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这样一部“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的古典文学,成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对提升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因其主题繁复,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景多变,大量古诗词夹杂于其间,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古文功底有限,读书缺乏一定的方法又使学生兴味索然,难以为继。
如何让学生走出读中无法、读后无痕所造成的阅读困境?如何设计高效的教学方法,推动整本书的阅读进程,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前语文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下面以《红楼梦》教学设计修改来谈谈自己的教学反思与实践。
专题研读,寻找关键探究“点”,以简驭繁
《红楼梦》“怎么读”?是让学生不分详略、不讲侧重、平均气力地读下去吗?如若这般阅读,学生会观后忘前,捉襟见肘,难以发现书中的价值与趣味,阅读也将变成枯燥乏味的任务。教师是否可以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对书中精要性的内容进行深入选择,以此突出深化整本书阅读上的一些关键“点”呢?用这样的“ 点 ”来以少带多,区分详略,勾连前后,深化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对话。
这样的“点”便是专题。那如何选择专题呢?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初读时发现的疑点,或者是在研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那些空白而又有价值的内容,又或者是经典中的“新颖独特”“意想不到”,都可以成為研究的专题。
我在上《红楼梦》研读课时选择了“探究《红楼梦》的婚恋观”作为专题,这个内容非常契合学生的成长。学生与书中的青年人年龄相仿,情感特质相契,对于这类话题很感兴趣,以此为专题,对学生升华理性思考,培养正确的婚恋观是很有裨益的。
整合梳理,内容重构,强化“整体”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应该关注整体梳理。整本书阅读首先应具备的是“整体意识”,要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纷繁杂乱”做条理化、系统化的处理,在教学设计上要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主干问题能够“贯穿”全书,而不能是碎细、局部的问题。
我曾经的课堂设计是这样的:
这里是大型情感类节目《我有话想说》的节目现场,欢迎大家的到来。
在座的各位都是风华正茂的18岁的年轻人,18岁正是憧憬着美好爱情的年龄,相信你们心中对自己未来的恋爱和婚姻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关于现代年轻男女的择偶标准的图片,我们先一起来看看。
我们看到男生把女生的容颜美和体态美作为首选,女生则更看重男生的颜值和物质,相信这种选择和在座的各位观众朋友的选择不谋而合。那这种婚恋观是否正确呢?
别急,咱们先一起去《红楼梦》中探探究竟。为什么要选《红楼梦》呢?著名古典文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用一个字对《红楼梦》的精神实质作了归纳:情。《红楼梦》开宗明义地指出该书是“大旨谈情”,书开篇就说:“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所以向《红楼梦》来问情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今天我们请来了四位《红楼梦》中人做嘉宾,分别是王熙凤、尤三姐、薛蟠、贾蔷,请他们来谈谈自己的婚事恋情。
就教学立意来看,从“婚恋观”来研读《红楼梦》的视角算不上新,如果仅仅局限于老师设定的几个典型的婚恋故事分析上,难免落于窠臼,更重要的是这种一鳞半爪的零碎的解读,是片段性和片面性的,没有体现整本书阅读思维的整体性与内容的完整性,根本无法让学生深入文本,无法加深对小说具体内容的印象,加深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修改之后我又重新作了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梳理《红楼梦》中的婚恋类型,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
学生的思维导图匠心独具,分类精细,并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令人惊喜。
生:我们组把《红楼梦》的婚恋类型分成两大类,一种是自由的,一种是非自由的,而非自由的又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利益缔结型,如王夫人和贾政、王熙凤和贾琏、薛宝琴和梅翰林之子,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家族利益而缔结的婚姻关系。第二种是买卖婚姻型,比如薛蟠买香菱,重色而轻情。贾赦买嫣红,重欲不重人。第三种是像薛蝌和邢岫烟、尤二姐和张华这种由父母决定的包办婚姻。然后第二大类是《红楼梦》里面着墨最多的自由婚恋。自由婚恋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情欲型,像秦钟与智能儿,他们没有很多的了解,发生感情是出于年轻人的本能欲望。第二种是错爱型,像彩霞喜欢贾环,但是贾环却因为彩霞是个丫鬟而并不在意。像尤三姐喜欢柳湘莲,但柳湘莲误会她,以为尤三姐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这都属于爱错人。第三种是一见钟情,这种以贾雨村和娇杏为代表。而《红楼梦》中最珍贵的就是这种情投意合型,包括司棋和潘又安、贾芸和小红、龄官和贾蔷,还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是双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爱情,这也是现代社会中我们非常珍视的一种情感。
生:我们组是把《红楼梦》的婚姻关系式分成了无爱、有爱和有情无爱三种类型。先看第一类无爱,首先是元春,她属于典型的政治婚姻。第二类是经济婚姻,最典型的是贾迎春和孙绍祖,贾迎春是为了替父还债,所以被抵押给了孙绍祖作老婆。再看薛蟠和香菱,薛蟠是看上了香菱的美貌而强娶她。邢夫人和贾赦是典型的貌合神离型。有爱的婚恋我们又分为错爱型、情投意合型和相濡以沫型。情投意合型中有贾蔷和龄官,还有贾芸和林红玉,两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身份地位也相似。两个人都身份低下,但懂得争取,互通手帕后,两人喜结良缘。情投意合型中最典型的当然是宝黛的爱情。还有相濡以沫型,比如贾母和贾代善、贾敏和林如海。贾敏死后,林如海再未续弦,且倾心培养林黛玉。第三种是有情无爱型,典型的有贾宝玉和薛宝钗这一对,他们是敬重型,在第五回“终身误”一曲就说明了两人之间的情感,“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薛宝钗曾多次劝宝玉考取科举功名,宝玉曾生气地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再如娇杏和贾雨村,这是投缘型,两人是在落魄时候的一种相依。薛蝌和邢岫烟也属于这种类型。 我利用“婚恋观”这个抓手,让学生通读全书后,将《红楼梦》整本书的婚恋模式进行了整合梳理,提取与“婚恋”相关的内容,按照新的形式重新组合并呈现,立意更为开放深远。不单单让学生看到爱情婚姻本身的美好或悲哀,也为后面在不同类型的婚恋观的归类比较、品赏评价中,引发学生对婚恋背后人性、门第、阶级等更深层面的追索思考,做了很好的铺垫。
宏微观照,主题聚焦,落实“真”读
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宏观感知与微观局部的细读体验应相得益彰。学生整读全书,宏观整合梳理,是建立“整”的意识;而局部精耕细作,前后勾连,比较探究,是为深入整本书的核心价值。缺乏局部阅读体验,整体的感受与理解难免流于概念化之俗,而个性化、创造性的特质必难彰显。
我曾经对《红楼梦》的局部探微做了这样的设计:
我们看到《红楼梦》中的这些婚恋,从情感上来说都是不幸的,当然这其中有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方面的客观因素,但也与他们的婚恋观不无关系。请你来谈谈他们各自的婚恋观是怎样的。
学生的回答相当简略,是比较模式化、僵固化的答案。其实学生是没有认真细读文本入情入境的,他们只是在老师设定的框架中,凭借之前的阅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设计答案,这是一种伪阅读,是没有情感、没有生命回响的阅读。
我让学生再读,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在质疑中思考,在不同的婚恋类型的比较中感受爱的最高境界。同时我又整合课内外各种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资源,比如白先勇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欧丽娟的《大观红楼》、蒋勋的《蒋勋说红楼梦》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读视野,让《红楼梦》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处。我调整思路后又作了如下设计:
(一)从梳理的婚恋类型中选出你比较欣赏的一对夫妻或情侣,结合红楼人物性格、婚恋结果,谈谈其婚恋观对个人的爱情、婚姻的影响。
(二)宝黛爱情是全书的情感主线、情缘核心,虽然它也是以悲剧结尾,但我们却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借以表达的一种理想、浪漫、完美的爱情观,而这也恰恰是小说的伟大之处。请同学们深入文本,一起来探讨分析宝黛爱情的独特之处、伟大之处。
对《红楼梦》中不同婚恋关系的自由品析,因为设置的是开放性话题,学生的关注点更具个性化。最出人意料的是,居然有同学最欣赏贾母和贾代善这一文中着墨少之又少却又深情有爱的包办型婚姻。聚焦宝黛爱情的探究,品赏更是精彩纷呈。
生:我虽然也很欣赏宝黛的爱情,但我更欣赏贾母与贾代善的爱情。书中虽然对贾代善着墨不多,但我们也可以从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推测到些许。在此章中张道士提起宝玉的形容身段、言谈举止像贾代善,贾母便泪流满面。要知道当时贾母已年过七十,贾代善也已去世40多年,贾母依旧一被碰触内心深处珍贵的记忆便潸然泪下。通过这一细节,我从中感受到了贾母与贾代善的爱,这种爱不同于当代一些年轻人追求的轰轰烈烈的爱,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持久的、相濡以沫的爱。这种爱更珍贵,也是我们应该树立的一种正确的婚恋观。
生: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偿还恩情,所以她和贾宝玉爱情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爱是恩义的延续与深化。他们的爱是建立于报恩的基础上的。这种爱首先是一种恩情,更是一种感恩之心。他们的爱情因为感谢所以感动,因为珍惜所以珍爱。因为前世的恩,也造就了后世深沉的情。
生:我们认为他们爱情的珍贵在于即使他们同眠同食,愈加亲密,但他们能把握分寸,这就不同于司棋和潘又安,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两人同处一床,但毫无逾矩行为,只是打趣说笑。还有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宝玉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来打趣黛玉,黛玉顿时变色,宝玉也知失言,忙赔不是,即便亲密无间,但也节制有度,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生:文学中的知己式爱情并不少。如《家》中的觉民和琴,便是近代没落家族中携手走向新世界的新青年。而宝黛爱情有着莫大的独特性,他们是黑暗时代陈旧四角墙里相簇拥的两束光,虽之后在障壁中消失,他们曾散发的光亮却无比耀眼。
他们“追求的是爱的厚度、深度和纯度”,学生通过细读、研读,得出如此结论,归结有高度。学生的这些回答,是他们进行个性化阅读创造的结果,是文字与内心碰撞融通的声音,是“真读”,是他们自己建构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学生读得真,读得深,读中有思有悟,最终形成自己读出的“世界”。而老师以《红楼梦》研究资源为支撑拓展学生的研读视野,同时以问题驱动促使学生向深层次探究,用细读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点亮学生的阅读之光,在合作交流中推动精神成长。
师生在文字中涵泳,不仅读出作品的经典,也读出作家的生命特质,体悟到作家曹雪芹在爱情婚姻这个问题上把心灵的相通、情感和思想的一致来作为婚恋基础的超前意识,从而展现了不一样的阅读价值。
蕴“正”价值观,切己关联,有滋养心性的回味
钱理群在《我们怎样读名著》一文中说:“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
读书,如若不能切己关联,即便是再伟大的作品也是苍白无力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让作品不断地与自身发生内在的摩擦作用,不断推进自己的体验与思考。
这堂课我原本的设计是这样的:
大家从《红楼梦》的婚姻恋爱中都收获颇丰,那我们回到节目开始时我们提到的那个当代青年男女择偶标准的图片中。对于他们的婚恋观,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能否给他们一些爱的箴言与忠告?
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始终在扮演阅读中的旁观者角色,虽然这也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反照自我,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好为人师,站立于道德的高点,说教的味道难免会重一些。
修改后的设计如下:
站在成人的门槛前,即将迈进大学校园,也许你会迎来一段美好的爱情,此刻你对未来的自己有什么想说的吗?请写一封短信表明你理想的婚姻爱情观。
教师对学生自我滋养的文化融合教育在“写给未来自己的青春爱情寄语”环节悄然润泽,无半点说教痕迹。“爱并非只存在于相互的凝视,而是两个人一起望向同一个远方。”“爱是不能强求的,要遵从本心,做最真实的自己。”“平平淡淡,即便琐碎也弥足珍贵。”……這些爱情寄语,蕴含着从《红楼梦》里汲取的“求纯求深求真”的爱情养料,融情入境,耐人寻味……
经典阅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到自己,教师活动化引导学生读、品、思、言,终将“千古情痴”悟成了学生受益一生的“我自知”,学生主动阅读,终将一本书读到属于自己。
【本文系湖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研究”(立项编号:ND208962)的阶段性成果】
如何让学生走出读中无法、读后无痕所造成的阅读困境?如何设计高效的教学方法,推动整本书的阅读进程,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前语文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下面以《红楼梦》教学设计修改来谈谈自己的教学反思与实践。
专题研读,寻找关键探究“点”,以简驭繁
《红楼梦》“怎么读”?是让学生不分详略、不讲侧重、平均气力地读下去吗?如若这般阅读,学生会观后忘前,捉襟见肘,难以发现书中的价值与趣味,阅读也将变成枯燥乏味的任务。教师是否可以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对书中精要性的内容进行深入选择,以此突出深化整本书阅读上的一些关键“点”呢?用这样的“ 点 ”来以少带多,区分详略,勾连前后,深化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对话。
这样的“点”便是专题。那如何选择专题呢?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初读时发现的疑点,或者是在研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那些空白而又有价值的内容,又或者是经典中的“新颖独特”“意想不到”,都可以成為研究的专题。
我在上《红楼梦》研读课时选择了“探究《红楼梦》的婚恋观”作为专题,这个内容非常契合学生的成长。学生与书中的青年人年龄相仿,情感特质相契,对于这类话题很感兴趣,以此为专题,对学生升华理性思考,培养正确的婚恋观是很有裨益的。
整合梳理,内容重构,强化“整体”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应该关注整体梳理。整本书阅读首先应具备的是“整体意识”,要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纷繁杂乱”做条理化、系统化的处理,在教学设计上要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主干问题能够“贯穿”全书,而不能是碎细、局部的问题。
我曾经的课堂设计是这样的:
这里是大型情感类节目《我有话想说》的节目现场,欢迎大家的到来。
在座的各位都是风华正茂的18岁的年轻人,18岁正是憧憬着美好爱情的年龄,相信你们心中对自己未来的恋爱和婚姻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关于现代年轻男女的择偶标准的图片,我们先一起来看看。
我们看到男生把女生的容颜美和体态美作为首选,女生则更看重男生的颜值和物质,相信这种选择和在座的各位观众朋友的选择不谋而合。那这种婚恋观是否正确呢?
别急,咱们先一起去《红楼梦》中探探究竟。为什么要选《红楼梦》呢?著名古典文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用一个字对《红楼梦》的精神实质作了归纳:情。《红楼梦》开宗明义地指出该书是“大旨谈情”,书开篇就说:“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所以向《红楼梦》来问情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今天我们请来了四位《红楼梦》中人做嘉宾,分别是王熙凤、尤三姐、薛蟠、贾蔷,请他们来谈谈自己的婚事恋情。
就教学立意来看,从“婚恋观”来研读《红楼梦》的视角算不上新,如果仅仅局限于老师设定的几个典型的婚恋故事分析上,难免落于窠臼,更重要的是这种一鳞半爪的零碎的解读,是片段性和片面性的,没有体现整本书阅读思维的整体性与内容的完整性,根本无法让学生深入文本,无法加深对小说具体内容的印象,加深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修改之后我又重新作了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梳理《红楼梦》中的婚恋类型,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
学生的思维导图匠心独具,分类精细,并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令人惊喜。
生:我们组把《红楼梦》的婚恋类型分成两大类,一种是自由的,一种是非自由的,而非自由的又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利益缔结型,如王夫人和贾政、王熙凤和贾琏、薛宝琴和梅翰林之子,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家族利益而缔结的婚姻关系。第二种是买卖婚姻型,比如薛蟠买香菱,重色而轻情。贾赦买嫣红,重欲不重人。第三种是像薛蝌和邢岫烟、尤二姐和张华这种由父母决定的包办婚姻。然后第二大类是《红楼梦》里面着墨最多的自由婚恋。自由婚恋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情欲型,像秦钟与智能儿,他们没有很多的了解,发生感情是出于年轻人的本能欲望。第二种是错爱型,像彩霞喜欢贾环,但是贾环却因为彩霞是个丫鬟而并不在意。像尤三姐喜欢柳湘莲,但柳湘莲误会她,以为尤三姐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这都属于爱错人。第三种是一见钟情,这种以贾雨村和娇杏为代表。而《红楼梦》中最珍贵的就是这种情投意合型,包括司棋和潘又安、贾芸和小红、龄官和贾蔷,还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是双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爱情,这也是现代社会中我们非常珍视的一种情感。
生:我们组是把《红楼梦》的婚姻关系式分成了无爱、有爱和有情无爱三种类型。先看第一类无爱,首先是元春,她属于典型的政治婚姻。第二类是经济婚姻,最典型的是贾迎春和孙绍祖,贾迎春是为了替父还债,所以被抵押给了孙绍祖作老婆。再看薛蟠和香菱,薛蟠是看上了香菱的美貌而强娶她。邢夫人和贾赦是典型的貌合神离型。有爱的婚恋我们又分为错爱型、情投意合型和相濡以沫型。情投意合型中有贾蔷和龄官,还有贾芸和林红玉,两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身份地位也相似。两个人都身份低下,但懂得争取,互通手帕后,两人喜结良缘。情投意合型中最典型的当然是宝黛的爱情。还有相濡以沫型,比如贾母和贾代善、贾敏和林如海。贾敏死后,林如海再未续弦,且倾心培养林黛玉。第三种是有情无爱型,典型的有贾宝玉和薛宝钗这一对,他们是敬重型,在第五回“终身误”一曲就说明了两人之间的情感,“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薛宝钗曾多次劝宝玉考取科举功名,宝玉曾生气地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再如娇杏和贾雨村,这是投缘型,两人是在落魄时候的一种相依。薛蝌和邢岫烟也属于这种类型。 我利用“婚恋观”这个抓手,让学生通读全书后,将《红楼梦》整本书的婚恋模式进行了整合梳理,提取与“婚恋”相关的内容,按照新的形式重新组合并呈现,立意更为开放深远。不单单让学生看到爱情婚姻本身的美好或悲哀,也为后面在不同类型的婚恋观的归类比较、品赏评价中,引发学生对婚恋背后人性、门第、阶级等更深层面的追索思考,做了很好的铺垫。
宏微观照,主题聚焦,落实“真”读
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宏观感知与微观局部的细读体验应相得益彰。学生整读全书,宏观整合梳理,是建立“整”的意识;而局部精耕细作,前后勾连,比较探究,是为深入整本书的核心价值。缺乏局部阅读体验,整体的感受与理解难免流于概念化之俗,而个性化、创造性的特质必难彰显。
我曾经对《红楼梦》的局部探微做了这样的设计:
我们看到《红楼梦》中的这些婚恋,从情感上来说都是不幸的,当然这其中有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方面的客观因素,但也与他们的婚恋观不无关系。请你来谈谈他们各自的婚恋观是怎样的。
学生的回答相当简略,是比较模式化、僵固化的答案。其实学生是没有认真细读文本入情入境的,他们只是在老师设定的框架中,凭借之前的阅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设计答案,这是一种伪阅读,是没有情感、没有生命回响的阅读。
我让学生再读,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在质疑中思考,在不同的婚恋类型的比较中感受爱的最高境界。同时我又整合课内外各种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资源,比如白先勇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欧丽娟的《大观红楼》、蒋勋的《蒋勋说红楼梦》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读视野,让《红楼梦》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处。我调整思路后又作了如下设计:
(一)从梳理的婚恋类型中选出你比较欣赏的一对夫妻或情侣,结合红楼人物性格、婚恋结果,谈谈其婚恋观对个人的爱情、婚姻的影响。
(二)宝黛爱情是全书的情感主线、情缘核心,虽然它也是以悲剧结尾,但我们却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借以表达的一种理想、浪漫、完美的爱情观,而这也恰恰是小说的伟大之处。请同学们深入文本,一起来探讨分析宝黛爱情的独特之处、伟大之处。
对《红楼梦》中不同婚恋关系的自由品析,因为设置的是开放性话题,学生的关注点更具个性化。最出人意料的是,居然有同学最欣赏贾母和贾代善这一文中着墨少之又少却又深情有爱的包办型婚姻。聚焦宝黛爱情的探究,品赏更是精彩纷呈。
生:我虽然也很欣赏宝黛的爱情,但我更欣赏贾母与贾代善的爱情。书中虽然对贾代善着墨不多,但我们也可以从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推测到些许。在此章中张道士提起宝玉的形容身段、言谈举止像贾代善,贾母便泪流满面。要知道当时贾母已年过七十,贾代善也已去世40多年,贾母依旧一被碰触内心深处珍贵的记忆便潸然泪下。通过这一细节,我从中感受到了贾母与贾代善的爱,这种爱不同于当代一些年轻人追求的轰轰烈烈的爱,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持久的、相濡以沫的爱。这种爱更珍贵,也是我们应该树立的一种正确的婚恋观。
生: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偿还恩情,所以她和贾宝玉爱情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爱是恩义的延续与深化。他们的爱是建立于报恩的基础上的。这种爱首先是一种恩情,更是一种感恩之心。他们的爱情因为感谢所以感动,因为珍惜所以珍爱。因为前世的恩,也造就了后世深沉的情。
生:我们认为他们爱情的珍贵在于即使他们同眠同食,愈加亲密,但他们能把握分寸,这就不同于司棋和潘又安,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两人同处一床,但毫无逾矩行为,只是打趣说笑。还有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宝玉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来打趣黛玉,黛玉顿时变色,宝玉也知失言,忙赔不是,即便亲密无间,但也节制有度,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生:文学中的知己式爱情并不少。如《家》中的觉民和琴,便是近代没落家族中携手走向新世界的新青年。而宝黛爱情有着莫大的独特性,他们是黑暗时代陈旧四角墙里相簇拥的两束光,虽之后在障壁中消失,他们曾散发的光亮却无比耀眼。
他们“追求的是爱的厚度、深度和纯度”,学生通过细读、研读,得出如此结论,归结有高度。学生的这些回答,是他们进行个性化阅读创造的结果,是文字与内心碰撞融通的声音,是“真读”,是他们自己建构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学生读得真,读得深,读中有思有悟,最终形成自己读出的“世界”。而老师以《红楼梦》研究资源为支撑拓展学生的研读视野,同时以问题驱动促使学生向深层次探究,用细读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点亮学生的阅读之光,在合作交流中推动精神成长。
师生在文字中涵泳,不仅读出作品的经典,也读出作家的生命特质,体悟到作家曹雪芹在爱情婚姻这个问题上把心灵的相通、情感和思想的一致来作为婚恋基础的超前意识,从而展现了不一样的阅读价值。
蕴“正”价值观,切己关联,有滋养心性的回味
钱理群在《我们怎样读名著》一文中说:“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
读书,如若不能切己关联,即便是再伟大的作品也是苍白无力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让作品不断地与自身发生内在的摩擦作用,不断推进自己的体验与思考。
这堂课我原本的设计是这样的:
大家从《红楼梦》的婚姻恋爱中都收获颇丰,那我们回到节目开始时我们提到的那个当代青年男女择偶标准的图片中。对于他们的婚恋观,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能否给他们一些爱的箴言与忠告?
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感觉自己始终在扮演阅读中的旁观者角色,虽然这也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反照自我,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好为人师,站立于道德的高点,说教的味道难免会重一些。
修改后的设计如下:
站在成人的门槛前,即将迈进大学校园,也许你会迎来一段美好的爱情,此刻你对未来的自己有什么想说的吗?请写一封短信表明你理想的婚姻爱情观。
教师对学生自我滋养的文化融合教育在“写给未来自己的青春爱情寄语”环节悄然润泽,无半点说教痕迹。“爱并非只存在于相互的凝视,而是两个人一起望向同一个远方。”“爱是不能强求的,要遵从本心,做最真实的自己。”“平平淡淡,即便琐碎也弥足珍贵。”……這些爱情寄语,蕴含着从《红楼梦》里汲取的“求纯求深求真”的爱情养料,融情入境,耐人寻味……
经典阅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到自己,教师活动化引导学生读、品、思、言,终将“千古情痴”悟成了学生受益一生的“我自知”,学生主动阅读,终将一本书读到属于自己。
【本文系湖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研究”(立项编号:ND20896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