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赵令彬先生,岭风画院院长、香港美术研究会副会长。笔墨人生,执笔画板,他以至诚之心浸润其中,在艺术上的探索从未止步,传承中发展、创新,完美诠释了“没有笔墨,就不是中国画”的艺术境界。
20世纪,“岭南画派”兴起,学者甚众,章法、笔墨不落陈套,所创作的作品及艺术理念影响着一代代画家的艺术创作。在岭南画坛,一直流传着赵世光先生与儿子赵令彬这对父子画家的佳话,他们在国画方面的成就,被吴南生先生题词评价为“两代俊逸,画苑双鹰”。
赵令彬先生自幼习国画基本技法,主画山水兼画人物,在岭南派技法的基础上,尝试吸纳古今中外名家所长而熔於一炉,由此独辟蹊径。他的骨子里流淌着艺术家的血液,现实中卻是和资料打交道、分析政策与经济的经济学家,儘管人生带有浓厚的跨界色彩,可他心中始终有“笔”,专注於创造在不同领域中的精彩人生。
潛心作画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
“画画不只是我的兴趣,更像是一种传承,我所学的画法、风格深深地烙着岭南画家的印记。”讲述起与艺术的缘分,赵令彬先生认为应从岭南画派说起。
岭南画派,开启了他感知艺术的窗口,更深的渊源则来自父亲赵世光先生,他是岭南画派三代弟子、一代大师赵少昂的徒弟,最擅长的题材是花鸟鱼虫。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画画,自幼深受岭南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和黄宾虹、李可染及郑家镇等名家的影响。
他6岁接触国画,13岁时便首次以两幅山水画参加香港内地美术会年展。“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但我跟他不一样,我画的是山水。”由於不同的兴趣、题材、风格,赵令彬先生选择了与父亲赵世光不一样的艺术创作道路。
为学好山水画,他从临摹大师们的作品开始,从表现手法到物象细节,循序渐进,並没有刻意去定义岭南画派的中国画。随着技艺的逐渐娴熟,他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不同时期的中外名画家的作品上,並开始琢磨如何汲取大师们作品中的精华,加以糅合並运用到艺术创作中。
中国画,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製的宣纸上进行作画。赵令彬先生说,传统文化是创作的骨骼,让国画拥有新的面貌和形态,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也是岭南画派的精神。於是,赵令彬先生决定从西方绘画艺术中寻找借鉴学习的灵感。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透视、光影则是西洋画运用的表现手法。”在学习、对比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过程中,赵令彬先生从印象派的作品中受到启示。他尝试把中西文化、传统与印象的冲突和反差感受在水墨画中表现出来,技法上既能继承传统,又能锐意创新。
对於“传承”,赵令彬强调,“中国画一定要有笔墨,没有笔墨就不是中国画。有了笔、墨,颜色是可以借鉴西洋的,这就有水墨画的影子。”看似简单,实则有深度。这样的中国画,也是他嚮往和追求的。
享受艺术感受再创作过程
形神兼备和心景交融,是赵令彬先生一直所追求的国画境界。他认为,一件具有藝术价值的作品,不仅需要纯熟的技艺,还得有艺术家的创造力。
画面质感,是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自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依循“外师造化”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他创作出了一系列有质感的山水作品,如《碧海飞桥通故园》《险峰如削透晨曦》《红林白雪映秋装》《斜阳归骑滚黄沙》《椰荫飞瀑》这一幅幅作品,是他在西洋画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景色。
精益求精,是他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既要注重体现真山真水的完美形象,又要表达其作品背後的优美意境,赵令彬先生巧妙抓住光影的关键性作用,用光和色来表现物象,通过渲染和透视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现光在空气中传递的不同的效果,轻柔的花、朦胧的雾气、磅礴的瀑布、雪花、阴云、黄昏……在他的画笔下,传统的山水画巧妙地被赋予了新意境。
80年代後,画风成熟,风格鲜明让赵令彬先生在岭南画坛中佔据一席之位。自1997年起,他多次与父亲赵世光先生举行联展,在香港、内地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等地展出作品。“他的山水画,常常给人以身临其境般的画面感,精细写实,同时又倾向於追求整体气势”。这是画迷们在看过他作品後给予的评价,透过作品,赵令彬先生告诉“读”画人,这是传统艺术的内涵、中西融合的艺术力量。
“笔墨是传统,必须得传承下去,创新是为了丰富传统,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画的无穷魅力。”赵令彬先生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做艺术分享,他强调,汲取养分十分重要,纵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虽饱经磨难,历尽沧桑,卻始终绵延不绝,历久而弥新。
真正的匠人,必须经历学习、琢磨、探索、领悟等不同的阶段,在汲取中成长,在沉淀後创新,最终学有所成,赵令彬先生就是这样。他不是一名职业画家,卻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父亲赵世光先生辞世後,他继任岭风画院院长,並担任香港美术研究会副会长,至今已出版个人画册集两册,经常在杂誌上发表画艺评论。
数据时代拓宽视野和把握时机
放下念想,认知前行方向,方能步入人生正途。赵令彬先生出生於香港,发展中他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国际大都市对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於是,他调整人生发展方向,放下画笔去构建崭新的未来。 他毕业於香港大学,並获得了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学博士及商科硕士学位,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结果卻进入了金融行业。“小时候,父亲就跟我说,你学画我很高兴,但是不要走专业这条路。”赵令彬先生说,父亲因为从事教育工作,所以特别重视教育,他们和所有的父母一样,希望孩子本分地通过读书,找份好工作,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
从事经济分析及政策评估工作,要具备很强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的战略眼光,阅读广博的信息,才能以俯视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国内信息需要知道,海外信息更需要了解,这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竞爭时代,获得分析的关键点。”赵令彬先生认为,经济分析员的工作重点,是放在政府政策对不同领域客户影响的分析上,就经济现状、以及经济政策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给予风险预警。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他认为,这是个机遇风险並存的时代,教育、医疗、人才、科创、粤港澳大湾区、中美经贸关係等都是时下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是其当前研究的方向。
“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赵令彬先生建议,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粤港澳大湾区应建立“科研飞地”,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间的土地使用空间整体转让。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化生产普遍存在的今天,中美经贸交往规模庞大、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涉及主体多元,产生一些矛盾分歧在所难免,两国应从维护两国战略利益和国际秩序大局出发。”在中美经贸关係问题上,赵令彬先生更倾向於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去看,他表示,这将是國家出台新政策,吸纳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好契机。
教育、科研之餘,赵令彬先生坦言,即使现在自己已经退休,但仍然每天坚持大量的信息阅读,並且会接受一些报纸、杂誌的邀请,撰写相关方面的文章发表於专栏。在谈到艺术创作方面时,他表示,如今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在赵令彬先生的画板上,即使是一片树叶、一块石头,皆充满着生命力。“读”他的点滴经历,仿如看他笔下所呈现的作品,或劲爽豪纵,或酣畅热烈,或柔和匀净。
赵令彬先生,岭风画院院长、香港美术研究会副会长。笔墨人生,执笔画板,他以至诚之心浸润其中,在艺术上的探索从未止步,传承中发展、创新,完美诠释了“没有笔墨,就不是中国画”的艺术境界。
20世纪,“岭南画派”兴起,学者甚众,章法、笔墨不落陈套,所创作的作品及艺术理念影响着一代代画家的艺术创作。在岭南画坛,一直流传着赵世光先生与儿子赵令彬这对父子画家的佳话,他们在国画方面的成就,被吴南生先生题词评价为“两代俊逸,画苑双鹰”。
赵令彬先生自幼习国画基本技法,主画山水兼画人物,在岭南派技法的基础上,尝试吸纳古今中外名家所长而熔於一炉,由此独辟蹊径。他的骨子里流淌着艺术家的血液,现实中卻是和资料打交道、分析政策与经济的经济学家,儘管人生带有浓厚的跨界色彩,可他心中始终有“笔”,专注於创造在不同领域中的精彩人生。
潛心作画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
“画画不只是我的兴趣,更像是一种传承,我所学的画法、风格深深地烙着岭南画家的印记。”讲述起与艺术的缘分,赵令彬先生认为应从岭南画派说起。
岭南画派,开启了他感知艺术的窗口,更深的渊源则来自父亲赵世光先生,他是岭南画派三代弟子、一代大师赵少昂的徒弟,最擅长的题材是花鸟鱼虫。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画画,自幼深受岭南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和黄宾虹、李可染及郑家镇等名家的影响。
他6岁接触国画,13岁时便首次以两幅山水画参加香港内地美术会年展。“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但我跟他不一样,我画的是山水。”由於不同的兴趣、题材、风格,赵令彬先生选择了与父亲赵世光不一样的艺术创作道路。
为学好山水画,他从临摹大师们的作品开始,从表现手法到物象细节,循序渐进,並没有刻意去定义岭南画派的中国画。随着技艺的逐渐娴熟,他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不同时期的中外名画家的作品上,並开始琢磨如何汲取大师们作品中的精华,加以糅合並运用到艺术创作中。
中国画,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製的宣纸上进行作画。赵令彬先生说,传统文化是创作的骨骼,让国画拥有新的面貌和形态,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也是岭南画派的精神。於是,赵令彬先生决定从西方绘画艺术中寻找借鉴学习的灵感。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透视、光影则是西洋画运用的表现手法。”在学习、对比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过程中,赵令彬先生从印象派的作品中受到启示。他尝试把中西文化、传统与印象的冲突和反差感受在水墨画中表现出来,技法上既能继承传统,又能锐意创新。
对於“传承”,赵令彬强调,“中国画一定要有笔墨,没有笔墨就不是中国画。有了笔、墨,颜色是可以借鉴西洋的,这就有水墨画的影子。”看似简单,实则有深度。这样的中国画,也是他嚮往和追求的。
享受艺术感受再创作过程
形神兼备和心景交融,是赵令彬先生一直所追求的国画境界。他认为,一件具有藝术价值的作品,不仅需要纯熟的技艺,还得有艺术家的创造力。
画面质感,是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自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依循“外师造化”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他创作出了一系列有质感的山水作品,如《碧海飞桥通故园》《险峰如削透晨曦》《红林白雪映秋装》《斜阳归骑滚黄沙》《椰荫飞瀑》这一幅幅作品,是他在西洋画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景色。
精益求精,是他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既要注重体现真山真水的完美形象,又要表达其作品背後的优美意境,赵令彬先生巧妙抓住光影的关键性作用,用光和色来表现物象,通过渲染和透视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现光在空气中传递的不同的效果,轻柔的花、朦胧的雾气、磅礴的瀑布、雪花、阴云、黄昏……在他的画笔下,传统的山水画巧妙地被赋予了新意境。
80年代後,画风成熟,风格鲜明让赵令彬先生在岭南画坛中佔据一席之位。自1997年起,他多次与父亲赵世光先生举行联展,在香港、内地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等地展出作品。“他的山水画,常常给人以身临其境般的画面感,精细写实,同时又倾向於追求整体气势”。这是画迷们在看过他作品後给予的评价,透过作品,赵令彬先生告诉“读”画人,这是传统艺术的内涵、中西融合的艺术力量。
“笔墨是传统,必须得传承下去,创新是为了丰富传统,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画的无穷魅力。”赵令彬先生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做艺术分享,他强调,汲取养分十分重要,纵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虽饱经磨难,历尽沧桑,卻始终绵延不绝,历久而弥新。
真正的匠人,必须经历学习、琢磨、探索、领悟等不同的阶段,在汲取中成长,在沉淀後创新,最终学有所成,赵令彬先生就是这样。他不是一名职业画家,卻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父亲赵世光先生辞世後,他继任岭风画院院长,並担任香港美术研究会副会长,至今已出版个人画册集两册,经常在杂誌上发表画艺评论。
数据时代拓宽视野和把握时机
放下念想,认知前行方向,方能步入人生正途。赵令彬先生出生於香港,发展中他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国际大都市对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於是,他调整人生发展方向,放下画笔去构建崭新的未来。 他毕业於香港大学,並获得了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学博士及商科硕士学位,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结果卻进入了金融行业。“小时候,父亲就跟我说,你学画我很高兴,但是不要走专业这条路。”赵令彬先生说,父亲因为从事教育工作,所以特别重视教育,他们和所有的父母一样,希望孩子本分地通过读书,找份好工作,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
从事经济分析及政策评估工作,要具备很强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的战略眼光,阅读广博的信息,才能以俯视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国内信息需要知道,海外信息更需要了解,这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竞爭时代,获得分析的关键点。”赵令彬先生认为,经济分析员的工作重点,是放在政府政策对不同领域客户影响的分析上,就经济现状、以及经济政策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给予风险预警。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他认为,这是个机遇风险並存的时代,教育、医疗、人才、科创、粤港澳大湾区、中美经贸关係等都是时下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是其当前研究的方向。
“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赵令彬先生建议,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粤港澳大湾区应建立“科研飞地”,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间的土地使用空间整体转让。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化生产普遍存在的今天,中美经贸交往规模庞大、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涉及主体多元,产生一些矛盾分歧在所难免,两国应从维护两国战略利益和国际秩序大局出发。”在中美经贸关係问题上,赵令彬先生更倾向於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去看,他表示,这将是國家出台新政策,吸纳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好契机。
教育、科研之餘,赵令彬先生坦言,即使现在自己已经退休,但仍然每天坚持大量的信息阅读,並且会接受一些报纸、杂誌的邀请,撰写相关方面的文章发表於专栏。在谈到艺术创作方面时,他表示,如今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在赵令彬先生的画板上,即使是一片树叶、一块石头,皆充满着生命力。“读”他的点滴经历,仿如看他笔下所呈现的作品,或劲爽豪纵,或酣畅热烈,或柔和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