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学生很难激起学习兴趣,教师也难有激情开展课堂教学。通过深刻地反思英语教学的发展与出路,本文作者分析了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的窘境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能够给以启发。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现状分析 建议
一、前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学英语的热潮就从没有间断过。最初,是一些人出于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兴趣对英语进行自发的学习。之后,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繁荣发展,高新通信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中外交流的逐渐频繁,作为交流手段的语言就变得至关重要,特别是世界第一通行语言——英语。英语甚至被纳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成为全民从小学开始就必须学习并掌握的一项技能。
二、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出现“瓶颈”
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学生提出英语教材的“死板论”、教学模式的“僵化论”和大学英语学习的“无用论”,选择逃离大学英语课堂的学习;另一方面,各种外语培训机构不断兴起并茁壮发展,反映出人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并未减退、反而增长的现象。这种学习态度的差异性使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陷入窘境。大学英语教学是否应该继续办下去,应该怎么办,已经成为目前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不断思索的问题。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通常采用的是主题性学习,即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展开。单元的学习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课内学习往往落足于一篇两千字以内的文章,包括单词的学习、难句的分析、篇章结构的讲解和课后练习的完成,课外则是要求自觉阅读相关主题文章一至两篇。这样的教材有利也有弊。优点是便于进行段落式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学完一个主题,便完成一个单元,了结了一项任务,学完七、八个主题便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任务。而且,精心选择的主题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人生观、环境保护、网络生活、爱情等,能极大地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缺点也是存在的,主题单元的学习容易模式化,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疲惫的情绪,每个主题所涉及的语言难易程度有差别,不能展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而且所涉及知识都是浅尝辄止,与生活中的实际用语脱节。
教学模式的“僵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教材。教师通常根据每个单元所组成的部分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是以单元计算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若想要展开发挥就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进度。而且,由于大学英语偏重于增加词汇量和培养更强的阅读能力,教材所选文章多半倾向知识性,较少展现实用性,这就容易让学生与英语产生距离感,很难做到活学活用。
英语学习的“无用论”则通常跟社会对英语的要求过于“门槛化”有关。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不能以有用还是没用来进行划分的,而应该以需要还是不需要来划分。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对于外语,包括英语,是有需求的。从经济层面来看,我国正在施行国际化策略,加强与他国在经济发面的联系,例如吸引外资来华办厂,创建跨国公司或者向外输出劳工建设工程等,因此存在对于外贸人才、特别是对优秀的外语复合人才的需求;从文化层面来看,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常常通过友好互访的形式来宣扬其本土文化,这就形成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从政治方面来看,“全球化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发展趋势,各国在制定策略的时候,特别是有关全球环境发展和全人类幸福的策略时,通常会选择各国协商的形式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同样形成对于翻译和高素质外语复合人才的需求。在外部环境的需求下,语言的学习显得理所当然。然而,大众对于英语学习存在误区,认为全国性的等级考试就能简单地对英语水平进行测定,狂热地参与到各项英语考试的热潮中,忽略了外语作为语言的实用性功能。例如,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出现的“刷分”一族,认为只要考试分数高,那么英语水平自然就高。而且,各单位、机构和各企业,包括政府部门,在招聘人才及职位晋升等方面,过多地看重英语考试结果,更是使人们对于英语的学习产生极强的功利心理,更多地是从应试的角度去学习英语,丝毫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反而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英语也就这样成为了人人怨声载道却又不得不学的学科。
然而,外语培训机构的发展却呈现为“井喷”形式,基本上是遍地开花。根据“浙江在线”的报道,我国的教育市场被世界公认为最具“钱”景的市场之一。而最新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也指出,在超过十万亿的居民储蓄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重大约占百分之十左右,我国存在一个千亿元的教育市场。而在诸多的教育培训项目中,英语培训市场尤为突出,市场总值估计在两千亿至五千亿元人民币。应运而生的国内、国外培训学校和机构难以尽数,知名的如新东方、李阳疯狂英语等,不知名的地方性培训学校和家庭作坊式的个性化英语辅导班根本无法统计。
总而言之,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人们充分意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有着饱满的学习英语、甚至其他外语的兴趣,但是由于政府干预太多,社会虽有需求但选拔标准不合理,再加上教材编订得不够科学、系统,教学方法的死板、毫无生气,致使人们耗费了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在英语的学习方面,结果却收效甚微,有种付出太多而收获太少的无力感。
三、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
1.促使英语课从必修转变为选修
大学英语教学建立在六年,甚至九年的学习基础上。学生进校后尽管英语水平有差异,但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音基础,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并能够简单地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还是停留在知识学科的层面上,学生很难主动地以英语来进行思维表达。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不应只是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更多地应倾向于交流沟通能力和用英语完成相关专业学习任务的能力的培养。让英语充分发挥它的实用功能,在使用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自觉的学习,要比现行的不加区别、统一的教学模式更能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再者,虽然作为第一通行语言的英语有着无穷的魅力,但随着国际间交流沟通需求的增加,更多的语言走进人们的视野范围,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激发了人们对各种英语高涨的学习热情。因此,语言课程的开设应从现实需要出发,让学生能够自由进行选择,或者英语,或者日语,或者韩语等。只要学生感兴趣,想要学习,大学就应该开设此类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当英语从必修走向选修,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逆反心理势必将得到好转,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成长为拥有独立精神的精通语言的复合型人才。
2.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由于英语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同于其他外语,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单一性,要做到多样化,既要安排基础课程,也要安排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可以包括生活交际用语、翻译和写作等,专业课程则需与学生专业挂钩,例如现在发展良好的商务英语,还可以开设计算机英语、法律英语、生物英语等,甚至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电影英语、歌曲英语等。也就是说,从课程设置这个源头开始,要充分考虑现实的需要、学生兴趣的动向等。当然,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首先,多样化的教材编订就是一个难点。基础课程的英语因与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重合,所以,相关资料并不难找,也能寻觅到适合的教材。难点在于专业英语,因为所涉及科类太广,需要既懂英语又通专业的学者来编订,编订周期将会较长,而要在全国通用所花时间将会更长。再者,对师资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现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基本都是英语专业背景,鲜少涉及其他学科,知识范围有限,要担当各专业英语的教学将会力不从心,因此,英语教师普遍需要继续深造、学习,而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
3.改良人事甄选制度
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功利心理大半来源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以及社会普遍公认的人事甄选制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否合格、考试分数的高低都制约着学生的求职与就业。而且,越是待遇薪酬好的工作对英语四、六级的要求越高,进一步刺激了学生对应试英语的疯狂追求。然而,英语水平不是能够通过一两次考试就能核定的。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进则退。通过一两次考试只能说明当时学习状态下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反映一个学生基本的英语水平。然而,由于当前社会对英语水平的评定认定皆由考试来衡量,就引发出一个很奇怪的学习现象:在大学里,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只为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且一旦侥幸通过后,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就骤减,长时间不碰触英语,反而导致其英语水平的下降。由此看来,四、六级考试结果并不能直接代表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以其考试结果作为甄选标准的现行人事甄选制度也就并不合理。因此,使四、六级考试结果与甄选制度脱离,寻找新的科学合理的招聘人才方法,将会使英语学习导向一个健康的方向。
四、结语
让学生头痛、让老师无奈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出现“瓶颈”。学生提出的英语教材“死板论”、教学模式的“僵化论”和大学英语学习的“无用论”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学工作者不能逃避的问题。针对现行的大学英语境况,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即将英语课从必修转为选修,多样化地开设课程,以及改良人事甄选制度,希望能够给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Prentice-Hall,1994.
[2]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Davies.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现状分析 建议
一、前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学英语的热潮就从没有间断过。最初,是一些人出于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兴趣对英语进行自发的学习。之后,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繁荣发展,高新通信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中外交流的逐渐频繁,作为交流手段的语言就变得至关重要,特别是世界第一通行语言——英语。英语甚至被纳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成为全民从小学开始就必须学习并掌握的一项技能。
二、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出现“瓶颈”
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学生提出英语教材的“死板论”、教学模式的“僵化论”和大学英语学习的“无用论”,选择逃离大学英语课堂的学习;另一方面,各种外语培训机构不断兴起并茁壮发展,反映出人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并未减退、反而增长的现象。这种学习态度的差异性使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陷入窘境。大学英语教学是否应该继续办下去,应该怎么办,已经成为目前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不断思索的问题。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通常采用的是主题性学习,即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展开。单元的学习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课内学习往往落足于一篇两千字以内的文章,包括单词的学习、难句的分析、篇章结构的讲解和课后练习的完成,课外则是要求自觉阅读相关主题文章一至两篇。这样的教材有利也有弊。优点是便于进行段落式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学完一个主题,便完成一个单元,了结了一项任务,学完七、八个主题便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任务。而且,精心选择的主题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人生观、环境保护、网络生活、爱情等,能极大地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缺点也是存在的,主题单元的学习容易模式化,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疲惫的情绪,每个主题所涉及的语言难易程度有差别,不能展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而且所涉及知识都是浅尝辄止,与生活中的实际用语脱节。
教学模式的“僵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教材。教师通常根据每个单元所组成的部分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是以单元计算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若想要展开发挥就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进度。而且,由于大学英语偏重于增加词汇量和培养更强的阅读能力,教材所选文章多半倾向知识性,较少展现实用性,这就容易让学生与英语产生距离感,很难做到活学活用。
英语学习的“无用论”则通常跟社会对英语的要求过于“门槛化”有关。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不能以有用还是没用来进行划分的,而应该以需要还是不需要来划分。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对于外语,包括英语,是有需求的。从经济层面来看,我国正在施行国际化策略,加强与他国在经济发面的联系,例如吸引外资来华办厂,创建跨国公司或者向外输出劳工建设工程等,因此存在对于外贸人才、特别是对优秀的外语复合人才的需求;从文化层面来看,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常常通过友好互访的形式来宣扬其本土文化,这就形成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从政治方面来看,“全球化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发展趋势,各国在制定策略的时候,特别是有关全球环境发展和全人类幸福的策略时,通常会选择各国协商的形式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同样形成对于翻译和高素质外语复合人才的需求。在外部环境的需求下,语言的学习显得理所当然。然而,大众对于英语学习存在误区,认为全国性的等级考试就能简单地对英语水平进行测定,狂热地参与到各项英语考试的热潮中,忽略了外语作为语言的实用性功能。例如,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出现的“刷分”一族,认为只要考试分数高,那么英语水平自然就高。而且,各单位、机构和各企业,包括政府部门,在招聘人才及职位晋升等方面,过多地看重英语考试结果,更是使人们对于英语的学习产生极强的功利心理,更多地是从应试的角度去学习英语,丝毫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反而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英语也就这样成为了人人怨声载道却又不得不学的学科。
然而,外语培训机构的发展却呈现为“井喷”形式,基本上是遍地开花。根据“浙江在线”的报道,我国的教育市场被世界公认为最具“钱”景的市场之一。而最新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也指出,在超过十万亿的居民储蓄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重大约占百分之十左右,我国存在一个千亿元的教育市场。而在诸多的教育培训项目中,英语培训市场尤为突出,市场总值估计在两千亿至五千亿元人民币。应运而生的国内、国外培训学校和机构难以尽数,知名的如新东方、李阳疯狂英语等,不知名的地方性培训学校和家庭作坊式的个性化英语辅导班根本无法统计。
总而言之,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人们充分意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有着饱满的学习英语、甚至其他外语的兴趣,但是由于政府干预太多,社会虽有需求但选拔标准不合理,再加上教材编订得不够科学、系统,教学方法的死板、毫无生气,致使人们耗费了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在英语的学习方面,结果却收效甚微,有种付出太多而收获太少的无力感。
三、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
1.促使英语课从必修转变为选修
大学英语教学建立在六年,甚至九年的学习基础上。学生进校后尽管英语水平有差异,但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音基础,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并能够简单地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还是停留在知识学科的层面上,学生很难主动地以英语来进行思维表达。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不应只是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更多地应倾向于交流沟通能力和用英语完成相关专业学习任务的能力的培养。让英语充分发挥它的实用功能,在使用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自觉的学习,要比现行的不加区别、统一的教学模式更能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再者,虽然作为第一通行语言的英语有着无穷的魅力,但随着国际间交流沟通需求的增加,更多的语言走进人们的视野范围,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激发了人们对各种英语高涨的学习热情。因此,语言课程的开设应从现实需要出发,让学生能够自由进行选择,或者英语,或者日语,或者韩语等。只要学生感兴趣,想要学习,大学就应该开设此类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当英语从必修走向选修,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逆反心理势必将得到好转,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成长为拥有独立精神的精通语言的复合型人才。
2.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由于英语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同于其他外语,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单一性,要做到多样化,既要安排基础课程,也要安排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可以包括生活交际用语、翻译和写作等,专业课程则需与学生专业挂钩,例如现在发展良好的商务英语,还可以开设计算机英语、法律英语、生物英语等,甚至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电影英语、歌曲英语等。也就是说,从课程设置这个源头开始,要充分考虑现实的需要、学生兴趣的动向等。当然,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首先,多样化的教材编订就是一个难点。基础课程的英语因与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重合,所以,相关资料并不难找,也能寻觅到适合的教材。难点在于专业英语,因为所涉及科类太广,需要既懂英语又通专业的学者来编订,编订周期将会较长,而要在全国通用所花时间将会更长。再者,对师资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现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基本都是英语专业背景,鲜少涉及其他学科,知识范围有限,要担当各专业英语的教学将会力不从心,因此,英语教师普遍需要继续深造、学习,而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
3.改良人事甄选制度
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功利心理大半来源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以及社会普遍公认的人事甄选制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否合格、考试分数的高低都制约着学生的求职与就业。而且,越是待遇薪酬好的工作对英语四、六级的要求越高,进一步刺激了学生对应试英语的疯狂追求。然而,英语水平不是能够通过一两次考试就能核定的。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进则退。通过一两次考试只能说明当时学习状态下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反映一个学生基本的英语水平。然而,由于当前社会对英语水平的评定认定皆由考试来衡量,就引发出一个很奇怪的学习现象:在大学里,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只为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且一旦侥幸通过后,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就骤减,长时间不碰触英语,反而导致其英语水平的下降。由此看来,四、六级考试结果并不能直接代表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以其考试结果作为甄选标准的现行人事甄选制度也就并不合理。因此,使四、六级考试结果与甄选制度脱离,寻找新的科学合理的招聘人才方法,将会使英语学习导向一个健康的方向。
四、结语
让学生头痛、让老师无奈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出现“瓶颈”。学生提出的英语教材“死板论”、教学模式的“僵化论”和大学英语学习的“无用论”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学工作者不能逃避的问题。针对现行的大学英语境况,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即将英语课从必修转为选修,多样化地开设课程,以及改良人事甄选制度,希望能够给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Prentice-Hall,1994.
[2]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Davies.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