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随着中国巨额的科研投入,从2000~2009年,SCI收录中国作者论文总数由3.14万篇猛升至13.11萬篇。然而,2000~2007年,中国SCI论文“零被引”的增速以20.67%压过17.87%的论文增速。在浩瀚的中国SCI论文中,2000~2009年,有24.2%的论文是“零被引”。
目前,SCI已成为衡量各高校、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SCI论文制造大国。据了解,2010年,SCI收录中国论文为14.84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0.4%,位居世界第二。到2010年,中国科研总经费规模达到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科研人员总量亦居全球第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虽然“零被引”“中国论文病”一再受到诟病,但学界内部对待这一问题并不像外界那样一片声讨,多数内部人士对于这些数字却有着暧昧的态度。
“SCI之父”加菲尔德博士到过中国三次。2009年9月他在大连谈起学术评价标准:“由于科研管理者的懒惰,希望一个数字解决所有的评价问题,评估人也好,评估期刊也好,有很多不同指标,若只要求一个字‘快’,拿一把尺子衡量很多人,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有综合的评估指标。”在社会转型期,受假冒伪劣、浮躁、浮夸和投机心理的影响,SCI指挥棒给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
目前国内的高校一般是以在SCI中发表论文等作为评教授职称的标准,即老师、专家的科研成果要发布到这样的杂志才对评职称有用处,原创性的小发明发表在小杂志上无效,不被评价体系认可。由于论文数量和质量作为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大都与科研人员的职级晋升、学位申请、荣誉地位、奖金待遇等挂钩,由此引发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广为各界所诟病,不少人认为这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一个制度原因。
SCI评判标准已成中国学术痼疾,侵害的不仅仅是学术本身。它不但破坏了学术规则、败坏了学术学风、污染了学术领域,也直接损害了公众利益,还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乃至国家的教育战略带来了极坏的影响。笔者以为,破除“论文崇拜”难,不仅难在普遍而顽固的陋习,更应在“去论文崇拜化”之后,建立起科学、公正而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目前,SCI已成为衡量各高校、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SCI论文制造大国。据了解,2010年,SCI收录中国论文为14.84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0.4%,位居世界第二。到2010年,中国科研总经费规模达到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科研人员总量亦居全球第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虽然“零被引”“中国论文病”一再受到诟病,但学界内部对待这一问题并不像外界那样一片声讨,多数内部人士对于这些数字却有着暧昧的态度。
“SCI之父”加菲尔德博士到过中国三次。2009年9月他在大连谈起学术评价标准:“由于科研管理者的懒惰,希望一个数字解决所有的评价问题,评估人也好,评估期刊也好,有很多不同指标,若只要求一个字‘快’,拿一把尺子衡量很多人,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有综合的评估指标。”在社会转型期,受假冒伪劣、浮躁、浮夸和投机心理的影响,SCI指挥棒给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
目前国内的高校一般是以在SCI中发表论文等作为评教授职称的标准,即老师、专家的科研成果要发布到这样的杂志才对评职称有用处,原创性的小发明发表在小杂志上无效,不被评价体系认可。由于论文数量和质量作为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大都与科研人员的职级晋升、学位申请、荣誉地位、奖金待遇等挂钩,由此引发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广为各界所诟病,不少人认为这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一个制度原因。
SCI评判标准已成中国学术痼疾,侵害的不仅仅是学术本身。它不但破坏了学术规则、败坏了学术学风、污染了学术领域,也直接损害了公众利益,还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乃至国家的教育战略带来了极坏的影响。笔者以为,破除“论文崇拜”难,不仅难在普遍而顽固的陋习,更应在“去论文崇拜化”之后,建立起科学、公正而多样化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