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藏书楼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x789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皇家藏书楼——皇史宬

  我们现在借书、看书都会想到图书馆,图书馆是一个收藏各种文献资料并且提供给读者利用的场所。不过,图书馆这个名词是近代才出现的,主要指那些向公众开放的藏书场所。古代收藏图书、文献和档案、典籍的地方被称为“藏书楼”,这些收藏书籍的地方大多不向公众开放,只有藏书者个人或很少的一部分人才能利用它们。比如我国最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其创建人范钦为了保护苦心搜集的藏书,制定了非常严格的阁禁,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就是“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这成了范氏的族规。按规定,藏书由范氏族中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任何人不得擅开,并且还规定,违反阁禁者,1~3年内不得参加祭祖大典,这就防止了书籍的个人占有以及分散流失。也因为阁禁森严,使许许多多想一登“天一阁”的人只能望楼兴叹。
  古代的藏书分为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和书院藏书,对应这四大类别,藏书楼也相应分为官府藏书楼、私家藏书楼、寺观藏书楼和书院藏书楼。其中出现时间最早的是官府藏书楼,因为国家和官府的各种政务活动本身就会产生许多档案资料,而且我国历代都有修史的传统,修史既要利用档案资料,也会产生新的图书资料。私家藏书楼出现的时间就晚多了,是在图书能批量生产后,才具备了私家藏书楼大量产生的条件。寺观藏书楼和书院藏书楼基本上是与寺观和书院同时出现的。
  专门为存放图书而建造藏书楼的最早记载是萧何在西汉未央宫建造的石渠阁。《三辅黄图》卷六记载说:“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礲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私家藏书楼尽管在唐朝前后已经出现,但真正流行则是在宋朝以后,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人们对藏书楼的功能、环境等方面都考虑得比较完善。书院和寺观藏书楼,则作为书院建筑或寺院建筑、道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与整体建筑相协调的需要,也要考虑书籍保护、利用等方面的需要。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国古代的藏书楼大多已难觅踪影,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皇家藏书楼为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成的皇史宬,私家藏书楼则以宁波“天一阁”为现存最早的一座了。
沈阳故宫文溯阁

  建在何地
  不同类型的藏书楼在选址上虽然有所区别,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如官府藏书楼中的皇家藏书楼,一般都建在皇宫里或皇宫附近,以方便皇帝和皇室成员利用;寺观藏书楼属于寺院或道观的一部分,大多数寺院和道观在建造时往往会选址在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处,因为古人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修行,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私人讲学的书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寺观讲道的影响,所以也多选址在山清水秀、环境幽雅、适宜学子专心读书的地方,通常远离热闹的府城、州城与县城中心地带,其地还多有名人胜迹。
  私家藏书楼的选址则大多考量藏书者个人爱好、财力以及居家所在。不过,古代的藏书家多为喜欢读书、研究的文人,藏书楼是他们寻找精神家园的庙堂之所,许多文人虽不一定消极遁世,却也多有道不明则隐的思想,或按“大隐隐于市”之道,在城市的喧闹中选一僻静所在,或在郊外风景优美处择地建楼。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几类藏书楼在建造时,大都倾向于要找个“风水宝地”。如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该套大型图书的7个抄本分别藏在“北四阁”和“南三阁”。“北四阁”分别是北京紫禁城皇宫的文渊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南三阁”是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的文澜阁。这些藏书楼都建在环境优美之地,像杭州的文澜阁,就选址在杭州风景最美的地方。据时人记载:“阁在孤山之阳(南麓),左为白堤,右为西泠桥,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外为垂花门,门内为大厅,厅后为大池,池中一峰独耸,名 ‘仙人峰’。东为御碑亭,西为游廊,中为文澜阁。”可见,其选址还是颇为讲究的。
  如何取名
  给藏书楼取名,这对许多私家藏书楼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古代藏书楼的楼名也是百花齐放,反映出藏书家的某种心声。历代藏书家在搜集、整理典籍的同时,往往会给藏书楼起一个或多个名字以寄托情感、志趣。其中不少楼名表达了楼主爱书、尊书的情怀和好学、钻研的精神,如清朝藏书家孙衣言的藏书处名为“玉海楼”,寓意藏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南宋藏书家徐鹿卿的藏书楼名为“味书阁”,意即品味图书,有滋有味;明末时的藏书家江元祚,隐居于钱塘,筑草堂于西溪横山堂上,建藏书楼名为“拥书楼”,被赞为“拥书万卷,连屋充栋,其书有先世所藏,或颁自内府,及平生所购,多未见之古本”。另外,“抱经堂”“拜经楼”“传经堂”“好古堂”等名称,也同样表达了对经书典籍的尊崇之意。
  藏书楼的名称不仅反映了藏书人爱书、尊书的情怀,许多名称也都有出典,比如建于明朝中期的“天一阁”之名,取自《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天一阁”的格局,一排六开间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楼上为一大统间,中间用书橱隔而为六,楼下并列六间,如此上一下六,隐含“天一”“地六”,取“以水制火”之义。
  清朝知名藏书家鲍廷博的藏书楼取名“知不足斋”,这是当时全国最知名的藏书楼之一。乾隆年间诏修《四库全书》,徵采天下遗书,“知不足斋”所献藏书626种,为浙江私家藏书献书之首。这座藏书楼的名字就是取自《礼记》“学然后知不足”之意。   南宋文学大家陆游为自己的藏书楼取名“书巢”,他还专门写了一篇《筑书巢》记之:“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在《筑书巢》中,陆放翁说自己家中堆满了书,乱得像鸟巢。文中所写既是自我讽刺也是自我陶醉。
  “仰视千七百二十四鹤斋”是清代著名书画家和篆刻家赵之谦的藏书楼名,这个楼名大概也是目前已知最长的藏书楼名之一了。据说,赵之谦有一天在睡梦中看见一群仙鹤在水池边飞舞,可是水中并没有仙鹤的影子,于是,把自己的藏书楼取名“仰视千七百二十四鹤斋”,寓意自己屈居下僚,在仕途上不得志,卑鄙之人反居其上。
  怎样设计
  如今,人们买了房子后通常都要装修,古代的藏书楼也不例外,这些藏书楼在功能设计上是非常考究的。
  其中,皇家藏书楼是设在宫廷内府的藏书处,专供皇帝、皇室成员使用,所藏图书为“内书”。中央官府藏书楼是设在宫外的朝廷藏书处,其藏书被称为“外书”。皇室和中央官府藏书具有国家藏书的性质,往往代表或反映某个时代的国家藏书总貌,书楼设施完善,制度健全,职能兼备,建筑也极尽考究。
  在书院建筑布局中,藏书楼是整个建筑群中少有的阁楼式建筑,甚至可能是书院中唯一较高大的楼阁。为了彰显其重要性,藏书楼多建在中轴线上,或在讲堂之后的突出位置。寺院的藏经殿一般也会建造在寺院的南北中轴线后端,成为佛寺的主体建筑之一。
  私家藏书楼阁大多以藏为主,仅供少数人使用,实行封闭管理,所以在建筑上力求均衡对称,有的组合为庭院式建筑群,院中开凿水池以利防火,并种植花草树木,打造出一个清幽的阅读环境。因为藏书楼主要是用来存放和阅览图书的,所以在建造时,首先要考虑建筑规模必须与所藏图书数量相吻合,即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二是藏书楼不是单纯存放图书的仓库,也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地方,所以一般都在内部设计了供人阅读的空间,并且要考虑取书、看书的方便性。如明代著名藏书家祁承邺的藏书楼“谵生堂”,在建造时就考虑到藏书楼是一个与住房、书室不相接联的独立建筑,但为了便于管理,所以要“似离而属,似合而分”。不仅如此,藏书的地方要尽可能通风防潮,并不允许有人于此处歇宿,恐有灯烛火灾的意外。祁承邺将读书处称为“快读斋”,以走廊与藏书处相通,力求宽敞明亮。这种藏书与读书分开的建筑格局,对于保护图书是很科学的。
  把上述功能考虑到极致的莫过于皇家藏书楼了,如隋朝的观文殿,不仅窗户、床褥、橱幔等设施都极为华丽富贵,还在户外的地上安装了机关,与屋内控制锦幔升降的二飞仙相关联:当皇帝来此看书时,走在前面手执香炉的宫人会首先踩到机关。机关被触动后,飞仙降下,收幔而上,户扉及橱门自动开启;出则复闭如故。其设计之巧妙,令今天的建筑师都叹为观止。
  在设计藏书楼时,除了考虑上面这些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诸如防火、防潮、防蛀、防盗等功能,特别是藏书楼的防火性能更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历代各类藏书楼都有因火灾而书毁楼亡的惨痛事例。清顺治七年(1650年)初冬的一个夜晚,钱谦益的小女儿与乳母在钱谦益的藏书楼——“绛云楼”上嬉闹,不慎打翻烛火,引燃废纸,酿成大火,造成“楼与书俱尽”的后果。所以,人们在修建各类藏书楼时皆考虑了书楼的防火功能,比如在楼旁修建水池、水塘,有些藏书楼干脆就建在水中小岛上,既防火,又防盗。如义乌虞守愚选址于背山临水之处,又引水为池,筑藏书楼于水池之中,以小舟为渡;楼上,长窗绕环,藏书万卷,可防湿;楼下,明堂宽敞,读书著述于此,可以很好地排除外界干扰。
天一阁花园

  除了重点考虑防火功能外,一些藏书楼在防潮、防蛀方面也有绝招。如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一楼房间皆用烧制的青砖铺地,青砖之下用瓦钵铺垫,瓦钵下面再铺细沙,使得藏书楼的地面比周围高30厘米,既防水,也防潮;藏书楼一楼底层高4~5米,面向天井的库房全部装有落地长窗,通风、采光、隔热效果都很好。嘉业堂内的书籍全部存放于楠木书橱、书箱和书匣中,匣内复衬甲板,十分考究,以达到防蛀的目的。
“嘉业堂藏书楼”

  注重环境
  除了在选址的时候对大环境多方考量、选择之外,藏书楼还十分注意周围小环境的建设,通过对藏书楼周围小环境的人工修饰和设计,使之与藏书楼的整体达到协调一致乃至增色的目的。特别是明清时期,建造园林式藏书楼非常普遍,当时的藏书楼建筑既是技术,又是艺术,融科技文化和审美文化于一体,极富特色。
  那时不少私家藏书楼有构思精巧的园林,追求一种山林的自然野趣和朴实之美,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将景象无限拓展和延伸。这些藏书楼或临街而建,或枕水而居。园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写意抒怀,人境合一,有着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如清代嘉兴朱彝尊的“潜采堂”和“曝书亭”即是典范。朱彝尊出身于书香名门和藏书世家,他把从宅第分立出来的私家后花园改建和重组为私家藏书园。园内叠石垒山,引水为涧。依山傍水的“潜采堂”收藏文献典籍9万卷;花木围绕堂轩之间的“曝书亭”位于院子中央,为木结构建筑,亭子有柱无壁,专为晒书之用。朱彝尊在书楼营造中融入私家园林文化,并且在私家藏书文化中融入审美意境文化,历来为人所称道和仿效。
  著名私家藏书楼“天一阁”的园林也颇具特色。其藏书楼前的庭院面积虽小,但造型布局独具匠心。天一池清澈见底,池旁垒石成山。绿荫葱翠之中,假山被堆成“福”“禄”“寿”三个字形。一池清水之上,“天一阁”三字碑被莲台托起,水中一巨石犹似昂首的海龟在虔诚地朝拜。山石堆成的“九狮一象”“老人牧羊”“美人照镜”和“福”“禄”“寿”象形石浑为一体,园内植竹,使书楼显得既富丽典雅,又清静幽邃。有报道称,“天一阁”被美国的建筑设计师相中,将被“拷贝”到美国罗得岛大学,成为在建的孔子学院中式园林建筑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的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而且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藏书楼本身和它的历史体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
  【责任编辑】赵
其他文献
哲学家朱利奥.普雷蒂属于意大利20世纪30年代的那代年轻知识分子,当时他们呼吁哲学、艺术和文化的一场深刻复兴。这场运动以“批判理性主义”之名而著称,它在米兰围绕哲学家
3年来,3号令犹如一座伟大的丰碑,耸立在中国产权市场发展的大道上;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和规范着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方向;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中国国有资产管理
以20年为一代,苏联自1917年建立以来,历经苏共四代领导集团统治后而亡,而中国共产党则自1949年建立新中国以来,经历届领导人的更替而不倒.为什么苏共政权70年而亡,而执政已60
习仲勋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期间,很关心肇庆经济社会发展,曾三次莅临指导。他平易近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给肇庆干部群众留下深刻印象。历次到肇庆调研概要  1979年1月27日,是农历除夕,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第二书记杨尚昆,与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等10多位领导到肇庆与当地群众欢度春节。这是习仲勋首次来到肇庆。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
期刊
高校后勤实施精细化管理及合同管理是全面提高后勤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笔者以我校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及合同管理若干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号令,在中国的改革史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值得纪念的规章制度。3号令的实施,结束了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无章可循的旧历史,开启了产权流转公开交易的新篇章,标志着产权交易
我国1982年开始至今的八次机构改革经历了四个转折。本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展示了以往几次机构改革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从曾经的党政分开走向党的全面领导、从局部的
小煤矿由于规模小,一直实行的是粗放式管理,这对我国的资源是一种浪费。我国在2010开始进行小煤矿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本文就小煤矿整合后的三种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以期
3号令,标志着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开始步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同时为中国产权市场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在理论研究和司法适用中,社会学解释方法往往与将社会经验事实作为法律解释的社会素材的客观性社会解释方法混淆.社会学解释方法属于事实范畴,客观性社会解释方法属于价值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