGF表达的作用。   经过大量实验与研究证实了益气活血通络中药对缺血心肌血管的促新生作用,可减少梗死面积,抗缺血抗缺氧作用,增加人体免疫力,减少了血小板聚集,阻断促使左心肥厚和反应性纤维化,抗心律失常,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目前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领域逐渐趋成熟并继续发展。对VEGF、bFGF、PDGF及HGF等几种因子的临床研究比较广泛,因此,本文对于益气活血方可能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成作用机制的研究将重点对这几种促血管生长因子进行考察。
  3小结
  关于中药对促进血管生成的研究已进行了漫长的求索。经过大量科学研究以及动物实验,中药单体、方剂及中成药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已得到了证实。目前,中医药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已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随着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进步,明确中药促进血管新生的机制,发挥中药在血管新生领域的作用,深化和发展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传统医药的开发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Wojakowski W,Maslankiewicz K,Ochala A,et al.The pro-and anti-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hronic stable angina.Int J Mol Med,2004,14(2):317-322.
  [2]Cuevas P,Barrios V,Gimenez GG,et al.Serum levels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Eur J Med Res,1997,2(7):282-284.
  [3]谢爱国,梁红伟,谭谦.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在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351-355.
  [4]Thatch KA,Mendelson KG.Haber MM,et al.Growth factor manipulation of inlestinal angiogenesis:a possible new paradigm in the manage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Surg Res,2009,156:245-249.
  [5]王志刚,黄一东,欧慧芳,等.腺病毒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不同途径转染对大鼠急性缺血心肌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2:1372-1373.
  [6]Mor ishita R,Sakaki M.Yamamoto L et al Impairment of collateral,formation in Lp transgenic mice: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duced by 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gene[J].Circulation,2001,105(10):1491-1496.
  [7]王志刚,李兴升,李雪霖,等.超声微泡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大鼠梗死心肌血管新生[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1):5-9.
  [8]姜丽红,陈丽红.益气活血方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 VEGF、bFGF、Ⅷ表达量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1):1067-1070.
  [9]韩丽华,岳晗,史小青,等.益气活血方对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 PDGF-B 蛋白表达的影响[J].河南中医,2007,27(7):17-19.
  [10]张淑娟,王振涛,韩丽华.葛根素注射液对心肌梗塞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VEGF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2):0391-02.
  [11]邢之华,易亮,刘卫平,等.保心汤对稳定型心纹痛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6,21(1):21-22.
  [12]张宗綮,邢之华,唐涛,等.保心汤对心肌梗死PTCA患者血清VEGF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4):277-280.
  [13]李艳芬,孙兰军,赵英强,等.复方丹参滴丸对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梗塞大鼠心功能及梗塞面积的影响[J].时珍国医医药,2010,21(5):1146-1147.
  [14]王振涛,韩丽华,朱本军,等.血塞通软胶囊促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及对相关生长因子影响的研究[J].中国药师,2006,9(3):195-197.
  [15]殷惠军,刘颖,蒋跃绒.芪丹液促进大鼠习性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的激励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9):807-811.
  [16]王振涛,岳晗,韩丽华,等.丹参注射液促心肌梗塞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及对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医墓础医学杂志,2007,13(6):425-427.
  [17]孟君,冯君,丘瑞香,等.心脉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2):88-90.
  (收稿日期:2014-07-07)
其他文献
关键词:孙跃农;崩漏;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1.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9-0022-02  崩漏属中医妇科常见多发病,常因崩与漏交替,因果相干,致使病情缠绵难愈,成为妇科的疑难重症。本病好发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的妇女,但也可发生于生育期妇女。吾师从医30余年来,潜心研究,在论治妇科出血性疾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对崩漏的论治亦颇有心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
期刊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黄连膏加芒硝外用治疗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疗效。方法将48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缘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术后换药采用芒硝外敷治疗肛缘水肿,治疗组则采用黄连膏加芒硝外敷。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黄连膏加芒硝外敷治疗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黄连膏;芒硝;混合痔;术后水肿;外用法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方法对20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予针刺及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前后检测视力、视野、视网膜电流图。结果治疗后患者视力、视野分布及ERG-b波方面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治视网膜色素变性有一定疗效,总有效率82.5%,临床值得推行。  关键词:针药并治;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7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丹参饮中檀香和砂仁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和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蒸馏液,薄层色谱法对丹参饮中的檀香和砂仁进行薄层鉴别。结果檀香和砂仁的蒸馏液的最大吸收峰在274 nm,按处方比例需收集蒸馏液200 mL。薄层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样品无干扰。结论所建立的方法能准确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关键词:丹参饮;水蒸汽蒸馏法;TLC法;檀香;砂仁  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要:目的对不栽培条件对云木香药材质量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寻找云木香栽培中新的关注点及新思路。方法通过对云木香的不同产地、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肥料的施用和不同采收时间综合研究,分析、比较不同栽培环境对云木香的质量影响。结果迪庆、大理、丽江三个产地的云木香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总含量均明显高于中国药典规定,尤以大理为佳;湖南张家界龙山、陕西安康平利县两地的木香质量较低,不如迪庆、大理、丽江三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分别采集“平腕立指手法”补法与泻法的相关信息,观察“平腕立指手法”的量化指标作用于“大椎穴”对热证家兔模型肛温及血液白细胞数量的影响,探讨提插捻转补泻与针刺效应的关系。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补法组、泻法组,每组8只。采用内毒素致热法制造热证家兔模型。在“大椎穴”施以“平腕立指手法”补法或泻法,行针10 min,间隔5 min后,重复1次。各组模型动物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化痰活血法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生活干预,对照组根据情况给予降压、调脂处理。治疗组在生活干预的同时加服中药。观察干预前后FPg,2hPg,FINS、2hINS、HbA1c及IRI的变化。结果治疗组FPg,2hPg,INS、2hINS、HbA1C及IRI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电针艾箱灸联合紫杉醇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防治紫杉醇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方法收集本院采用含紫杉醇方案化疗的60例肿瘤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在化疗期间,治疗组加予电针和艾箱灸治疗,对照组加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21天为1周期,2组至少接受2个周期的化疗,最后观察2组的近期疗效、KPS评分提高率、周围神经毒性、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获临床效率评估,治
期刊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1-0059-03  急性期脑出血是神级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多应用于恢复期,而急性期的治疗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降低病残率至关重要,,中西医结合较之单纯西医治疗具有相当的优势和特色,但是目前临床上中医药参与治疗急性期脑出血并未得到广泛开展,而且缺少规范的临床应用指征,故本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9-0089-01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常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患者体质较差的情况下,急性盆腔炎反复发作,造成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可导致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往往效果欠佳,且易反复发作,给女性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笔者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其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