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唱的流动性是表达作品的音乐性的重要部分,需要排练者和演唱者从气息、内心音乐听觉、体态律动等方面去理解并演绎。
关键词:流动性;歌唱气息;体态律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109-01
旋律优美、风格流畅的合唱作品经常受到广大合唱教师和团员的喜爱,而且占据众多合唱作品中的绝大部分。节奏性不强,速度适中,旋律优美容易传唱等的特点是这类合唱作品受欢迎的主要原因。然而,如要作品当中的流动之美充分地表达,却需要合唱教师和合唱团员的仔细琢磨。笔者主要以亲身排练过的合唱作品《唱出世界的声音》来探讨如何更好的表达合唱的流动性。
一、针对性的气息练习
演唱者的气息运用与歌唱的流动性表达密切相关,没有经过长时间系统的声乐训练的业余合唱团员通常较难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说话时的气息是单向的,呼与吸各行其是;而歌唱的呼吸是气息对抗的双向运动,即呼气的同时还要保持向下渗坠的吸气状态。[]对于《唱出世界的声音》这首作品,主动的气息支撑是表达其流畅自由的结构之关键。指导教师往往会用语言帮助合唱团员勾画画面和酝酿情绪,但客观存在的演唱技巧训练才是解决之根本,如针对性的气息练习。练习最好要配合特定身体的动作去完成的。气息的支撑和对抗是依靠腹部和横膈膜的气息控制来完成,大部分人在日常的说话很少去触碰这一块肌肉,更无从单单靠语言的描绘来理解。因此指导教师可以用以下两个身体的动作来帮助合唱团员更好地体会它。
动作一:平躺地上,双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双腿伸直放松,然后上身和双腿缓缓同时抬起并于离地30度角之处停留10至20秒,感受腰部腹部的主动支撑并对抗的感觉。
动作二:依靠较重的物体作为道具,如钢琴等、装满水的水桶等。让演唱者正面面对物体,弯腰双手提物,使得物体停留在地面上空10公分处并保持10至20秒,感受腰部腹部的肌肉主动的支撑对抗之感。
二、内心的音乐听觉
作为音乐表演者除了掌握专门的技能技巧之外,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丰富的情感及文化艺术修养都是必备的。[]内心的音乐听觉是综合的一种对音乐理解能力,它取决于演唱者多方面的素质。合唱团为了表达作品的流动之美,内心的音乐听觉不可或缺。我在排练《唱出世界的声音》时,为了让合唱团能更好地理解它,更好地培养内心的音乐听觉,我找来了不同的该作品演唱的优秀合唱团视频给合唱团观摩学习。如上海春天少儿合唱团参加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的决赛视频版本、香港城市青年合唱团演绎的版本、还有广州市中小学合唱艺术节最后总决赛优秀团队展演的现场观摩。这个过程非常有效,合唱团通过直观的感受,会先入为主地培养对这个作品的感觉和熟悉度,然后经过长时间的内心“发酵”,往往不需要指导教师过多的语言描绘,她们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恰当的内心音乐听觉了。
三、抛掉“节拍器型”的节奏包袱
这里并非否定节奏的重要性!因为节奏是客观事物在自然届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生活的变故、强弱、快慢都是淤生出节奏变化,它以最基本的生命形式存在。[]因此在歌唱音乐艺术中,良好的歌唱素养必须包含音准、节奏的准确。但对于流动性为主的合唱作品,演唱者如果太拘谨于节奏的精准,甚至在演唱的时候用手一拍一拍地划拍子,这样是不利于歌唱的流动性表达的。《唱出世界的声音》是一首3/4拍子的作品,往往合唱团员在熟谱过程中是用手比划着“三角形”完成的。这样的划拍对于这首作品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首作品的速度是一拍等于120,如此快速的速度若要用“三角形”划拍会将它唱成如《阿拉木汗》一样的活泼跳跃风格的作品。熟读《唱出世界的声音》这首作品,我们就知道它的乐句大部分由四小节到六小节组成的长句子,虽然速度写着120,但对于长句子这样的结构,它依然是歌唱性的,从容的,流动感极强的作品。因此,指导教师要引导合唱团员抛来“三角形”这样的节拍器型的划拍方式,哪怕内心节奏的律动都不能是这样。改为用以小节为单位的合拍划法,最好能依赖歌词的抑扬来调整节奏的律动。如女高音的第一句歌词“世界进入了我的眼睛,美丽化成了我的心情”,这一大句子总共10个小节,演唱者可以随性地按照看到的节奏组合长短地念歌词,只要大概依靠节奏的长短,然后投入地带有画面感地反复念唱,感受其中的抑扬拉伸的感觉,反而更贴切作品的节奏流动之美。
四、有效的身体律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先生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针对这一点,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法。为了更好地表达歌唱的流动性,在合唱训练中加入有效的身体律动是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的。以《唱出世界的声音》这首作品为例,笔者干脆用一节排练课的时间,不演唱作品,改成体态律动训练。因为通常体态律动训练是一些针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动作组合,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样的律动一开始是不被她们接受,总认为太幼稚而放不开。指导教师要提前做好认真对待,角色带入的引导,让成年的大学生从小朋友的单纯和投入来完成这些律动。律动的动作并不重要,只要符合《唱》这个作品的节奏需要,哪怕是单纯地身体左右摇摆,或者用手臂来前后滑动等等带有流动性质的律动也是很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王斐,浅谈歌唱的流动性,[J]黄河之声,2005(1)
[2]林凤卿,内心音乐听觉在音乐表演中的层次地位及其建立,[J]艺术探索,2005(s2)
[3]丁继勇,节奏在表演中的作用,[J]四川戏剧,2014(9)
关键词:流动性;歌唱气息;体态律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109-01
旋律优美、风格流畅的合唱作品经常受到广大合唱教师和团员的喜爱,而且占据众多合唱作品中的绝大部分。节奏性不强,速度适中,旋律优美容易传唱等的特点是这类合唱作品受欢迎的主要原因。然而,如要作品当中的流动之美充分地表达,却需要合唱教师和合唱团员的仔细琢磨。笔者主要以亲身排练过的合唱作品《唱出世界的声音》来探讨如何更好的表达合唱的流动性。
一、针对性的气息练习
演唱者的气息运用与歌唱的流动性表达密切相关,没有经过长时间系统的声乐训练的业余合唱团员通常较难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说话时的气息是单向的,呼与吸各行其是;而歌唱的呼吸是气息对抗的双向运动,即呼气的同时还要保持向下渗坠的吸气状态。[]对于《唱出世界的声音》这首作品,主动的气息支撑是表达其流畅自由的结构之关键。指导教师往往会用语言帮助合唱团员勾画画面和酝酿情绪,但客观存在的演唱技巧训练才是解决之根本,如针对性的气息练习。练习最好要配合特定身体的动作去完成的。气息的支撑和对抗是依靠腹部和横膈膜的气息控制来完成,大部分人在日常的说话很少去触碰这一块肌肉,更无从单单靠语言的描绘来理解。因此指导教师可以用以下两个身体的动作来帮助合唱团员更好地体会它。
动作一:平躺地上,双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双腿伸直放松,然后上身和双腿缓缓同时抬起并于离地30度角之处停留10至20秒,感受腰部腹部的主动支撑并对抗的感觉。
动作二:依靠较重的物体作为道具,如钢琴等、装满水的水桶等。让演唱者正面面对物体,弯腰双手提物,使得物体停留在地面上空10公分处并保持10至20秒,感受腰部腹部的肌肉主动的支撑对抗之感。
二、内心的音乐听觉
作为音乐表演者除了掌握专门的技能技巧之外,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丰富的情感及文化艺术修养都是必备的。[]内心的音乐听觉是综合的一种对音乐理解能力,它取决于演唱者多方面的素质。合唱团为了表达作品的流动之美,内心的音乐听觉不可或缺。我在排练《唱出世界的声音》时,为了让合唱团能更好地理解它,更好地培养内心的音乐听觉,我找来了不同的该作品演唱的优秀合唱团视频给合唱团观摩学习。如上海春天少儿合唱团参加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的决赛视频版本、香港城市青年合唱团演绎的版本、还有广州市中小学合唱艺术节最后总决赛优秀团队展演的现场观摩。这个过程非常有效,合唱团通过直观的感受,会先入为主地培养对这个作品的感觉和熟悉度,然后经过长时间的内心“发酵”,往往不需要指导教师过多的语言描绘,她们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恰当的内心音乐听觉了。
三、抛掉“节拍器型”的节奏包袱
这里并非否定节奏的重要性!因为节奏是客观事物在自然届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生活的变故、强弱、快慢都是淤生出节奏变化,它以最基本的生命形式存在。[]因此在歌唱音乐艺术中,良好的歌唱素养必须包含音准、节奏的准确。但对于流动性为主的合唱作品,演唱者如果太拘谨于节奏的精准,甚至在演唱的时候用手一拍一拍地划拍子,这样是不利于歌唱的流动性表达的。《唱出世界的声音》是一首3/4拍子的作品,往往合唱团员在熟谱过程中是用手比划着“三角形”完成的。这样的划拍对于这首作品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首作品的速度是一拍等于120,如此快速的速度若要用“三角形”划拍会将它唱成如《阿拉木汗》一样的活泼跳跃风格的作品。熟读《唱出世界的声音》这首作品,我们就知道它的乐句大部分由四小节到六小节组成的长句子,虽然速度写着120,但对于长句子这样的结构,它依然是歌唱性的,从容的,流动感极强的作品。因此,指导教师要引导合唱团员抛来“三角形”这样的节拍器型的划拍方式,哪怕内心节奏的律动都不能是这样。改为用以小节为单位的合拍划法,最好能依赖歌词的抑扬来调整节奏的律动。如女高音的第一句歌词“世界进入了我的眼睛,美丽化成了我的心情”,这一大句子总共10个小节,演唱者可以随性地按照看到的节奏组合长短地念歌词,只要大概依靠节奏的长短,然后投入地带有画面感地反复念唱,感受其中的抑扬拉伸的感觉,反而更贴切作品的节奏流动之美。
四、有效的身体律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先生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针对这一点,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法。为了更好地表达歌唱的流动性,在合唱训练中加入有效的身体律动是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的。以《唱出世界的声音》这首作品为例,笔者干脆用一节排练课的时间,不演唱作品,改成体态律动训练。因为通常体态律动训练是一些针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动作组合,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样的律动一开始是不被她们接受,总认为太幼稚而放不开。指导教师要提前做好认真对待,角色带入的引导,让成年的大学生从小朋友的单纯和投入来完成这些律动。律动的动作并不重要,只要符合《唱》这个作品的节奏需要,哪怕是单纯地身体左右摇摆,或者用手臂来前后滑动等等带有流动性质的律动也是很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王斐,浅谈歌唱的流动性,[J]黄河之声,2005(1)
[2]林凤卿,内心音乐听觉在音乐表演中的层次地位及其建立,[J]艺术探索,2005(s2)
[3]丁继勇,节奏在表演中的作用,[J]四川戏剧,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