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渊尽处是桃源:旻旻的诗歌世界(评论)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tt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旻旻的诗歌有孩童般的纯与真,亦带着女性的细腻敏感,明净、含蓄而富有张力。读旻旻的诗犹如进入一个自然美与人文美水乳交融的桃源,一个童话般纯美而又及物的“他世界”。光看文字,你难以想象,这位轮椅上的女诗人,正承受肌体渐冻的折磨。《秋天,被拒签的布达佩斯》的结尾,“我没有疼痛的身体/透明如星辰,”失去痛感的身体是心灵最大的痛,经过心灵日复一日痛苦地磨砺和修复,身体终于超越自身的局限,透明如浩瀚的星辰,与万物和宇宙合一。面对命运的深渊,诗人选择建构辽阔的精神世界,在深渊尽处创造美好桃源。
  我的前生是鱼,还是飞鸟
  才爱上你漩涡的深处
  波光涌动之间,是你深渊里的眼
  你灵性与爱的天堂,深不可测
  在你面前,唯有沉默才配得起你的孤独
  ——《七星潭》
  从“深渊里的眼”到“灵性与爱的天堂”,诗人善于从自然万物返观自我,借助生意盎然的有机世界和万有灵境,呈现物我交融更融我于物的“他世界”。这是一个自然与自我、身体与心灵、爱与被爱浑然一体的及物的桃源世界。本文首先梳理题材与主题类型,以及它所构筑的桃源世界的及物特征;其次分析诗歌悖论语言的张力结构,从忧伤与美好共存的角度探究诗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最后讨论关于生命中的“爱”与“信”的诗性哲思。
  旻旻通过诗歌与生命交谈,和宇宙对话。虽身处病痛折磨的深渊,依然选择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美好桃源。灵动诗歌的背后,是在细腻感知世间万物中对人生的沉思,是不能自如行走却在理想之境恣意舞蹈的坚强。
  一、自然、他人与自我:及物的桃源世界
  诗作按题材和主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抒写故土和异乡中的日常与自然,主要涉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对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情感书写,主要涉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三是对身体、心灵与人性、神性的体验和思考,主要涉及自我反思和自我与神性的关系。作者用清新而不失张力的语言和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意象,描绘出一个物我合一、人我相生、万物有爱的桃源世界。它不是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或宗教话语中的“彼岸世界”,而是及物的、此在的桃源世界,一个有着人间烟火和酸甜苦辣的艺术化的生活世界。
  作者首先抒写了故土和異乡的日常与自然。在荔城背景之下,《今天是个好天气》《秋分》等诗篇以广东特有的“骑楼”“荔枝山”“百花涌”等意象,进行本土性的粤式书写,从朝夕相处的日常与自然中发现惊喜并感恩。《苏花公路》《七星潭》等诗篇,描绘台东太平洋西岸的壮美景象,刻画了大海温柔的一面。《史蒂芬大教堂》《布拉格不缺阳光和雨水》等欧游题材作品,是与古老而现代的异域文明对话。“不断接近植物和阳光/是进入生活的唯一路径”(《秋天,被拒签的布达佩斯》),自然被诗人当作理解人文之美的钥匙。
  其次是以亲情、爱情、友情为主的情感书写。正因为身体的缺憾,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成为诗人建构和实现自我的重要前提,这也是她现实生活和艺术世界的双重主题。《父亲》《秋分》等对亲情的感人追述,《我的爱又叫做安静》《拥抱》《梦境》《小雪》《先生》《天空才完成一半》等大量书写爱情和友情的作品,以及《静穆的午后》《暮夏时节》等对“陌生人”“路人甲”的友爱与善念,使旻旻的情感叙事具有超越单一亲情、爱情、友情的爱与善的普遍性。照亮他人,温暖自己,正是诗人对自我与他人共生互动关系的生动诠释。
  除了对日常自然和情感的书写,诗中还较大篇幅关注对身体、心灵与人性、神性的思考。身体叙事方面,《秋天,被拒签的布达佩斯》《布拉格不缺阳光和雨水》《小雪》等都多次涉及病痛主题,但已没有以往“亲爱的身体/不是我的”(《亲爱的身体》)对身体的拒斥,而是更倾向于平静地把身体接纳为自我本身,甚至视为爱与神性的馈赠,“身体成为/完美的乐器。轻轻闭上眼睛/像一颗珍珠回到辽阔”(《我的爱又叫做安静》)。《醒来》《我习惯在夜里》《黎明洁净的气息里》《有一天,水会来》等,多沉浸于对自我、人性、命运等的体验和冥想。尤其是长诗《如是我闻》,共十五小节,集中思索了存在、信仰、救赎等重大人生哲理命题。
  总之,通过抒写身体与心灵、人性与神性的交融,身内(灵与肉)的桃源与身外(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桃源的和谐合一,构筑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桃源童话的及物的温馨桃源世界。这种及物性和现实性,既是诗人在日常生活具体的爱与被爱中的真切经历和感受,也是她赖以支撑艰难人生并不断超越自我的形而上的信念和追求,亦是旻旻笔下及物的桃源世界的独特之处。
  二、美好与忧伤共存:悖论语言的张力空间
  诗人建构的诗歌世界,在痛苦和忧伤的深渊中孕育,经过顽强生长和艰难磨砺,最后蔚然而成一片灿烂明媚生机勃勃的桃源。这是一个充满悖论和张力的诗歌世界。“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诗人要表达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 悖论和悖论语言的应用,以及大量使用比喻尤其是隐喻以强化悖论的张力效果,是旻旻诗在语言、结构以至艺术形式上的重要特点。
  《今天是个好天气》作为开篇,明媚便随阳光播撒而下,奠定了书写美好桃源的基调:“今天是个好天气,冰蓝的空气/不间歇地输送爱和勇气,活下来/的每颗种子都闪耀着黑光/‘每个活着的日子都值得招摇过市’……此时,我该/奔向荔城大道,赶在阳光/把世界晒老之前拥抱万物。”诗作展现出诗人热爱生活、朝气蓬勃的乐观和美好。但其中,“输送爱和勇气”“活下来”“活着的日子”“晒老”等,却分明带有“死亡”这个缺席的在场者的阴影。这是悖论语言的一种形式,它透露出诗人美好桃源基调的忧伤底色。
  美好与忧伤的悖论和张力在诗中随处可见。诗篇在播撒阳光与美好的同时,忧伤和象征忧伤的蓝色总会若隐若现:“我学习歌唱,学习在水中优雅行走/学习隐藏洁净的,湿漉漉的忧伤”(《七星潭》),“黎明前天空脱落的星星/是我节制的念想和忧伤”(《先生》),“在蓝色的雨中走进时间盛宴繁华的忧伤里”(《布拉格不缺阳光和雨水》),“灰色鸽群飞向头顶恰好的蓝/像落入无法逃出的画布”(《秋天,被拒签的布达佩斯》),“我以蓝为你命名”(《如是我闻》),等等。蓝色意象的反复运用,显现出静谧宁静之下的忧伤,与热烈的美好形成对比。   这种悖论语言在诗中还往往结合隐喻来表达微妙的思想情绪,形成想象空间上的张力。隐喻被认为是“语境间的交易”,语境跨度和关联性的反差越大,隐喻效果越好,这种远距化原则放大了诗歌内部的“异质性”。“我没有疼痛的身体,透明如星辰”就是突出代表。其他如“蓝从头顶倾泻而下/如同天使低沉的嗓音带着爱抚”(《我们在各自的孤岛上》),“我看见自己/像昏睡的衰草脱掉外衣/展露欣欣向荣的灵魂”(《在星星的眼中》),“一切如此美好,如同天衣无缝的谎言”(《紫藤花盛开的木窗》),“闪电随手取消肉身,像/刻意藏起那多出来的爱情”(《时间有雨水》)……这些新奇的比喻既是对想象力的挑战,也拓展了悖论话语的诗性深度,从诗艺层面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童话美,与桃源世界的及物性形成有趣映照,在及物与不及物之间形成张力。
  悖论语言和隐喻有时甚至会成为一首诗的灵魂。“黎明洁净的气息里,我光着脚丫/在叶子上学习淡定行走/亲爱的,我的忧伤遍布每一颗星星/这多像那落入深渊的爱/蔚蓝,静谧。从不喧哗。”这首以《黎明洁净的气息里》为题的短诗,结构内核正是关于“落入深渊的爱”的悖论式隐喻,它貌似以忧伤、星星为本体,以深渊、爱为喻体。当本喻體在“蔚蓝,静谧。从不喧哗”上合二为一,隐喻的主体却转换为在“爱”与“忧伤”中“学习淡定行走”的“我”。作为主体和本体的“我”,与作为客体和喻体的“星星”“深渊”叠合,呈现出主体内在的矛盾冲突与最终和解。此时,悖论语言放大为关于忧伤与美好共存的桃源世界的总体隐喻。这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对艺术世界的投射。
  三、桃源世界的诗性哲思:
  生命中的“爱”与“信”
  其实,诗人的精神世界与其说是先在的,不如说是和艺术世界同在,或被艺术世界建构起来的。对于旻旻这一类诗人尤其如此。这些诗作读来虽非系统的、有组织的,甚至倒可以称为无序的、碎片化的,然而却同样丰富、动人、富于洞见与启迪。因为诗人擅用意象和情绪来思考和说话,表达诗性哲思。诗人通过一个个看似零散的意象、语词和命题,捕捉瞬间的灵感及对日常点滴的体悟,来呈现有关桃源世界的诗性哲思。不过,综观全诗,仍能清晰辨认这一哲思的主线或内核,那就是在历经身体和精神的千般磨砺后对生命中的“爱”与“信”的体验、思考和坚守。
  如何面对深渊和苦难,是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也是旻旻诗歌的恒定主题。《苏花公路》写了她在台东这条号称“世界上最美的沿海公路”被风暴肆虐后的所见所思:“风暴刚来过,抚摸过每一株草木每一片花瓣/留下折断的树,一点点带着盐味的泥沙和岩石/穿过百年的隧道,幽深和阴冷被妥帖安置山中/……风从海洋吹来/带来蔚蓝,白浪,和成群的天使/爱情在山的身体上展示她的颠倒众生和百孔千疮/沿着海岸线,太平洋越来越开阔,包裹起日常/阳光仿佛来自天堂,关照人间万物/每一朵此刻盛开的浪花,低徊或激荡/都有一颗过于柔软的心。”折断的树木、被冲刷的泥沙和岩石、幽冷的山道,同时海风也带来了晴朗、天使一样的海鸟、百孔千疮的爱情、关照人间万物的天堂里的阳光……苦难、爱、救赎,三者之间的关系被诗人一笔带出。《我们在各自的孤岛上》“每一片悲喜交集的花瓣/在无处慰藉的大地/拥抱彼此,”借物喻人的相互关爱;《暮夏时节》“亲爱的路人甲,你来临前的美好时辰/我在时间的尽头,收集路过的光,并把火烧旺,”对陌生人的善意、关爱与信任,成为有关生命中的“爱”与“信”的日常伦理。
  作者还从救赎与信仰的角度书写“爱”与“信”,进而上升到从人性、神性和人生哲理的高度作形而上思考。诗中不难看到这样的句子:“你灵性与爱的天堂,深不可测”(《七星潭》);“此时我的爱又叫做安静/仿佛天堂借来的一抹蓝”(《我的爱又叫做安静》);“细小的烛火引来成群的小天使/……布道的牧师,嘴中吐出天国的语言”(《史蒂芬大教堂》);“你看见陀罗尼被下/面孔安详,轮回的悲苦如潮退”(《如是我闻》),等等。“午后的佛号”“梵音”“佛光”“轮回”“如是我闻”等元素的密集使用,使这一时期诗人对“爱”与“信”的理解,貌似更贴近佛教的“众生平等”“六信”(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等观念。不过,如果对长诗《如是我闻》做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出这种诗性哲思并不针对具体宗教,而是以“夜色”和“深渊”为背景,从生死观的角度探讨“爱”与“信”的形而上意义及其人生旨归。
  《如是我闻》如此展开:“你有待/成长,使黑暗撩起眼帘/使光抵达时间的裂纹//你同时饮下深渊,”表明只有正视黑暗与深渊的存在才有可能成长。全诗的诗眼或内核则是:“要保持眼中的星辰,保持/对温暖和光明的敏感//你在灰烬中守候,收集遗失的星星。”诗思在死亡的阴影下展开:“生死各就各位,死神宽大的白袍/无处不在,”“这里居住着疼痛,恐惧/及捉摸不定的死神先生。”面对死亡与深渊,只能用“爱”与“信”进行自我救赎:“你是曾经遗失的火焰、光/及温暖。是神的俊美//是我燃烧的黄金,”“我要像闪电一样回到你身边/顺着悬而不决的白,回到赤裸/的云。我将穿过潮水和人群……//回到大海和火焰。”最后借佛的故事隐喻信念与救赎:“在上升的道上,众生与梵音/在肃穆中张望,寻找时间的盐/你看见佛光引领。虚空的/斑驳落在被丢弃的肉身上。”诗的结尾回到人生洞察:“你花掉了整个一生/看生死安静往复不止/吐出一朵带血的玫瑰//大地上种植了众多肉身,色彩各异,”与诗的开头“植物疯长,浆果饱满//金黄猎豹在忧伤的凯旋中复活”形成圆满回应。这也使有关美好与忧伤共存的桃源世界的哲思,在“爱”与“信”浓墨重彩的交响中得到诗性升华。
  深渊尽处是桃源。体悟生命深渊的过程是一次次的反抗,是一场场修炼,是一回回精神上的自我疗愈和超越。此时,文字便是诗人生命的信仰。这正如旻旻所说:“梦想使人追求,信念使人坚持。就像前方的灯塔,为我们指明方向。生命的终点别无二致,路上的风景却各自精彩,最重要是——在路上。”
  责编:郑小琼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美术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的环境中,美术教师和学生将如何共同营造新的课堂,以此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举出一些切实有效的做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美术教学;探索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教学是培养学
期刊
【摘 要】在当前,许多学生都不愿学英语,其实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此,作为中学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先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本文根据中学生兴趣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笔者本人的教育实践,总结并提出了激发和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学习;兴趣;教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
期刊
每年的中秋前后,到杭州湾去看钱塘潮,成为许多人神往的一件事。古往今来为此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不知道有多少,但我最喜欢的是唐代刘禹锡《浪淘沙》中的四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奔涌而来的波涛仿佛是从大海深处而来,带着怒吼的声音,高高的浪头拍打着两岸的山峰,瞬间又回归到大海里去,卷起的波涛像白雪一样壮观而迷人。这首诗把钱塘潮的壮阔之势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感
期刊
今天是个好天气  今天是個好天气,读书,听勃拉姆斯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外的草地公园我见过他)  到骑楼巡花,在沙漏中观照自己  仰望天空,白云停靠在蓝天身上  仿佛白色的波浪慷慨送来整个海  今天是个好天气,冰蓝的空气  不间歇地输送爱和勇气,活下来  的每颗种子都闪耀着黑光  “每个活着的日子都值得招摇过市”  荔枝山上三个音节的鸟鸣  带来绵长的祝福,此时,我该  奔向荔城大道,赶在阳光  
期刊
赵熟借杨小欠结过一次婚。  赵熟爸去世前有遗愿,只有赵熟结婚,才给他一套房子和一部车子。赵熟爸看起来很健康,刚过完七十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立马吵吵要立遗嘱,说自己时日已不多,叫赵熟去未央街找弟弟来商量。赵熟问,瞎说,一月前体检,你除了血压略微偏高,全身没毛病。赵熟爸说,我做梦,你妈在那边很孤独,喊我去陪她。赵熟说,别说咱不去那边,即使去,陪谁都不陪她,她不配!赵熟爸上来要打赵熟,赵熟哼哼着出門,应承
期刊
好多年过去,每次想起那个名字叫牡丹的大姐姐,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电影《红牡丹》中的那位女主人公,并把她们两个的样子紧紧地联系起来,对比一番。现实中的那个牡丹差一点成了我的大嫂。电影中也好,现实中也罢,这两个女人都很好看,都和马戏团多少有点瓜葛。归根结底,她们两个都有去追求自由、幸福的勇气。  我们这里的人,方言重,一叫牡丹,就变成了“毛丹”。  记得那时我还是一个孩子,我的姨娘,就是母亲的妹妹——来
期刊
【摘 要】近几年高考物理实验试题中力学部分主要是与打点计时器相关的实验,本文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点连出“力学实验”复习的线,通过一条纸带可以解读各类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动力学的问题。对于“打点计时器”的考点复习形成复习网络,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间联系与运用掌握的优化程度,真正提高课堂复习的实效性,从而才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整体的实效性。  【
期刊
推荐语:关峰(西北大学)  看过不少同学的作品,最大的感受,是他们迫切地向世界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判断。但无一例外,大多数同学的写作是残酷的,充满着血腥和无奈。这肯定不是偶然的,与他们所处的语境分不开。但是否也有着以写悲为高的心理,值得商榷。初读路福行的小说《异化》,颇多想法,归结起来,就是几个词,讽刺、悲悯、泥沙俱下,当然还有油滑。讽刺是指多处有对人物的反讽、戏谑,和语言的反讽效果。悲悯是藏
期刊
你可以充满信心地  用雪来款待我  ——保罗·策兰  1  球队抵达边地是七月最后一天,没人想在三十六摄氏度高温下比赛,但后天必须上场。不上不行啊,答应过的事情务必干下去。他们入驻城北一幢法式老楼改建的小酒店,名字叫洋葱。凡事都不太真实,滚滚热浪加重了这一效果。球场在边地中学校内,草是热带大叶草,踩上去有点硌脚,刺刺啦啦像碾着一小堆骨头。球门球网都是新的。白线也现画的,还冒着石灰味。他们累坏了,在
期刊
他们出城雨就停了,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车,路两边被雨打湿的树叶颜色变深了,天还没有完全晴开,乌云向西滚动着。  杰夫把车开得很快,快得连子国都有点担心。“喂,你疯了吗?”  杰夫慢不下来,他很兴奋,说是要驾着车飞,他嘴里还发出“呼呼”的声音,就像他正策马在草原上奔驰。杰夫一向有疯狂的一面,但子国从来不反对,甚至还会跟着他一起疯。时速已经达到一百二十公里,子国也没再说什么,只说最好还是把安全带系得更紧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