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杨小凯和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实质上是对后发国家应该走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之路的争论。本文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归纳提炼和分析评说,继而评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如何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制度模仿技术模仿后发劣势后发优势
一、关于技术模仿与制度模仿的争论及评说
1.杨小凯的制度模仿论
关于后发国家如何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后发劣势,杨小凯从最基本的制度层面, 即从宪政制度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1)以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是后发国的“后发劣势”,认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制度难,因而倾向于技术模仿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
(2)模仿应该由难而易。认为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应该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逆其道而行是不行的,比如先发展经济,再进行宪政体制改革,必然导致腐败现象和国家机会主义,导致长期经济发展的失败。
(3)制度模仿特别是宪政改革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是经济转轨的核心。
(4)激进式模仿是可取的。
(5)政治不统一对制度模仿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
2.林毅夫的技术模仿论
林毅夫对杨小凯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认为技术模仿而不是制度模仿对一个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其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技术模仿是后发国后来居上的主要依据,靠引进技术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而从技术的昙面来说,发展中国家有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的潜力。
(2)因为一个最优的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内生的,与发展阶段及历史、文化等有关系,所以,渐进的改革比激进的改革好。
(3)宪政体制不是经济长期发展成功的充分或必要条件,也不具备短期内建成的可行性。
(4)宪政体制不一定是最优的制度,最优制度内生决定于一个经济当中的很多因素,因而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制度。
3.对争论的评说
杨小凯和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实质上是对后发国家应该走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之路的争论。技术模仿与制度模仿是后发国后发优势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着重点有所不同,单纯的技术模仿论和制度模仿论都是错误的。并特别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是同时客观存在的。如果说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优势,那么后发劣势也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应该既不以后发劣势的存在而失去信心,也不能只看到后发优势而忽视后发劣势的存在就会为自身的落后而盲目乐观。
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对于增强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信心和正确地制定发展战略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同样,全面认识后发劣势对于国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时全面考虑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而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此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可分为:
1.环境代价太大,资源过度消耗。
2.贫富差距拉大,劳工权益受损。
3.社会道德环境出现了让人忧心的状况。
三、中国在未来10-20年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应该如何走
综上所述,应该在发挥后发优势的同时尽量避免后发劣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地避免后发劣势的消极作用,本文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长期有效的措施:
1.在强调物资资本作用的同时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因此,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办学,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2.在强调技术引进的同时注重科技的自主研发。加大对于R&D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因为基础科学的研究收益相对与应用科学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基础科学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却是有着极强的扩散作用。
3.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4.注重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特别是要加强在岗工人的在职培训,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技术工人。
5.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广泛采用民主听政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
6.政府应该努力创造一种支持创新和创业的社会环境,并培育将企业精神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郭熙保,胡汉昌.《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评杨小凯、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与劣势之争》[J].学术月刊,2004,(4)
[2]Jeffery Sachs,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J]. 经济学季刊,2003,(7):961-988
[3]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7)
[关键词]制度模仿技术模仿后发劣势后发优势
一、关于技术模仿与制度模仿的争论及评说
1.杨小凯的制度模仿论
关于后发国家如何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后发劣势,杨小凯从最基本的制度层面, 即从宪政制度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主要观点概括如下:
(1)以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模仿是后发国的“后发劣势”,认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制度难,因而倾向于技术模仿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
(2)模仿应该由难而易。认为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应该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逆其道而行是不行的,比如先发展经济,再进行宪政体制改革,必然导致腐败现象和国家机会主义,导致长期经济发展的失败。
(3)制度模仿特别是宪政改革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是经济转轨的核心。
(4)激进式模仿是可取的。
(5)政治不统一对制度模仿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
2.林毅夫的技术模仿论
林毅夫对杨小凯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认为技术模仿而不是制度模仿对一个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其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技术模仿是后发国后来居上的主要依据,靠引进技术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而从技术的昙面来说,发展中国家有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的潜力。
(2)因为一个最优的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内生的,与发展阶段及历史、文化等有关系,所以,渐进的改革比激进的改革好。
(3)宪政体制不是经济长期发展成功的充分或必要条件,也不具备短期内建成的可行性。
(4)宪政体制不一定是最优的制度,最优制度内生决定于一个经济当中的很多因素,因而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制度。
3.对争论的评说
杨小凯和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实质上是对后发国家应该走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之路的争论。技术模仿与制度模仿是后发国后发优势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着重点有所不同,单纯的技术模仿论和制度模仿论都是错误的。并特别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是同时客观存在的。如果说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优势,那么后发劣势也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应该既不以后发劣势的存在而失去信心,也不能只看到后发优势而忽视后发劣势的存在就会为自身的落后而盲目乐观。
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对于增强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信心和正确地制定发展战略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同样,全面认识后发劣势对于国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时全面考虑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而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此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可分为:
1.环境代价太大,资源过度消耗。
2.贫富差距拉大,劳工权益受损。
3.社会道德环境出现了让人忧心的状况。
三、中国在未来10-20年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应该如何走
综上所述,应该在发挥后发优势的同时尽量避免后发劣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地避免后发劣势的消极作用,本文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长期有效的措施:
1.在强调物资资本作用的同时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因此,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办学,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2.在强调技术引进的同时注重科技的自主研发。加大对于R&D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因为基础科学的研究收益相对与应用科学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基础科学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却是有着极强的扩散作用。
3.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4.注重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特别是要加强在岗工人的在职培训,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技术工人。
5.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广泛采用民主听政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
6.政府应该努力创造一种支持创新和创业的社会环境,并培育将企业精神转化为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郭熙保,胡汉昌.《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评杨小凯、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与劣势之争》[J].学术月刊,2004,(4)
[2]Jeffery Sachs,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J]. 经济学季刊,2003,(7):961-988
[3]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