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三姐》是广西彩调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部前后历经多次删改、大起大落的剧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艺术表演上,它广泛吸纳了优秀的民间艺术精华,有着深刻的彩调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内涵。虽有着一定的缺憾,但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不可小觑。
关键词:彩调剧 《刘三姐》 探析
刘三姐传说在民间口语传承1200多年,流传于南方的广西、广东、云南等地。清朝乾隆年间第一次以刘三姐为题材创作的剧本是《雪中人》,1929年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根据刘三姐传说创作了四幕歌剧《刘三妹》。柳州市和平彩调团牵头创作的彩调剧《刘三姐》正是这些讲述刘三姐动人故事的艺术表达的延续。
1958年,柳州和平彩调团选中《刘三姐》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节目。剧中采用了许多民歌,地方戏色彩和民族特点浓郁,获得了多方好评,此为彩调剧《刘三姐》第一稿。1959年6月底的第二稿,由于过分追求喜剧效果,破坏了原剧的风格被否定了。1959年7月中下旬第三稿出炉,导演组创造“秀才腔”,掀起了全區排练演出《刘三姐》的高潮。此后四稿直到1977年才复排。1978年的第八稿、1991年的第九稿相继问世。总之,柳州彩调剧剧本《刘三姐》前后修改50余次,删除了传说中一些复杂的、影响主题的成分,充实了思想内容,提升了作品的境界,也使得刘三姐的艺术形象更为饱满。
《刘三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壮族姑娘刘三姐能歌善唱,从宜山传歌至柳州,她用山歌赞颂人民的真善美,揭露财主的假恶丑。一时山歌风云骤起,财主莫怀仁恨极,采纳帮闲文人“以歌治歌”之计,欲娶三姐为妾,扼杀山歌。三姐机智地以山歌挫败陶、李、罗三秀才,戳穿了莫怀仁的诡计。莫怀仁恼羞成怒,逼得三姐被迫投入龙潭,乘鱼腾飞成为歌仙,鲤鱼化作大山从天而降,将莫怀仁压在鱼峰山下。
本剧虽然继承了彩调剧善写小人凡事的传统,但经过主创人员的精心编排后,充实了思想内容,提升了作品格调,使刘三姐的形象有了典型的范式意义。刘三姐像许多同类题材的主人公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勤劳善良,受到恶势力的打压迫害,却能勇敢抗争,不屈不挠。但彩调剧《刘三姐》的可贵之处正是写出了她与同类型人物的不同,既避免了相似情节的重复,又使得观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如今世道荒唐多,有钱人家逢年过节杀猪宰羊祭天地,穷苦人家年三十晚逃租躲债泪成河”“只要穷人心连心,总有一天见青天”等唱词都表明刘三姐的反抗不仅代表她个人,更是为受压迫的每一个人呐喊。这就冲出了以往只写个人恩怨的小圈子,不再停留在浅层面上的矛盾纠葛,而是上升到全社会的高度。虽然有些评论者认为这样写过于上纲上线,但笔者认为这正是彩调剧《刘三姐》的鲜明时代魅力之所在。我们将本剧放归至当时的年代背景下看,在中国人民经过长久努力终于取得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胜利的大环境之下,这样的剧情设置是符合当时的话语需要和人民群众内心的情感需要的,这也是该剧极具感染力的原因之一。
从表演艺术上讲,《刘三姐》以山歌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要手段,以旦、丑、小生、摇旦的表演技巧为基础,如媒婆过场,运用摇旦的扭步、亮相和团扇、手帕。在舞蹈设计方面,以传统彩调剧为基础,广泛吸收了民间舞蹈,“歌圩”一场的绣球舞,把民间舞蹈艺术融汇于戏中,增添了民族色彩,别有韵味。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剧种的精华,如老渔翁持桨行舟的身段步法就源于桂剧,逼真生动,如在水中。值得一提的是在1978年的第八方案的演出中,舞美团队对刘三姐骑鱼升天的特技进行了创新。他们利用普通的投影灯,在金属架上安装了以马达带动的胶片带,在胶片上画上刘三姐升天的形象,打到天幕上,胶片转动,画面也随之转动,使观众感到三姐是骑着鲤鱼升上了天空。
在音乐方面,《刘三姐》大量吸收了广西民歌曲调并与彩调音乐结合,是对彩调音乐的革新与发展。编导组从18万多首山歌中精选了100多首,经过精心的再加工和创造,形成了如今极具民族特色和现代艺术性的音乐。其歌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挥了民歌中比、兴和重词复句的特点,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句式工整,一唱三叹,如阿牛向刘三姐示爱时所唱 “画眉闲在八角笼,八角笼门锁重重,八角笼门重重锁,眼望青山难出笼”。二是大量运用了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营造了浪漫的艺术氛围,如“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在曲调的编排方面,山歌和彩调配合使用,山歌艺术的精华充实丰富了彩调的舞台艺术。山歌包括柳州民歌、大苗山民歌、柳江民歌、柳州宜山一带民歌、宜山山歌等,彩调音乐包括十字腔、挑担腔、四平腔、诉板、路腔、走马调、钱排腔、骂板、懒子腔等。另外还确立了“正面人物唱山歌,反面人物唱彩调”的基本原则,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对比强烈。
(作者简介:李璐璐,女,硕士研究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关键词:彩调剧 《刘三姐》 探析
刘三姐传说在民间口语传承1200多年,流传于南方的广西、广东、云南等地。清朝乾隆年间第一次以刘三姐为题材创作的剧本是《雪中人》,1929年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根据刘三姐传说创作了四幕歌剧《刘三妹》。柳州市和平彩调团牵头创作的彩调剧《刘三姐》正是这些讲述刘三姐动人故事的艺术表达的延续。
1958年,柳州和平彩调团选中《刘三姐》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节目。剧中采用了许多民歌,地方戏色彩和民族特点浓郁,获得了多方好评,此为彩调剧《刘三姐》第一稿。1959年6月底的第二稿,由于过分追求喜剧效果,破坏了原剧的风格被否定了。1959年7月中下旬第三稿出炉,导演组创造“秀才腔”,掀起了全區排练演出《刘三姐》的高潮。此后四稿直到1977年才复排。1978年的第八稿、1991年的第九稿相继问世。总之,柳州彩调剧剧本《刘三姐》前后修改50余次,删除了传说中一些复杂的、影响主题的成分,充实了思想内容,提升了作品的境界,也使得刘三姐的艺术形象更为饱满。
《刘三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壮族姑娘刘三姐能歌善唱,从宜山传歌至柳州,她用山歌赞颂人民的真善美,揭露财主的假恶丑。一时山歌风云骤起,财主莫怀仁恨极,采纳帮闲文人“以歌治歌”之计,欲娶三姐为妾,扼杀山歌。三姐机智地以山歌挫败陶、李、罗三秀才,戳穿了莫怀仁的诡计。莫怀仁恼羞成怒,逼得三姐被迫投入龙潭,乘鱼腾飞成为歌仙,鲤鱼化作大山从天而降,将莫怀仁压在鱼峰山下。
本剧虽然继承了彩调剧善写小人凡事的传统,但经过主创人员的精心编排后,充实了思想内容,提升了作品格调,使刘三姐的形象有了典型的范式意义。刘三姐像许多同类题材的主人公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勤劳善良,受到恶势力的打压迫害,却能勇敢抗争,不屈不挠。但彩调剧《刘三姐》的可贵之处正是写出了她与同类型人物的不同,既避免了相似情节的重复,又使得观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如今世道荒唐多,有钱人家逢年过节杀猪宰羊祭天地,穷苦人家年三十晚逃租躲债泪成河”“只要穷人心连心,总有一天见青天”等唱词都表明刘三姐的反抗不仅代表她个人,更是为受压迫的每一个人呐喊。这就冲出了以往只写个人恩怨的小圈子,不再停留在浅层面上的矛盾纠葛,而是上升到全社会的高度。虽然有些评论者认为这样写过于上纲上线,但笔者认为这正是彩调剧《刘三姐》的鲜明时代魅力之所在。我们将本剧放归至当时的年代背景下看,在中国人民经过长久努力终于取得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胜利的大环境之下,这样的剧情设置是符合当时的话语需要和人民群众内心的情感需要的,这也是该剧极具感染力的原因之一。
从表演艺术上讲,《刘三姐》以山歌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要手段,以旦、丑、小生、摇旦的表演技巧为基础,如媒婆过场,运用摇旦的扭步、亮相和团扇、手帕。在舞蹈设计方面,以传统彩调剧为基础,广泛吸收了民间舞蹈,“歌圩”一场的绣球舞,把民间舞蹈艺术融汇于戏中,增添了民族色彩,别有韵味。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剧种的精华,如老渔翁持桨行舟的身段步法就源于桂剧,逼真生动,如在水中。值得一提的是在1978年的第八方案的演出中,舞美团队对刘三姐骑鱼升天的特技进行了创新。他们利用普通的投影灯,在金属架上安装了以马达带动的胶片带,在胶片上画上刘三姐升天的形象,打到天幕上,胶片转动,画面也随之转动,使观众感到三姐是骑着鲤鱼升上了天空。
在音乐方面,《刘三姐》大量吸收了广西民歌曲调并与彩调音乐结合,是对彩调音乐的革新与发展。编导组从18万多首山歌中精选了100多首,经过精心的再加工和创造,形成了如今极具民族特色和现代艺术性的音乐。其歌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挥了民歌中比、兴和重词复句的特点,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句式工整,一唱三叹,如阿牛向刘三姐示爱时所唱 “画眉闲在八角笼,八角笼门锁重重,八角笼门重重锁,眼望青山难出笼”。二是大量运用了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营造了浪漫的艺术氛围,如“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在曲调的编排方面,山歌和彩调配合使用,山歌艺术的精华充实丰富了彩调的舞台艺术。山歌包括柳州民歌、大苗山民歌、柳江民歌、柳州宜山一带民歌、宜山山歌等,彩调音乐包括十字腔、挑担腔、四平腔、诉板、路腔、走马调、钱排腔、骂板、懒子腔等。另外还确立了“正面人物唱山歌,反面人物唱彩调”的基本原则,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对比强烈。
(作者简介:李璐璐,女,硕士研究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