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自体软骨在外伤性歪鼻合并鼻通气功障碍患者鼻整形术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0例鼻外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1~50岁,平均34.9岁,病程6 d至14年。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歪鼻畸形及鼻通气障碍,分为轻、中、重三类,其中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11例,均同期行开放性鼻整形术及鼻
【机 构】
: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庆 400042,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庆 400042,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庆 400042,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人民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自体软骨在外伤性歪鼻合并鼻通气功障碍患者鼻整形术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0例鼻外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1~50岁,平均34.9岁,病程6 d至14年。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歪鼻畸形及鼻通气障碍,分为轻、中、重三类,其中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11例,均同期行开放性鼻整形术及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于轻、中度歪鼻畸形及鼻通气障碍,采用耳软骨修饰鼻尖及加强鼻中隔软骨支撑、修饰鼻背凹陷畸形。对于重度歪鼻畸形及鼻通气障碍,将肋软骨雕刻成"Y"字型整体支架或者片状肋软骨构成2+1或4+1支架,将肋软骨支架与鼻中隔软骨尾端贯穿缝合固定,重塑加固鼻中隔支撑架及鼻小柱,避免鼻背塌陷。术前、术后测量鼻外观偏离值,并分别进行鼻外观视觉评分量表(VAS)、鼻腔通气VAS评分。采用Stata 15统计软件对术前与术后的测量数据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VAS评分行卡方检验。
结果30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鼻中隔血肿,经清理后正常恢复。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所有患者均无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治愈率为60.0%(18/30),所有患者术后歪鼻程度下降Ⅰ级,有效率为100%(30/30)。患者术后测量鼻外观偏离值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1.58)mm比(6.85±2.43)mm,t=8.42,P<0.001]。术后鼻外观VA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0±1.16)分比(1.93±1.31)分,t=-14.59,P<0.001]。患者术后鼻腔通气VA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3±1.04)分比(1.97±1.07)分,t=-16.78,P<0.001]。
结论自体软骨在外伤性歪鼻合并鼻通气功障碍患者鼻整形术中使用疗效好,同期行开放性鼻整形术及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可缩短治疗时间,及时改善患者鼻外观及鼻通气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可塑形的个体化钛网在修复上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因上颌骨良恶性肿瘤行上颌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或严重复合性外伤后的获得性上颌骨缺损的患者共14例,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16~51岁。其中鳞状细胞癌2例;良性肿瘤7例,包括血管瘤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3例、骨囊肿2例和骨巨细胞瘤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全切除术加双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或者联合一侧或双侧颈侧区淋巴清扫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低血钙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1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例,女81例,年龄21~74(47.8±12.5)岁。其中81例(69.2%)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36例(
歪鼻畸形患者常合并有鼻中隔偏曲及鼻腔功能障碍,如何正确处理鼻中隔与外鼻的联合畸形、兼顾功能和美容的双重要求,成为近年来备受鼻科医生关注的问题。歪鼻患者在解剖结构及畸形类型上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矫正方法亦复杂多样。本文对歪鼻形成的原因、歪鼻手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策略、鼻内镜在歪鼻矫正术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正确开展该领域手术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设计个性化游离腓骨瓣成形修复上颌骨切除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3例上颌骨区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12~55岁。其中行上颌骨次全切除4例,全上颌骨切除9例。手术根据术前CT表现在上颌骨三维图像上模拟截骨切除范围,将健侧上颌骨镜像复制到患侧缺损处,再根据镜像后的骨形态设计个性化
目的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对鼻腔气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名健康成年人的鼻腔CT数据,例1为45岁男性,例2为36岁女性,分别构建出不同部位(前端低位、中部低位、后端低位和前端高位)和尺寸(直径分别为10 mm和5 mm)的鼻中隔穿孔的鼻腔气流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鼻腔数值模型的鼻腔容积、鼻腔壁面积、压强、鼻阻力、温度、气流速度、壁面剪切力、双侧鼻腔气流
目的探讨全植入人工面神经恢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眼轮匝肌闭眼功能的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将人工面神经植入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体内,于术后第7、28天,监测患侧眼轮匝肌刺激闭合阈及患侧与健侧眼轮匝肌运动的同步性,并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人工面神经植入术后第7、28天,实验兔患侧眼轮匝肌的闭合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观察期间,刺激健侧眼睑20次诱
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相应临床经验,对鼻面部软组织的解剖学特点、修复及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其中常用的亚单位修复技术包括鼻背和鼻侧壁-局部皮瓣、鼻尖-前额瓣、鼻翼-鼻唇沟瓣,需要根据全层皮肤特点及个体变异灵活改进加以应用。此外,供区皮肤特点及血供也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鼻内衬重建与外鼻重建分开进行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查阅近年来国内鼻骨骨折相关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我国鼻骨骨折诊断、分型、分期及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并结合多年来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加强临床医生对鼻骨骨折的认识。
功能性鼻整形手术是一种恢复或改善鼻的形状和功能的手术,在术中常用到植入或非植入性材料。3D打印是材料制造行业的一次技术革新,近年来在包括生命医学的多个科学领域发展迅猛。3D打印具有个性定制、精确制作的特点,这恰好与个体化需求明显的功能性鼻整形手术契合。本文就3D打印在功能性鼻整形手术术前规划和学习、术中辅助操作和引导、植入物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并将应用3D打印与传统方法的功能性鼻整形手术进
目的探讨主客观评估方法在功能性鼻整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功能性鼻整形术的患者64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2例,年龄18~45岁。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NOSE)、鼻声反射、鼻阻力检测等评估鼻通气功能,应用VAS、鼻整形结果评估量表(ROE)、外鼻亚单位测量等评估鼻外形情况,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