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诗歌教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诗歌是古诗人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教师用审美的理念指导小学生学习诗歌,可以促使小学生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欣赏美,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审美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诗歌,往往都是千古流传、意义深远的名篇佳作,每首诗歌都琅琅上口,适宜背诵,并且都蕴涵着美的情感。美学大家朱光潜曾经说过:世间是有真、善和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和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的价值相当;真关乎知,善关乎意,美关乎情。教师通过审美教学,可以将小学生处于自然状态的情绪、情感升华,变为高尚的感情,进而带来内心世界的平静、和谐与完美。古诗歌对仗工整、讲究平仄,语言文字的选用和组合本身也是一种美,诗歌是诗人面对外在环境时,内心情绪的宣泄和释放,具有丰富的个人情感和内在美。教师应当在诗歌的教学中,抓住诗歌的各种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并培養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浅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学。
一、浅尝辄止,发现诗歌的文字美
古诗歌的文字凝练、用词精准,往往具有严格工整的格式,诗人进行填词,由于字数限制,诗人在选词时也十分考究,因此一字一词一句,都是诗人匠心独运的成果,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带领小学生朗读、背诵,体会文字美,古诗歌具有丰富的音韵美,对仗工整、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仔细品味,就可以自然而然发现文字的韵律美,进而将其背诵下来。
例如:诗歌《一去二三里》,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通读全文发现,第二句和第四句“花”和“家”押韵,平仄对仗,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朗读起来十分通顺。又如,唐代大诗人立白的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的第一句“断”字,描绘出了天门山的陡峭险峻;“开”写出了水流的汹涌湍急。第二句的“流”和“回”展示了水流的浩浩荡荡奔腾而过,又回旋北上,奔流而下。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的“出”、“来”由动转静,巧妙地描绘出了山势的险峻。教师在教学中,主动指引学生注意这些字和词的用法精妙之处,并向小学生讲解诗词的音韵美,让小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歌文字的精准美和韵律美。
二、内外兼修,发现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文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歌讲究文字体现的“意境”。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联想,首先阅读文字,通过文字的描述在脑海中联想出画面, 然后再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精神生活状态,完全理解诗歌的涵义。
例如: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阅读这篇诗文,眼前呈现的是湖面上飘着一艘渔船,船上两个小童不去划船却坐在船中间,撑着伞不是为了避雨而是为了借用风的力量前进。这是一幕富有童趣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轻松自由的孩童世界。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夜下门。”描绘出了夜晚的安静与祥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行落九天。”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尽了瀑布的气势磅波、色泽鲜明,豪放明快地反映了瀑布之大、之猛。教师通过指导小学生不要局限于事物的表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量,领略诗歌里的意境美,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从而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
三、由浅入深,发现诗歌的情感美
情感是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才能由表面的文字,由浅入深地去发掘诗歌蕴涵的情感美。教师要从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在赏析诗歌文字的基础上感受情感美。
例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通过清新欢快的语言描述了初夏的荷塘,表达了诗人对夏之荷塘的热爱。通过“泉眼”、“树”、“小荷”和“蜻蜓”这些事物的描述,加之情感用词“惜”、“爱”、“晴”、“柔”、“早”,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又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就会感悟生命,感悟国家的团结一致,进而可以联想至香港、澳门的回归,无疑会让学生胸中回荡着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以及为祖国的统一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样就能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感受到诗歌的情感之美,将审美教学落到现实生活中去。
四、举一反三,发现诗歌的创造美
发现美和欣赏美并不是审美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创造美,将从诗歌鉴赏中学习到的经验和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创造出美。例如,将在课堂中学习的诗歌《寻隐者不遇》等进行改编,排成剧本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将理论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形成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再造和扩展艺术形象。再如学完《如梦令》和《渔歌子》后,可以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写成文章,配上自绘的插图,在班中进行展览,完成对诗歌的再创。
结束语
小学语文的诗歌,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对仗工整、琅琅上口,具有丰富的文字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师在教学中指引学生经过朗读、背诵、赏析,发现诗歌的美,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联想能力,在脑海中重现诗歌描述的场景,并通过再创作,让学生能主动发现美、举一反三地重现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与美为约,进行着与诗歌相伴的一场远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审美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诗歌,往往都是千古流传、意义深远的名篇佳作,每首诗歌都琅琅上口,适宜背诵,并且都蕴涵着美的情感。美学大家朱光潜曾经说过:世间是有真、善和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和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的价值相当;真关乎知,善关乎意,美关乎情。教师通过审美教学,可以将小学生处于自然状态的情绪、情感升华,变为高尚的感情,进而带来内心世界的平静、和谐与完美。古诗歌对仗工整、讲究平仄,语言文字的选用和组合本身也是一种美,诗歌是诗人面对外在环境时,内心情绪的宣泄和释放,具有丰富的个人情感和内在美。教师应当在诗歌的教学中,抓住诗歌的各种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并培養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浅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学。
一、浅尝辄止,发现诗歌的文字美
古诗歌的文字凝练、用词精准,往往具有严格工整的格式,诗人进行填词,由于字数限制,诗人在选词时也十分考究,因此一字一词一句,都是诗人匠心独运的成果,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带领小学生朗读、背诵,体会文字美,古诗歌具有丰富的音韵美,对仗工整、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仔细品味,就可以自然而然发现文字的韵律美,进而将其背诵下来。
例如:诗歌《一去二三里》,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通读全文发现,第二句和第四句“花”和“家”押韵,平仄对仗,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朗读起来十分通顺。又如,唐代大诗人立白的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的第一句“断”字,描绘出了天门山的陡峭险峻;“开”写出了水流的汹涌湍急。第二句的“流”和“回”展示了水流的浩浩荡荡奔腾而过,又回旋北上,奔流而下。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的“出”、“来”由动转静,巧妙地描绘出了山势的险峻。教师在教学中,主动指引学生注意这些字和词的用法精妙之处,并向小学生讲解诗词的音韵美,让小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歌文字的精准美和韵律美。
二、内外兼修,发现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文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歌讲究文字体现的“意境”。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联想,首先阅读文字,通过文字的描述在脑海中联想出画面, 然后再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精神生活状态,完全理解诗歌的涵义。
例如: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阅读这篇诗文,眼前呈现的是湖面上飘着一艘渔船,船上两个小童不去划船却坐在船中间,撑着伞不是为了避雨而是为了借用风的力量前进。这是一幕富有童趣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轻松自由的孩童世界。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夜下门。”描绘出了夜晚的安静与祥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行落九天。”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尽了瀑布的气势磅波、色泽鲜明,豪放明快地反映了瀑布之大、之猛。教师通过指导小学生不要局限于事物的表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量,领略诗歌里的意境美,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从而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
三、由浅入深,发现诗歌的情感美
情感是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才能由表面的文字,由浅入深地去发掘诗歌蕴涵的情感美。教师要从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在赏析诗歌文字的基础上感受情感美。
例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通过清新欢快的语言描述了初夏的荷塘,表达了诗人对夏之荷塘的热爱。通过“泉眼”、“树”、“小荷”和“蜻蜓”这些事物的描述,加之情感用词“惜”、“爱”、“晴”、“柔”、“早”,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又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就会感悟生命,感悟国家的团结一致,进而可以联想至香港、澳门的回归,无疑会让学生胸中回荡着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以及为祖国的统一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样就能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感受到诗歌的情感之美,将审美教学落到现实生活中去。
四、举一反三,发现诗歌的创造美
发现美和欣赏美并不是审美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创造美,将从诗歌鉴赏中学习到的经验和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创造出美。例如,将在课堂中学习的诗歌《寻隐者不遇》等进行改编,排成剧本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将理论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形成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再造和扩展艺术形象。再如学完《如梦令》和《渔歌子》后,可以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写成文章,配上自绘的插图,在班中进行展览,完成对诗歌的再创。
结束语
小学语文的诗歌,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对仗工整、琅琅上口,具有丰富的文字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师在教学中指引学生经过朗读、背诵、赏析,发现诗歌的美,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联想能力,在脑海中重现诗歌描述的场景,并通过再创作,让学生能主动发现美、举一反三地重现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与美为约,进行着与诗歌相伴的一场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