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者等通过病理组织,超微结构,免疫荧光,病毒学的研究来探讨本病与病毒的关系.一、病理组织:母斑7例显示正型角化和角化不全交替,某些表皮细胞坏死,或呈灶性分布,或波及全表皮层细胞,其结果是表皮内空泡形成,真皮内有炎症性浸润.子斑9例,基本变化与母斑相同,有时真皮炎症性反应较显,真皮浅层明显水肿.作者等在1例发现有多核的角朊细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等通过病理组织,超微结构,免疫荧光,病毒学的研究来探讨本病与病毒的关系.一、病理组织:母斑7例显示正型角化和角化不全交替,某些表皮细胞坏死,或呈灶性分布,或波及全表皮层细胞,其结果是表皮内空泡形成,真皮内有炎症性浸润.子斑9例,基本变化与母斑相同,有时真皮炎症性反应较显,真皮浅层明显水肿.作者等在1例发现有多核的角朊细胞.
其他文献
患者男性,67岁,1977年发病,1981年11月12日入院时检查:毛发脱落,面及两耳廓有显著的麻风浸润,四肢和躯干也有广泛浸润,鞍鼻,鼻梁、耳、手指、脚趾末端有多发的溃疡,细菌指数6+,诊断为LLP型麻风。咽喉部检查,见附着多数颗粒状坏死物,会厌变形倒向前庭,从披裂会厌皱襞到喉前庭、声带伴有肉芽肿样水肿,声带偏于正中固定,声门裂尚有充分宽度,故考虑予以保守治疗。
由念珠菌引起的某些感染,特别是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CMCC)和念珠菌甲真菌病(CO)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在CMCC的患者中,常有一些遗传、内分泌或免疫学方面的潜在疾病,因而易影响治疗效果.以往曾用过许多种治疗方法,较为有效的是小剂量的二性霉素B、间歇口服克霉唑、静脉注射霉康唑(Miconazole)和转移因子,但仅部分有效,且常复发.在CO患者中也常包括雷诺氏征的循环系统疾病.
皮肤最外层的表皮是由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表皮细胞所构成.脂质是皮肤渗透性的重要决定因素,表皮的脂质部分约占其总重量的5%左右.在有病变的皮肤中,如伴性遗传的鱼鳞病、Refsun氏病和中性脂肪代谢性疾病中,分化过程发生改变导致表皮上层变薄或变厚.这种"不正常"的表皮上层脂质含量也不正常,并且伴有细胞间粘附性的改变.
本文报告8例儿童坏疽性脓皮病.男4,女4,发病年龄5~14岁.5例皮损分布在小腿,其中3例上肢有皮疹;2例在躯干,其中一例头皮同时有溃疡.病例7右面颊有一孤立损害.8例均伴有炎症性肠道疾病,其中3例为Crohn氏病,5例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病变轻重不一,例2和例3需作直肠、结肠切除,例4作回肠、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此3例肠道和皮肤症状均消失.例5和6肠道疾病复发,例7第一次就诊后肠道症状完全消
作者应用先锋霉素Ⅳ及双氯青霉素共治疗78例葡萄球菌性皮肤或软组织感染,并作了对比研究.患者均为儿童.年龄自4个月至13岁,平均3.2岁.最后判定疗效的共70例,其中57例为葡萄球菌性大疱性脓疱疮,剩余13例中6例为链球菌性或葡萄球菌链球菌混合感染的大疱性脓疱疮,4例脓肿,3例蜂窝织炎伴有脓皮病.
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形成肿瘤的细胞通常为协助性或诱导性T细胞。作者报告1例MF在淋巴瘤的溃疡性皮损内发现有坏死性血管炎的改变。
本文报告一例Papillon-lefevre综合征,显示其多数特点,并描述一个新的现象:病变齿龈的成纤维细胞合成之胶原及蛋白较未受累及对照正常齿龈成纤维细胞快2倍.5岁,男孩,为无血缘关系双亲3孩中之次子,家族无类似病史.足月顺产,在长乳齿前之一年中生长正常,但其母已注意到他掌、跖及膝部皮肤有鳞屑样改变.出牙后齿龈逐渐发生感染并发恶臭,牙齿动摇.
皮肤假性淋巴瘤的分类皮肤假性淋巴瘤(PL)的同义词包括Spiegler~Fendt肉样瘤、良性淋巴细胞瘤,皮肤良性淋巴结病(Bafverstedt病)、皮肤淋巴样增生及其它。然而对皮肤假性淋巴瘤性增殖的许多变型尚无统一的分类法。作者根据以下定义:“假性淋巴瘤是由于各种刺激物的作用而发生的良性、非肿瘤性、增生性淋巴增殖反应,与恶性淋巴瘤相类似,但无足够的标准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有很大的自然消退的趋
衣原体(chlamydia或bedsonia)引起人类的疾病与皮肤科有关的,除了鹦鹉热和可能的猫抓病以外,其余均与性病有关。近10年来,国外发现通过性交由衣原体感染的疾病有明显增多趋势,例如泌尿生殖系的衣原体病已居性行为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的首位①,居于淋病和梅毒之前。此外,关于衣原体病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进展,故本文就衣原体感染与皮肤科有关问题的一些
遮光剂是用于皮肤表面以减少紫外线或可见光照射的物质.遮光剂如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的作用是物理性反射,而氨基苯甲酸(PABA)和其酯类、二苯甲酮、异唑吡硫酸复合物和桂皮酸盐则是吸收日光辐射.遮光剂除预防日光UVB所致之急性晒斑反应外,并可用于治疗光敏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