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是注重数学本质的知识学习,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关注以下三个要点:
一、以问促疑,开展学生探究活动
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组织深度探究的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即“以问引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以问促疑”。好的数学问题,恰当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课堂学习应当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只是止于表面的浅层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置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关键的,直击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有明确的导向性,能够促进学生生疑。如一位老师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课堂中,他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长方体的体积。
师: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吗?(大半个班举手)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出示图1)它的体积是?
生:5×4×3=60(平方分米)
师:想的和她(生1)一样的请举手?(生再次纷纷举手赞同生1的做法。)
师:你们可以收拾东西准备下课了,既然你们都学过了那就准备下课吧,还不好?
生:(笑)不好。我还有一个疑问,我们不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是长×宽×高?
师追问几个学生,无一回答出原因。
师:看来这节课我们是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道理!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幽默而富有深意的教学风格,在每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都蕴含了老师的精心。在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中“谁来说说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长方体的体积知道了,这回可以下课了吧?”幽默风趣的话语,层层深入,却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己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适当有效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主动开展探究的活动,将浅层学习通过自我加工,转化成深度学习。
二、以说促学,开展学生说理活动
数学应当是严谨的而富有逻辑的,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数学课堂需要会讲道理的数学教师,更需要会讲道理的学生。
如在《植树问题》这课的教学中,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何时加1,何时减1,何时棵数=间隔数呢?大部分同学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怎样能帮助学生理清楚关系,理解的更加深刻,明白其中的道理呢?这时候,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手指开始,发现间隔数与指头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组织学生画线段图,讨论。最后请同学上来画一画,说一说,同学们会更加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其中的奥秘。
说理活动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去讲道理,用说理促进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课堂中,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说理活动,让课堂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思维落地生根。
三、以题促思,开展学生思维活动
数学学习,不在于机械的背诵识记,不在于简单的套用公式。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掌握其中的内涵;重在学会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在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世界,描述世界,即学会数学表达。在巩固圆的周长概念,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题:一个直径1厘米的圆,在下面的直线上从“0”开始滚动一周后,圆的位置大约在( )
这道题的设计将数与形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解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脑海里會自主调动圆的周长的推导过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在头脑里开展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发展了空间观念,进行了深度学习。再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道理,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是最具有数学意义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聚焦深度学习的数学说理课堂,让每位同学探理,明理,说理,爱上表达,爱上数学,这将是我们不竭努力的方向!让学习真正的发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实现!
一、以问促疑,开展学生探究活动
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组织深度探究的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即“以问引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以问促疑”。好的数学问题,恰当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课堂学习应当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只是止于表面的浅层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置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关键的,直击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有明确的导向性,能够促进学生生疑。如一位老师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课堂中,他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长方体的体积。
师: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吗?(大半个班举手)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出示图1)它的体积是?
生:5×4×3=60(平方分米)
师:想的和她(生1)一样的请举手?(生再次纷纷举手赞同生1的做法。)
师:你们可以收拾东西准备下课了,既然你们都学过了那就准备下课吧,还不好?
生:(笑)不好。我还有一个疑问,我们不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是长×宽×高?
师追问几个学生,无一回答出原因。
师:看来这节课我们是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道理!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幽默而富有深意的教学风格,在每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都蕴含了老师的精心。在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中“谁来说说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长方体的体积知道了,这回可以下课了吧?”幽默风趣的话语,层层深入,却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己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适当有效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主动开展探究的活动,将浅层学习通过自我加工,转化成深度学习。
二、以说促学,开展学生说理活动
数学应当是严谨的而富有逻辑的,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数学课堂需要会讲道理的数学教师,更需要会讲道理的学生。
如在《植树问题》这课的教学中,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何时加1,何时减1,何时棵数=间隔数呢?大部分同学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怎样能帮助学生理清楚关系,理解的更加深刻,明白其中的道理呢?这时候,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手指开始,发现间隔数与指头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组织学生画线段图,讨论。最后请同学上来画一画,说一说,同学们会更加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其中的奥秘。
说理活动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去讲道理,用说理促进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课堂中,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说理活动,让课堂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思维落地生根。
三、以题促思,开展学生思维活动
数学学习,不在于机械的背诵识记,不在于简单的套用公式。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掌握其中的内涵;重在学会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在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世界,描述世界,即学会数学表达。在巩固圆的周长概念,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题:一个直径1厘米的圆,在下面的直线上从“0”开始滚动一周后,圆的位置大约在( )
这道题的设计将数与形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解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脑海里會自主调动圆的周长的推导过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在头脑里开展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发展了空间观念,进行了深度学习。再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道理,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是最具有数学意义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聚焦深度学习的数学说理课堂,让每位同学探理,明理,说理,爱上表达,爱上数学,这将是我们不竭努力的方向!让学习真正的发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