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限于差生,也不要偏向于优等生,而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语文灵活运用的能力。德育方法无需外加,作品的朗读可以达到思想的感染,课文的阅读可以产生情感的体验,语文活动能坚定道德的意志。
关键词:贯彻着 实施者 产生情感 目的性 针对性 计划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158-01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贯彻着和实施者,教师对自己所任学科素质教育方面的认识,是贯彻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1 语文素质的培养必须坚持的原则
1.1 面向全体
基础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门掌握自己民族语言工具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限于差生,也不要偏向于优等生,而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语文灵活运用的能力,以适应广泛学习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还应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水平。
1.2 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智能两个方面,教学中要让学生全面掌握汉语、文体、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也要全面提高,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只有全面的统筹,逐一的落实,才能够使学生语文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1.3 学有所长
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身的条件有所差异,因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会表现出不平衡性。汉语、文学各有所长,听、说、读、写各有所长。教师在保证学生知识与能力在达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地给予指导,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演讲、创作、文艺评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做一个很好的铺垫,鼓励他们学有所长、一专多能。
2 语文教学应该结合培养的几种素质
2.1 思想品德素质
语文教材编有体现民族传统美德的文言文,有反映社会主义思想和建设的白话文(现代文),也有体现人类共同语言品质的外国文学。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内容。德育方法无需外加,作品的朗读可以达到思想的感染,课文的阅读可以产生情感的体验,语文活动能坚定道德的意志。教学中不难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德育目的。
2.2 美育素质
编者集古今中外文章精华于一体,融自然、生活、情感、艺术和语言美于一体,教材为“培养健康高尚的情趣和一定审美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再现作品的内容,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产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进而分辨其中美与丑,评价美得整体形象,培养了学生能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还可以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培养学生美得创造能力。
2.3 智力素质
人的智慧发展是指人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形成能力的过程,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达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开发智力应该包括培养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听说能力的培养,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能力;作文材料的准备,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的能力;一些经典篇目的背诵,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的能力;语法阅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的能力;阅读中的艺术形象的再现和作文中形象的塑造,则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同一材料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并且开发学生不同方面的智力因素,教师不仅要知道开发智力的可行性,还要明确智力开发应该达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应该有意注意为主,能够使自己的意向集中于一点,保持广泛、持久与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观察事物要有目的、有计划,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区别事物的特征,能够分析整理观察所得到的材料。记忆要准确、深刻、灵敏、生动;思维要广泛、周密、深刻、灵活,还要带一点批评和创造;想象要大胆、合理,能够形成意向;智力的开发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计划性,要把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掌握同样列入教案中的教学重点。
2.4 创新素质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创新只是结果,创新思维有一个过程。观察思考——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比较分析——发现事物的优点与不足;想象与加工——创造新的形象。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去观察、思考,产生寻觅探幽的兴趣,形成探求事物的习惯,指导学生评价事物的优劣,产生改进事物的愿望,再辅于加工创造的方法,掌握创新形象的技巧,这也可以在各类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达予实现。
2.5 实践素质
学以致用,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语文实践包括作业训练和社会活动两种形式。作业练习;例如:课本后面的思考与练习以及课堂上的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均属于此类别,它具有针对性、适用性的特点。社会活动;例如:举办演讲会、辩论会、记者招待会、做社会调查等,它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灵活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在社会活动中,学生不得不综合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搜集并处理各种信息和资料,独立思考,制定可行性的操作方案,有时还要进行人际交往,分工组织,共同协作,发挥各种能力,完成活动任务,实现活动目的。经常开展语文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也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挥与发展的机会,它如同在打好根基准备好材料后搭建房屋这道工序一样重要,不可半途而废。
语文素质教育,有它丰富的内容,深厚的道理。语文教师在明确自己素质教育上的目标与任务后,只要改革教学方法,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定会取得很大的成绩。
关键词:贯彻着 实施者 产生情感 目的性 针对性 计划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158-01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贯彻着和实施者,教师对自己所任学科素质教育方面的认识,是贯彻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1 语文素质的培养必须坚持的原则
1.1 面向全体
基础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门掌握自己民族语言工具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限于差生,也不要偏向于优等生,而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语文灵活运用的能力,以适应广泛学习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还应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水平。
1.2 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智能两个方面,教学中要让学生全面掌握汉语、文体、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也要全面提高,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只有全面的统筹,逐一的落实,才能够使学生语文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1.3 学有所长
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身的条件有所差异,因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会表现出不平衡性。汉语、文学各有所长,听、说、读、写各有所长。教师在保证学生知识与能力在达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地给予指导,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演讲、创作、文艺评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做一个很好的铺垫,鼓励他们学有所长、一专多能。
2 语文教学应该结合培养的几种素质
2.1 思想品德素质
语文教材编有体现民族传统美德的文言文,有反映社会主义思想和建设的白话文(现代文),也有体现人类共同语言品质的外国文学。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内容。德育方法无需外加,作品的朗读可以达到思想的感染,课文的阅读可以产生情感的体验,语文活动能坚定道德的意志。教学中不难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德育目的。
2.2 美育素质
编者集古今中外文章精华于一体,融自然、生活、情感、艺术和语言美于一体,教材为“培养健康高尚的情趣和一定审美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再现作品的内容,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产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进而分辨其中美与丑,评价美得整体形象,培养了学生能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还可以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培养学生美得创造能力。
2.3 智力素质
人的智慧发展是指人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形成能力的过程,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达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开发智力应该包括培养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听说能力的培养,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能力;作文材料的准备,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的能力;一些经典篇目的背诵,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的能力;语法阅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的能力;阅读中的艺术形象的再现和作文中形象的塑造,则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同一材料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并且开发学生不同方面的智力因素,教师不仅要知道开发智力的可行性,还要明确智力开发应该达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应该有意注意为主,能够使自己的意向集中于一点,保持广泛、持久与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观察事物要有目的、有计划,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区别事物的特征,能够分析整理观察所得到的材料。记忆要准确、深刻、灵敏、生动;思维要广泛、周密、深刻、灵活,还要带一点批评和创造;想象要大胆、合理,能够形成意向;智力的开发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计划性,要把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掌握同样列入教案中的教学重点。
2.4 创新素质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创新只是结果,创新思维有一个过程。观察思考——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比较分析——发现事物的优点与不足;想象与加工——创造新的形象。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去观察、思考,产生寻觅探幽的兴趣,形成探求事物的习惯,指导学生评价事物的优劣,产生改进事物的愿望,再辅于加工创造的方法,掌握创新形象的技巧,这也可以在各类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达予实现。
2.5 实践素质
学以致用,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语文实践包括作业训练和社会活动两种形式。作业练习;例如:课本后面的思考与练习以及课堂上的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均属于此类别,它具有针对性、适用性的特点。社会活动;例如:举办演讲会、辩论会、记者招待会、做社会调查等,它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灵活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在社会活动中,学生不得不综合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搜集并处理各种信息和资料,独立思考,制定可行性的操作方案,有时还要进行人际交往,分工组织,共同协作,发挥各种能力,完成活动任务,实现活动目的。经常开展语文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也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挥与发展的机会,它如同在打好根基准备好材料后搭建房屋这道工序一样重要,不可半途而废。
语文素质教育,有它丰富的内容,深厚的道理。语文教师在明确自己素质教育上的目标与任务后,只要改革教学方法,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定会取得很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