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背后的她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rcji54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一:“太太的客厅”并非影射林徽因
  误读:1933年9月,冰心发表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太太自己以为,她的客人们也以为她是当时当地的一个‘沙龙’的主人。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他们谈笑,便不须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的太太的客厅里来。……在我们太太那‘软艳’的客厅里,……云集着科学家陶先生、哲学教授、文学教授,还有一位‘白袷临风,天然瘦削’的诗人……太太已又在壁角镜子里照了一照,回身便半卧在沙发上,臂肘倚着靠手,两腿平放在一边,微笑着抬头,这种姿势,又使人想起一幅欧洲的名画。”
  作品中无论是“我们的太太”,还是诗人、哲学家、画家、科学家、外国的风流寡妇,都有一种明显的虚伪、虚荣与虚幻的鲜明色彩,冰心以温婉伴着调侃的笔调,对此作了深刻的讽刺与抨击。
  当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京北总布胡同3号的住所,成为各界知识分子聚会畅谈的有名场所。这篇文章所讲的“太太”,在当时以及之后的几十年里,都被许多人认为是在影射林徽因。
  真相:“太太的客厅”究竟情形如何?作家岳南在《1937—1984 :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一书中做过较为详尽的介绍。在他看来,林徽因的茶聚场所绝非小说中虚伪、浮华的样子,而是严肃的思想碰撞的场所:
  “梁、林一家搬到北总布胡同的四合院后,由于夫妇二人所具有的人格与学识魅力,很快围聚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精英。如名满天下的诗人徐志摩、在学界颇具声望的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哲学家邓叔存、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社会学家陶孟知、考古学家李济、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萧乾等等。
  “这些学者与文化精英常常在星期六下午,陆续来到梁家,品茗坐论天下事。据说每逢相聚,风华绝代、才情横溢的林徽因,思维敏锐,擅长提出和捕捉话题,具有超人的亲和力和调动客人情绪的本领,使众学者谈论的话题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社会广度,既有学术理论高度,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谓谈古论今,皆成学问。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家的交往圈子影响越来越大,渐成气候,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作家萧乾在《一代才女林徽因》里描述了林徽因在聚会上的样子,也非小说主人公的模样,而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
  “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徽因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邻居金岳霖认为,“太太的客厅”真正场地是自己家,而非林徽因家。他在《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一文以及其他不同场合都提到过这一处“客厅”:
  “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从1932年到1937年夏,我们住在北总布胡同,他们住前院,大院;我住后院,小院。前后院都单门独户。三十年代,一些朋友每个星期六有集会,这些集会都是在我的小院里进行的……我虽然是搞哲学的,但我从来不谈哲学,谈得多的是建筑和字画,特别是山水画。有的时候邓叔存先生还带一两幅画来供我们欣赏。就这一方面说‘星六集团’也是一个学习集团,起了业余教育的作用。邓书存是我朋友中最雅的。……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绝招,在切磋学问、谈论时局、谈文论艺之余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
  林徽因的好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的妻子费慰梅,当时也住在西总布胡同,她的回忆佐证了金岳霖的说法:
  “梁氏夫妇的起居室有一扇小门,经由‘老金’的小院子通向他的房子。通过这扇门,‘老金’常常被找来参加梁氏夫妇的聚会。到星期六的下午,老金在家里和老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流向就倒过来了。在这种时候,梁氏夫妇就穿过他的小院子,进入他的内室,和客人混在一起,这些人也都是他们的密友。
  “徽因的朝南的充满阳光的起居室常常也像老金的星期六‘家常聚会’那样挤满了人,而来的人又是各式各样的。除了跑来跑去的孩子和仆人们,还有各个不同年龄的亲戚。有几个当时在上大学的梁家侄女,爱把她们的同学们带到这个充满生气的家里来。她们在这里常常会遇见一些诗人和作家,他们是作为徽因已出版的作品的崇拜者而来的,常常由于有她在场的魅力而再来。”
  在当时,冰心坚持认为自己写的是小说,因此从未出面表态、澄清。直到1992年,九十多岁的冰心对中国作协的张树英、舒乙讲到《我们太太的客厅》时,说:
  “《我们太太的客厅》那篇,萧乾认为写的是林徽因,其实是陆小曼。(她们家)客厅里挂的全是她的照片。”
  此话一出,算是冰心以当事人的身份给这桩沸沸扬扬的文坛“公案”做了个了断。
   其二:林徽因对徐志摩并无爱情
  误读:林徽因和徐志摩这两个名字,在当时的文坛上,就被反复联系在一起。直到今天,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依然炒作这段“绯闻”。浮躁的人们更愿意回避掉求证环节,将两人之间的感情直接渲染成“轰轰烈烈的爱情”。
  真相:2004年,梁再冰写下《我的妈妈林徽因》一文,对此予以驳斥:
  “当时曾到外公家来的留学生徐志摩在这方面(文学)可能对她起到了一定的介绍和引导作用。妈妈始终尊重和感谢这位兄长似的‘老师’。徐志摩当时还不是诗人,但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影响,已开始向写诗的方向发展。青年林徽因可能给了他某种灵感。但是,她始终没有对这位当时已娶妻生子却不满自己婚姻的青年的追求做出回应。这可能同她自己童年生活感受有关,因为她自己的母亲恰好是在一次不幸的封建包办婚姻中在感情上被丈夫遗弃的一方。”
其他文献
艾伟的《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以一座体制化的女子监狱工厂为背景,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要围绕主人公俞佩华出狱前后两天内的经历展开,同时也展现了女子监狱里枯燥且真实
期刊
七月的成都真热.骄阳火一样,热辣辣地烧烤着街道、广场、楼房、树木、花草等.人走在太阳下脚步匆匆,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不经意间,天边涌上来一团团乌云.几道闪电,把那乌云撕裂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1  第三次,我仍没能看清,那竟是个少年,猛然从草丛间蹿出来,在我们眼前一晃,人就到了树上,然后像蝉,趴着树干一动不动。风吹过,树摇晃,他跟着摇晃。村支书谢茂东仰头瞟了一眼,说,是阿近。他波澜不惊的表情,让我们相信,后龙村的孩子可以像山羊,像猴子,还可以像蝉。  看见人家户,刃一样锋利的芭茅草渐渐往后退,最后一丛在山半腰,穿过一个由石窝拓凿成的水塘,就全都不见了。氏努坐在地里抽烟杆,锄头扎进土里,
期刊
那只猫,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流浪猫,通体雪白的毛色,一束光照过它琥珀色眼珠,绽放出一抹幽幽的蓝.哪怕是正在路边的垃圾箱里觅食,也仿佛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慵懒和骄傲.它细心地
期刊
我与诗坛一向隔膜,自曾留意上世纪末盘峰诗会的争论后,对当代诗坛就近乎一无所知了.但近来读了刘自觉的《自觉诗集》后,还是想发表一点读后感言.我约略知道,自盘峰诗会后,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