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纸媒的深度报道是一种内容为王的体现,而从当下的媒介环境来说,纸媒的深度报道也是为应对电子传媒信息传播速度的竞争发展而来的。从深度报道的采写内容上来说,厘清事实就是深度、深度报道不是追求文本文体创新、深度报道的“时效”更多的应该是指读者的阅读心理时效等问题,有利于纸媒深度报道的发展。
【关键词】事实成熟的真实文本创新心理期待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①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要着重揭示原因WHY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素。”②
纸媒的深度报道是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事实本身的进一步期待,也是纸媒内容为王的要求。深度报道不应该只是纸媒所寻求的突破,而应该是在传播中以一种全媒体的视角去呈现。也就是说,深度报道应运用多种媒介呈现方式,综合运用各种平台去实现其深度的传播效果。所以我们现在谈的深度报道指的是以深度报道纸媒化呈现方式为基准的。厘清这个问题后,谈一下目前对于纸媒深度报道的一些内容上的体会和感受。
一、事实就是深度
在许多对“深度报道”的定义中,能够剥离和注意到一个表述模式:“深度来源于事实”、“深度是在占有大量事实的基础上精选”、“深度需要剖析内部事实”等等。这应该是一个最基础的认识:深度是需要大量事实支撑的。而在目前的操作中,其实“事实就是深度”是一种对于真相的极致追求。这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是,深度报道属于新闻,是报道事实,不是报道观点。新闻需要将客观报道与主观色彩的评论截然分开。深度报道本身就是追求事实、真相。作为深度报道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而这种事实必须得是,读者有强烈的阅读欲望,其本身具有可读、不易挖掘、鲜为人知等等的特性。通过详尽的调查,客观的解释,抽丝剥茧,努力地把事实真相,事关公众利益的事实告诉大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读者对这个事的评论和观点,不是深度报道要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度报道必须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上,且更多的应该是在新闻核心事件、核心人物中进行调查采访。
另一方面是,深度报道对于真实客观的要求更加苛刻,需要展现一种“成熟的真实”。一个事实值得去深度报道,其本身也意味着大家对于事实本身的兴趣。呈现事实本身就需要一种真实客观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的题材所涉及的人和事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有的甚至具有“揭露”性,所以,它的社会效果可能比其他新闻更加深刻,一篇深度稿件从篇幅上说,至少得有千字以上,吸引读者深度看下去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有阅读的欲望。而大篇幅也决定了其必须有大量的事实呈现,不能有一丝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在采访和写作中必须要花费大量精力去不断逼近真相,不断探究事实,深度报道更加讲究“客观”,在采写态度上,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听一面之词,不能带着记者的感情色彩。更要注重给每个当事者说话的权利,而且需要采访突破,对于一些当事人是需要深度性地接触。这种采写态度还体现在,掌握大量事实后对于事实的筛选,对于“度”的把握。所以说,深度报道呈现的是一种全面的、立体的、客观的事实,而这样的呈现才会有真正的力量,也才能实现真正的深度。这种深度新闻的“真实”不是某一句话、某一个片段的真实,而是一种对于全局性了解之后,所呈现的一种站在全面和全局角度去考虑的“成熟的真实”。
2014年,一则“教育厅女干部骂死保安”的信息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网络一边倒地谩骂女干部。而笔者通过对整个事情的还原,独家采访女干部,以三个版面8000字的报道刊登了《“吵出人命”再调查》的稿件,以《还原“骂死保安”的八分钟》、《三个关键词引爆舆论“火药桶”》、《密集炮轰后各方呼吁“冷处理”》等内容,以展示更多的事实作为该报道的基础,从而让报道展示了一种“事实就是深度”的态度。稿件也受到各方关注和认可。
二、深度报道需要故事性和可读性
深度本身可能并不具有故事和可读的特性,但深度报道则需要文本呈现方式的故事性和可读性。这也是由媒体性质和受众需求决定的。这需要记者会讲故事,会通过细节描述、悬念设置、场景描述等,让读者愿意读下去。对于一些较为宏大的题材、时政性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记者巧妙的描述,让文本实现其可读性。
需要说明的是,故事性和可读性都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并且更加让事实本身更好地呈现,而不是为了故事性和可读性去刻意地制造,更不能断章取义地去写作。可读性和故事性是一种表现方式,目的是为了真实性,通过满足受众阅读达到真实信息的传送,从而让事件实现引起共鸣发人深思的效果。所以深度报道不能有艰深的话语和生涩的表达。
2014年,关于方广云案件,有诸多媒体进行了报道。笔者和同事们通过半个多月的了解,独家采访数十位当事人,拿到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后通过他们的叙述,还原这起案件及方广云本人许多尘封的故事。将方广云的沉浮和人生做了深度采写,用故事展现人物性格,以时间发展推导人物命运,以6个整版,18000字的内容,全面的展现了方广云的人生。
三、深层次上说,深度报道不是追求文本创新
许多深度报道在语言上进行一些创新,这起到了对于新闻写作固有模式的改变的作用,固有的新闻模式往往不能很好地展现真实客观的各个面孔。而一些深度报道通过写作模式的创新,实现了对新闻真实和客观的一种回归和再认识。
深度报道的呈现方式上,我们常常会向“杂志体”、“南方体”等文体模式学习,这深层次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文体的新颖,而是为了通过这种描述方式,展示更全面的、多维的、立体的客观事实,从而实现深刻的理念,这种深刻有别于浮在表面的现象呈现。不上不下,不深不浅,不痛不痒的概述模式应该在深度报道中剔除,深度报道本应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揭示事件的实质和意义,并且能够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这是深度报道所追求的深刻理念的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经常看到有一些媒体,为了追求体例上的别出心裁,而通过一些暧昧的语言叙述、隐喻式的解读,忽视逻辑上的关联和事实的呈现,这是应该被摒弃的。而目前的深度报道过分地追求文本创新,在采访不扎实的基础上,只是整合网络上、传播中现有的信息,然后通过自己的重新编排,以一种似是而非、片段真实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这是完全不可取的。比如对于一些落马官员的深度起底,许多起底本身就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只是满足于坊间对于该新闻的继续阅读欲望,并且记者在采写中知道,由于被起底者已经是个“死老虎”,所以对于许多信息并没有深入采访,只是以坊间传闻作为说法,这是值得警惕的。
四、深度报道较之批判性报道往往更加理性
都市报常常强调监督性报道、批判性报道,这样的报道往往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也可以使一个媒体迅速获得较强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但有时候,监督和批判并不能体现思想的力量。用“建言献策”的思维模式来说,监督性、批判性的新闻报道往往是“破”而不是“立”,乃至于一些监督报道甚至都没有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就一点而发,忽视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而深度报道就是要解决其中的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所以深度报道本身应该是深刻而理性的。
深刻而理性就需要报道的记者本身能够对于事物有一定的判断力,因此,做深度报道的记者要能够较为理性地看待事物的存在、发展、变化,看到其中的逻辑关系。这也要求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使得报道更加稳健。
五、深度报道也需要策划,视角独特见微知著很重要
有一些深度报道需要在视角和维度上实现突破。对惯常的思维模式进行变化,对于事实的深度采访,观察细节、注重容易被人忽视的东西,往往能够达到思考方式上的“反弹琵琶”效果,从而使得报道能够发人深省、使人茅塞顿开。
在看似不经意的事件中寻找出不寻常的本质脉络,并进行挖掘。不是一定要拉开大叙述,有时候叙述的克制性、闲笔的运用,反而能够蕴藏宏观的东西。
这种视角上的独特也是需要策划的。2014年雷锋日的时候,笔者和同事一起做了《“雷锋”的牵挂》,将新闻角度反着来做,以那些安徽省内知名的见义勇为者牵挂的被救助者入手,比如10多年前,中国好人、桥头守护神姚延顺救助过三名开车坠河的男子。当时姚延顺下水用手托起他们的生命,如今这些人都怎么样了,然后通过两方的互动,最终将两方聚在一起,报道视角较为独特,让人深思。
六、深度报道的“时效”更多的应该是指读者的阅读心理时效
虽然深度报道在选题上对于新闻时效性并不完全在意,但深度报道也应该讲究新闻由头和新闻时机。
深度报道的“时效”更多的应该是指读者的阅读心理时效,也就是对事件新闻的进一步了解的心理期待。这种期待是一种对已经发生并且已经报道了的新闻的延续欲知。所以说,深度报道同样需要把握新闻时机。
比如去年,笔者和同事对桐城商人刘克胜失联的报道。“刘克胜失联”这个信息已经被人充分报道,但由于刘克胜在当地商界的地位,民间借贷在民间的畸形发展,使得许多人对于该新闻仍然有阅读的期待,所以,对于刘克胜的深度报道就有时效性。在刘克胜依旧失联没有消息的情况下,我们做了“刘克胜是谁?”的深度报道,通过对刘克胜人生的描述,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刘克胜其人,较为清晰地展示了刘克胜的人生发展轨迹。
无论我们对深度有怎样的理解,但当我们人人心中有深度时,纸媒的内容为王才能迎来春天,而读者才会有真正的精品阅读。
参考文献
①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②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采访中心机动部副主任)
责编:周蕾
【关键词】事实成熟的真实文本创新心理期待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①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要着重揭示原因WHY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素。”②
纸媒的深度报道是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事实本身的进一步期待,也是纸媒内容为王的要求。深度报道不应该只是纸媒所寻求的突破,而应该是在传播中以一种全媒体的视角去呈现。也就是说,深度报道应运用多种媒介呈现方式,综合运用各种平台去实现其深度的传播效果。所以我们现在谈的深度报道指的是以深度报道纸媒化呈现方式为基准的。厘清这个问题后,谈一下目前对于纸媒深度报道的一些内容上的体会和感受。
一、事实就是深度
在许多对“深度报道”的定义中,能够剥离和注意到一个表述模式:“深度来源于事实”、“深度是在占有大量事实的基础上精选”、“深度需要剖析内部事实”等等。这应该是一个最基础的认识:深度是需要大量事实支撑的。而在目前的操作中,其实“事实就是深度”是一种对于真相的极致追求。这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是,深度报道属于新闻,是报道事实,不是报道观点。新闻需要将客观报道与主观色彩的评论截然分开。深度报道本身就是追求事实、真相。作为深度报道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而这种事实必须得是,读者有强烈的阅读欲望,其本身具有可读、不易挖掘、鲜为人知等等的特性。通过详尽的调查,客观的解释,抽丝剥茧,努力地把事实真相,事关公众利益的事实告诉大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读者对这个事的评论和观点,不是深度报道要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度报道必须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上,且更多的应该是在新闻核心事件、核心人物中进行调查采访。
另一方面是,深度报道对于真实客观的要求更加苛刻,需要展现一种“成熟的真实”。一个事实值得去深度报道,其本身也意味着大家对于事实本身的兴趣。呈现事实本身就需要一种真实客观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的题材所涉及的人和事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有的甚至具有“揭露”性,所以,它的社会效果可能比其他新闻更加深刻,一篇深度稿件从篇幅上说,至少得有千字以上,吸引读者深度看下去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有阅读的欲望。而大篇幅也决定了其必须有大量的事实呈现,不能有一丝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在采访和写作中必须要花费大量精力去不断逼近真相,不断探究事实,深度报道更加讲究“客观”,在采写态度上,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听一面之词,不能带着记者的感情色彩。更要注重给每个当事者说话的权利,而且需要采访突破,对于一些当事人是需要深度性地接触。这种采写态度还体现在,掌握大量事实后对于事实的筛选,对于“度”的把握。所以说,深度报道呈现的是一种全面的、立体的、客观的事实,而这样的呈现才会有真正的力量,也才能实现真正的深度。这种深度新闻的“真实”不是某一句话、某一个片段的真实,而是一种对于全局性了解之后,所呈现的一种站在全面和全局角度去考虑的“成熟的真实”。
2014年,一则“教育厅女干部骂死保安”的信息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网络一边倒地谩骂女干部。而笔者通过对整个事情的还原,独家采访女干部,以三个版面8000字的报道刊登了《“吵出人命”再调查》的稿件,以《还原“骂死保安”的八分钟》、《三个关键词引爆舆论“火药桶”》、《密集炮轰后各方呼吁“冷处理”》等内容,以展示更多的事实作为该报道的基础,从而让报道展示了一种“事实就是深度”的态度。稿件也受到各方关注和认可。
二、深度报道需要故事性和可读性
深度本身可能并不具有故事和可读的特性,但深度报道则需要文本呈现方式的故事性和可读性。这也是由媒体性质和受众需求决定的。这需要记者会讲故事,会通过细节描述、悬念设置、场景描述等,让读者愿意读下去。对于一些较为宏大的题材、时政性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记者巧妙的描述,让文本实现其可读性。
需要说明的是,故事性和可读性都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并且更加让事实本身更好地呈现,而不是为了故事性和可读性去刻意地制造,更不能断章取义地去写作。可读性和故事性是一种表现方式,目的是为了真实性,通过满足受众阅读达到真实信息的传送,从而让事件实现引起共鸣发人深思的效果。所以深度报道不能有艰深的话语和生涩的表达。
2014年,关于方广云案件,有诸多媒体进行了报道。笔者和同事们通过半个多月的了解,独家采访数十位当事人,拿到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后通过他们的叙述,还原这起案件及方广云本人许多尘封的故事。将方广云的沉浮和人生做了深度采写,用故事展现人物性格,以时间发展推导人物命运,以6个整版,18000字的内容,全面的展现了方广云的人生。
三、深层次上说,深度报道不是追求文本创新
许多深度报道在语言上进行一些创新,这起到了对于新闻写作固有模式的改变的作用,固有的新闻模式往往不能很好地展现真实客观的各个面孔。而一些深度报道通过写作模式的创新,实现了对新闻真实和客观的一种回归和再认识。
深度报道的呈现方式上,我们常常会向“杂志体”、“南方体”等文体模式学习,这深层次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文体的新颖,而是为了通过这种描述方式,展示更全面的、多维的、立体的客观事实,从而实现深刻的理念,这种深刻有别于浮在表面的现象呈现。不上不下,不深不浅,不痛不痒的概述模式应该在深度报道中剔除,深度报道本应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揭示事件的实质和意义,并且能够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这是深度报道所追求的深刻理念的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经常看到有一些媒体,为了追求体例上的别出心裁,而通过一些暧昧的语言叙述、隐喻式的解读,忽视逻辑上的关联和事实的呈现,这是应该被摒弃的。而目前的深度报道过分地追求文本创新,在采访不扎实的基础上,只是整合网络上、传播中现有的信息,然后通过自己的重新编排,以一种似是而非、片段真实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这是完全不可取的。比如对于一些落马官员的深度起底,许多起底本身就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只是满足于坊间对于该新闻的继续阅读欲望,并且记者在采写中知道,由于被起底者已经是个“死老虎”,所以对于许多信息并没有深入采访,只是以坊间传闻作为说法,这是值得警惕的。
四、深度报道较之批判性报道往往更加理性
都市报常常强调监督性报道、批判性报道,这样的报道往往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也可以使一个媒体迅速获得较强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但有时候,监督和批判并不能体现思想的力量。用“建言献策”的思维模式来说,监督性、批判性的新闻报道往往是“破”而不是“立”,乃至于一些监督报道甚至都没有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就一点而发,忽视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而深度报道就是要解决其中的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所以深度报道本身应该是深刻而理性的。
深刻而理性就需要报道的记者本身能够对于事物有一定的判断力,因此,做深度报道的记者要能够较为理性地看待事物的存在、发展、变化,看到其中的逻辑关系。这也要求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使得报道更加稳健。
五、深度报道也需要策划,视角独特见微知著很重要
有一些深度报道需要在视角和维度上实现突破。对惯常的思维模式进行变化,对于事实的深度采访,观察细节、注重容易被人忽视的东西,往往能够达到思考方式上的“反弹琵琶”效果,从而使得报道能够发人深省、使人茅塞顿开。
在看似不经意的事件中寻找出不寻常的本质脉络,并进行挖掘。不是一定要拉开大叙述,有时候叙述的克制性、闲笔的运用,反而能够蕴藏宏观的东西。
这种视角上的独特也是需要策划的。2014年雷锋日的时候,笔者和同事一起做了《“雷锋”的牵挂》,将新闻角度反着来做,以那些安徽省内知名的见义勇为者牵挂的被救助者入手,比如10多年前,中国好人、桥头守护神姚延顺救助过三名开车坠河的男子。当时姚延顺下水用手托起他们的生命,如今这些人都怎么样了,然后通过两方的互动,最终将两方聚在一起,报道视角较为独特,让人深思。
六、深度报道的“时效”更多的应该是指读者的阅读心理时效
虽然深度报道在选题上对于新闻时效性并不完全在意,但深度报道也应该讲究新闻由头和新闻时机。
深度报道的“时效”更多的应该是指读者的阅读心理时效,也就是对事件新闻的进一步了解的心理期待。这种期待是一种对已经发生并且已经报道了的新闻的延续欲知。所以说,深度报道同样需要把握新闻时机。
比如去年,笔者和同事对桐城商人刘克胜失联的报道。“刘克胜失联”这个信息已经被人充分报道,但由于刘克胜在当地商界的地位,民间借贷在民间的畸形发展,使得许多人对于该新闻仍然有阅读的期待,所以,对于刘克胜的深度报道就有时效性。在刘克胜依旧失联没有消息的情况下,我们做了“刘克胜是谁?”的深度报道,通过对刘克胜人生的描述,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刘克胜其人,较为清晰地展示了刘克胜的人生发展轨迹。
无论我们对深度有怎样的理解,但当我们人人心中有深度时,纸媒的内容为王才能迎来春天,而读者才会有真正的精品阅读。
参考文献
①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②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采访中心机动部副主任)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