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的青春没有回忆?比如脸上不时冒出的痘痘们。
痘痘,也就是青春痘,又称粉刺、酒刺、面疱,是一种很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因为好发于青春期,所以通常称为“青春痘”。它在医学上的专业称呼是“痤疮”,并不是年轻人专属的皮肤病。
“粉刺”是一种形象的称呼:形状似刺,颜色在一定程度上“粉粉”的。但并不是所有粉刺看上去都“粉粉”的,与典型粉刺(白头粉刺)所属的闭合^生粉刺相对,开放性粉刺的头部不是白色而是黑色的。这“开放性粉刺”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它有个可谓大名鼎鼎的别称,那就是“黑头”,也叫黑头粉刺。
那么“白头”和“黑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白头”本质上是一种脂肪栓,正是这个小小的“栓子”导致了皮脂腺的堵塞,是粉刺发生的直接原因。闭合性粉刺进一步发展,有可能转而“开放”,最终成为开放性粉刺。也就是说,白头粉刺是黑头粉刺的“前身”。但不少白头粉刺很“保守”,终生不会“开放”。
那么问题来了,“黑头”难道是黑色的脂肪栓?和通常的理解不同,“黑头”并不是大家认为的脂肪栓进了“灰”或者其他什么脏东西,而是沉着在皮肤角化细胞上的黑色素,这黑色素生成的原因正是“开放”。堵塞毛孔的皮脂表层直接暴露到了外部环境中,在氧化作用下生成黑色素,就成了肉眼所见的“黑头”了。
痘痘“成长史”
粉刺,英文写作acne,据说亚里士多德首次使用了这个词,他解释为“面目不清”(doubt of the identification)。另一位大哲,被尊为西医始祖的希波克拉底在其医学专著中阐述过这个词的意思,特指“第一次长出的胡子”(the first qrowth of the beard)。虽然和现在的意思差了很多,但有一点希波克拉底说得很对,“acne”和青春期关系密切。
我们总是能见到油光满面的“愣头青”,这个“功劳”属于雄激素。青春期到来,男生会大量分泌雄激素,它会刺激皮脂的分泌,堵塞皮脂腺,促发粉刺。而女生在青春期时,由于卵巢发育尚不完善,雌激素合成不足,相对而言,雄激素过剩(雄激素是雌激素合成的前体),继而引发粉刺。也正因为此,一般来说,青春期女生的粉刺症状要比同龄男生轻一些。随着年龄增长,男生的雄激素分泌逐渐稳定,女生的卵巢发育成熟,能够使“更多”的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这时候,粉刺症状就会好转,或者神奇般地“不治而愈”了。
最早期的粉刺,几乎没有炎症表现,它只是皮脂腺堵塞后形成的一种突起于皮肤的结构。这时候如果检测其成分,可以得到脂肪栓和角化的皮肤细胞,如果是黑头粉刺,当然还有黑色素。
如果皮脂腺长期堵塞,就会导致充血,这时候就会表现出红肿,原先的微小“刺状”结构转而变成“丘疹”,体量要大上一圈,其内部成分还多出了炎性细胞(白细胞)和渗出液,换句话说,这时候,炎症出现了!
再往后,炎症进一步发展,使粉刺内部趋向于缺氧状态。这下坏事了,缺氧之下,厌氧菌蠢蠢欲动了,它们“杀”死皮肤细胞并侵入深部组织。为了消灭它们,人体就会调动免疫系统,使炎性细胞和其他杀菌物质聚集到粉刺部位,引发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如此一来,粉刺就会表现出大大小小的脓疱,而且红、肿、热、痛,样样不缺。这个阶段的检查报告显示,粉刺内部不仅能检出更多的炎性细胞,还能发现厌氧菌的存在。
你们以为故事结束了吗?并没有!最后阶段,当然是细菌被免疫系统打败了,这个时候脂肪栓液化了,甚至连表皮都出现了明显的坏死,用“满目疮痍”来形容也不为过。显微镜下能看到更多的细胞碎片、细菌尸体和角化上皮。发展到这个阶段,那基本上是“回天乏术”了,留下的疤痕只能通过美容技术还人本来容颜了。
战“痘”到底
青春痘本身并不是什么能够严重损害健康的疾病,但是由于它好发于面部,颜值大跌怎么了得!
战“痘”的关键是“知己知彼”,不滥用药和包装得很上档次的“土方子”(不知名的祛痘化妆品等等),同时针对不同程度的痘痘,使用不同的手段。但是无论如何,粉刺都属于皮肤病的范畴,应当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绝不应道听途说,以本质上属于美容的手段代替正规治疗。
轻度的粉刺建议用清水洗脸,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洁面产品,这一阶段的目的是清除油脂、皮屑和细菌,消除诱发因素。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三点,一是不要用手去挤痘痘,特别是面部危险三角区内的痘痘,不严格无菌操作,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感染;二是不宜过度清洗,反复擦拭或者使用洁面产品可能会刺激既有的粉刺,加重病情;三是不要使用油脂类、粉类化妆品,因为它们本身也会导致皮脂腺的堵塞。
对于病情严重的,特别是可能伴有厌氧菌感染的粉刺,有必要使用一些处方类的洗剂或凝胶,如维A酸、过氧苯甲酰、硫磺洗剂等等,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杀菌、抑菌和调节皮肤角质化。抗生素是外用药之外常用的杀菌抑菌药物,不过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它们可以杀灭病灶中的活菌,减轻中重度粉刺的症状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药物和方法,如糖皮质激素、中医中药、激光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采用。
痘痘疫苗?
同样都是“痘”,水痘、麻疹都有疫苗了,为什么就不能有青春痘疫苗呢?
有可能!
上文我们说到,青春痘的猖狂,有一个“狼狈为奸”的“助手”——厌氧菌。医学上给它们起了个接地气的名字——痤疮丙酸杆菌。如果针对这种细菌开发疫苗,能不能让它不添乱?
顺着这种想法,2008年,法国赛诺菲-巴斯德疫苗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开发出了含有灭活的痤疮丙酸杆菌疫苗,随后将其接种到注射了痤疮丙酸杆菌的小鼠皮上,结果他们发现,小鼠的皮肤炎症竟然减轻了!
虽然结论是鼓舞人心的,但是这么做,可能也会带来新问题。因为在没有痤疮发病条件的情况下,痤疮丙酸杆菌本身并无害,反而能够抑制其他有害的厌氧菌。如果疫苗不分青红皂白,把无害状态的痤疮丙酸杆菌给杀灭掉,岂不是让其他有害厌氧菌有机可乘?
研究人员决定转向,去寻找痤疮丙酸杆菌中造成皮肤细胞坏死的元凶。这个“凶手”叫做CAMP(Christie-ATkins-Munch-Peterson factor),它导致了皮肤细胞的死亡并引发炎症。如果能在收拾它的同时,不影响痤疮丙酸杆菌对其他细菌的抑制作用,就太妙了。
所以现在研究人员的工作,就是开发针对CAMP的抗体。祝他们成功吧!
痘痘,也就是青春痘,又称粉刺、酒刺、面疱,是一种很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因为好发于青春期,所以通常称为“青春痘”。它在医学上的专业称呼是“痤疮”,并不是年轻人专属的皮肤病。
“粉刺”是一种形象的称呼:形状似刺,颜色在一定程度上“粉粉”的。但并不是所有粉刺看上去都“粉粉”的,与典型粉刺(白头粉刺)所属的闭合^生粉刺相对,开放性粉刺的头部不是白色而是黑色的。这“开放性粉刺”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它有个可谓大名鼎鼎的别称,那就是“黑头”,也叫黑头粉刺。
那么“白头”和“黑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白头”本质上是一种脂肪栓,正是这个小小的“栓子”导致了皮脂腺的堵塞,是粉刺发生的直接原因。闭合性粉刺进一步发展,有可能转而“开放”,最终成为开放性粉刺。也就是说,白头粉刺是黑头粉刺的“前身”。但不少白头粉刺很“保守”,终生不会“开放”。
那么问题来了,“黑头”难道是黑色的脂肪栓?和通常的理解不同,“黑头”并不是大家认为的脂肪栓进了“灰”或者其他什么脏东西,而是沉着在皮肤角化细胞上的黑色素,这黑色素生成的原因正是“开放”。堵塞毛孔的皮脂表层直接暴露到了外部环境中,在氧化作用下生成黑色素,就成了肉眼所见的“黑头”了。
痘痘“成长史”
粉刺,英文写作acne,据说亚里士多德首次使用了这个词,他解释为“面目不清”(doubt of the identification)。另一位大哲,被尊为西医始祖的希波克拉底在其医学专著中阐述过这个词的意思,特指“第一次长出的胡子”(the first qrowth of the beard)。虽然和现在的意思差了很多,但有一点希波克拉底说得很对,“acne”和青春期关系密切。
我们总是能见到油光满面的“愣头青”,这个“功劳”属于雄激素。青春期到来,男生会大量分泌雄激素,它会刺激皮脂的分泌,堵塞皮脂腺,促发粉刺。而女生在青春期时,由于卵巢发育尚不完善,雌激素合成不足,相对而言,雄激素过剩(雄激素是雌激素合成的前体),继而引发粉刺。也正因为此,一般来说,青春期女生的粉刺症状要比同龄男生轻一些。随着年龄增长,男生的雄激素分泌逐渐稳定,女生的卵巢发育成熟,能够使“更多”的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这时候,粉刺症状就会好转,或者神奇般地“不治而愈”了。
最早期的粉刺,几乎没有炎症表现,它只是皮脂腺堵塞后形成的一种突起于皮肤的结构。这时候如果检测其成分,可以得到脂肪栓和角化的皮肤细胞,如果是黑头粉刺,当然还有黑色素。
如果皮脂腺长期堵塞,就会导致充血,这时候就会表现出红肿,原先的微小“刺状”结构转而变成“丘疹”,体量要大上一圈,其内部成分还多出了炎性细胞(白细胞)和渗出液,换句话说,这时候,炎症出现了!
再往后,炎症进一步发展,使粉刺内部趋向于缺氧状态。这下坏事了,缺氧之下,厌氧菌蠢蠢欲动了,它们“杀”死皮肤细胞并侵入深部组织。为了消灭它们,人体就会调动免疫系统,使炎性细胞和其他杀菌物质聚集到粉刺部位,引发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如此一来,粉刺就会表现出大大小小的脓疱,而且红、肿、热、痛,样样不缺。这个阶段的检查报告显示,粉刺内部不仅能检出更多的炎性细胞,还能发现厌氧菌的存在。
你们以为故事结束了吗?并没有!最后阶段,当然是细菌被免疫系统打败了,这个时候脂肪栓液化了,甚至连表皮都出现了明显的坏死,用“满目疮痍”来形容也不为过。显微镜下能看到更多的细胞碎片、细菌尸体和角化上皮。发展到这个阶段,那基本上是“回天乏术”了,留下的疤痕只能通过美容技术还人本来容颜了。
战“痘”到底
青春痘本身并不是什么能够严重损害健康的疾病,但是由于它好发于面部,颜值大跌怎么了得!
战“痘”的关键是“知己知彼”,不滥用药和包装得很上档次的“土方子”(不知名的祛痘化妆品等等),同时针对不同程度的痘痘,使用不同的手段。但是无论如何,粉刺都属于皮肤病的范畴,应当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绝不应道听途说,以本质上属于美容的手段代替正规治疗。
轻度的粉刺建议用清水洗脸,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洁面产品,这一阶段的目的是清除油脂、皮屑和细菌,消除诱发因素。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三点,一是不要用手去挤痘痘,特别是面部危险三角区内的痘痘,不严格无菌操作,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感染;二是不宜过度清洗,反复擦拭或者使用洁面产品可能会刺激既有的粉刺,加重病情;三是不要使用油脂类、粉类化妆品,因为它们本身也会导致皮脂腺的堵塞。
对于病情严重的,特别是可能伴有厌氧菌感染的粉刺,有必要使用一些处方类的洗剂或凝胶,如维A酸、过氧苯甲酰、硫磺洗剂等等,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杀菌、抑菌和调节皮肤角质化。抗生素是外用药之外常用的杀菌抑菌药物,不过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它们可以杀灭病灶中的活菌,减轻中重度粉刺的症状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药物和方法,如糖皮质激素、中医中药、激光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采用。
痘痘疫苗?
同样都是“痘”,水痘、麻疹都有疫苗了,为什么就不能有青春痘疫苗呢?
有可能!
上文我们说到,青春痘的猖狂,有一个“狼狈为奸”的“助手”——厌氧菌。医学上给它们起了个接地气的名字——痤疮丙酸杆菌。如果针对这种细菌开发疫苗,能不能让它不添乱?
顺着这种想法,2008年,法国赛诺菲-巴斯德疫苗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开发出了含有灭活的痤疮丙酸杆菌疫苗,随后将其接种到注射了痤疮丙酸杆菌的小鼠皮上,结果他们发现,小鼠的皮肤炎症竟然减轻了!
虽然结论是鼓舞人心的,但是这么做,可能也会带来新问题。因为在没有痤疮发病条件的情况下,痤疮丙酸杆菌本身并无害,反而能够抑制其他有害的厌氧菌。如果疫苗不分青红皂白,把无害状态的痤疮丙酸杆菌给杀灭掉,岂不是让其他有害厌氧菌有机可乘?
研究人员决定转向,去寻找痤疮丙酸杆菌中造成皮肤细胞坏死的元凶。这个“凶手”叫做CAMP(Christie-ATkins-Munch-Peterson factor),它导致了皮肤细胞的死亡并引发炎症。如果能在收拾它的同时,不影响痤疮丙酸杆菌对其他细菌的抑制作用,就太妙了。
所以现在研究人员的工作,就是开发针对CAMP的抗体。祝他们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