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怎样才能更好地贯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这是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和认真探讨的问题。理解和掌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切入点是初中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一、明确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求教师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丰富、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课程目标方面,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研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显性目标,还要潜心挖掘和探索其背后包含的隐性目标。
一般来说,隐性目标包含伦理、道德、情感、人格、精神、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使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
以“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教学为例。通过教学,教师要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此外,还要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现出的过分沾沾自喜的错误观念。只有面向世界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使学生树立奋发图强、为复兴中华文明而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方法,即应该全面、客观、辩证地考察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示范引领
示范引领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以此作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例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如评价汉武帝,教师可以汉武帝为范例,将汉武帝参与的重要活动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以事实为依据对汉武帝进行评价;也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予以评述。还可以将汉武帝参与的重要活动按照其所起作用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分别评说。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就能够对历史上诸多的重要人物一一评价,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2.激发兴趣
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精彩的故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故事,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
在平时学习中,学生不重视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历史课程及其教学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严重脱节,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学紧密联系现实,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
事实告诉我们:历史教师对于沿袭多年的传统说法,不应该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而应该尊重事实,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历史事实与人们已有的认识不相符时,需要改变的是人们的认识,而不是历史事实。
(责编 庞丹丹)
一、明确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求教师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丰富、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在课程目标方面,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研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显性目标,还要潜心挖掘和探索其背后包含的隐性目标。
一般来说,隐性目标包含伦理、道德、情感、人格、精神、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使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
以“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教学为例。通过教学,教师要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此外,还要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现出的过分沾沾自喜的错误观念。只有面向世界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使学生树立奋发图强、为复兴中华文明而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方法,即应该全面、客观、辩证地考察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示范引领
示范引领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以此作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例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如评价汉武帝,教师可以汉武帝为范例,将汉武帝参与的重要活动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以事实为依据对汉武帝进行评价;也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予以评述。还可以将汉武帝参与的重要活动按照其所起作用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分别评说。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就能够对历史上诸多的重要人物一一评价,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2.激发兴趣
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精彩的故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故事,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
在平时学习中,学生不重视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历史课程及其教学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严重脱节,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学紧密联系现实,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
事实告诉我们:历史教师对于沿袭多年的传统说法,不应该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而应该尊重事实,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历史事实与人们已有的认识不相符时,需要改变的是人们的认识,而不是历史事实。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