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低碳经济”?走“低碳经济”之路,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低碳经济”是天方夜谭还是必由之路?低碳经济下的绿色机会隐藏在哪里?本刊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潘家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低碳经济是全球共同愿景
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面对这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那么,从学术和理论上来讲,什么是低碳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介绍说,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界定,国内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共识。不过,几乎所有为低碳经济所下的定义都指出,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结构的清洁化等等。
英国的低碳经济概念,是基于一种后工业经济的假设,其主要的目标是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以防止全球变暖的严重负面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寻求能源安全、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国家竞争力来源。英国提出的低碳经济以最终碳的绝对量减排为依据,基于后工业的假设,这显然符合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现状,但没有考虑到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学者对低碳经济概念的拓展,指出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绝对的减排,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碳排放量的不断降低。
庄贵阳研究员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碳排放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模式。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概念具有 3个核心特征,即 “低碳排放 ”、“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
上述有关低碳经济的概念讨论表明,低碳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要保障人文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正当时
经济发展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从来都是不公平的,但世界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本身是中国一个“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形势下,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庄贵阳研究员说,首先,把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联系起来,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会督促国内传统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第二,中国其实有很多低碳产品,这些低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错,比如太阳能、PV板等。虽然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也有很多污染,但国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在这方面会有一些竞争力。
第三就是技术转移。在这股即将到来的技术转移浪潮中,我们要抓住机会向中国转移一些低碳技术,因为这才是低碳经济收入的大头。
中国低碳经济在行动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中国既有发展的权利,也有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从保障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来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有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把气候政策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向低碳发展道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双赢选择。庄贵阳研究员说, 2006年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和国际贸易分工中“世界工厂”的地位等。虽然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下降,但技术进步具有双重性,产品消费数量的增加也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中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人口和植树造林等各种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低碳经济的5大误区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目前成为已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但当前对低碳经济的探讨和认识,还存在着多种误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潘家华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
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
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
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
水平也很高。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
排放的多少来度量的。发展低碳经济并不
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
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中国有的地方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这完全是误解。因为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一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否则社会没法运转。要是没有钢铁、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即使像英国、意大利那样,房子都建好了,但也有个寿命期限,一二百年之后还得重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完全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我
们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其实并非如此。在低碳经济状态下,
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
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时间。在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如果我们为减少成本,图当前一点蝇头小利,将来我们的产品、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就可能没有竞争力,从而被排斥出世界经济的主流。从现实竞争力来看,这种说法也不成立。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别人不买,我们就失去了市场。把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第五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的、防治污染的、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我们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所以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
2010年11月25日,“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图为来自台湾的“增程插电式试装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展示自己的聚光光伏光学发电系统。此发电系统成本低廉,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高效聚光电池转效率达到40%,放大倍率达500~1000倍,可用于不同规模电站使用。
国外的低碳实践
自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不仅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继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而且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经济转型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陆续开展了低碳经济政策研究。低碳经济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更主要的是出于产业竞争力的考虑,低碳经济有条件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尤其在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的背景之下。
美国对国际气候合作虽然态度消极,但这并不表示其在推动自身低碳发展方面也无动于衷。 2003年,美国出台的《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把提高能源效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 2006年,美国公布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推动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尤其是资助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此外,奥巴马政府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
日本提出“低碳社会”概念,倡导在低碳排放和气候安全的条件下建设富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并实施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2008年“福田蓝图”提出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选定了13个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即低碳城市)。除了在能效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之外,日本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将利用生物发电、垃圾发电、地热发电以及制作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特别是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寄予厚望。经过多年发展,太阳能在日本已逐渐普及,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太阳能发电装置。
欧盟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积极推动国际温室气体减排。 2000年以来,欧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机制和行动计划,推动其成员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极力输出其碳交易规则和碳市场管理做法,旨在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
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很快意识到低碳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了许多措施推动经济的低碳发展。印度强调保障能源供应,努力降低能源使用的碳强度。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节能领域,巴西提出将继续推进实施国家乙醇燃料计划、国家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计划、替代能源发电扶植计划、国家节约用电计划、油气及其衍生品合理使用计划,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建言中国低碳经济
庄贵阳研究员认为,虽然低碳经济理念已经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并付之于行动,但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对中国来说,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他解释,第一,要尽快制定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第二,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第三,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同时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第四,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正确运用政策手段,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面对这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那么,从学术和理论上来讲,什么是低碳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介绍说,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界定,国内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共识。不过,几乎所有为低碳经济所下的定义都指出,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结构的清洁化等等。
英国的低碳经济概念,是基于一种后工业经济的假设,其主要的目标是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以防止全球变暖的严重负面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寻求能源安全、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国家竞争力来源。英国提出的低碳经济以最终碳的绝对量减排为依据,基于后工业的假设,这显然符合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现状,但没有考虑到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学者对低碳经济概念的拓展,指出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绝对的减排,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碳排放量的不断降低。
庄贵阳研究员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碳排放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模式。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概念具有 3个核心特征,即 “低碳排放 ”、“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
上述有关低碳经济的概念讨论表明,低碳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要保障人文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正当时
经济发展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从来都是不公平的,但世界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本身是中国一个“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形势下,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庄贵阳研究员说,首先,把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联系起来,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会督促国内传统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第二,中国其实有很多低碳产品,这些低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错,比如太阳能、PV板等。虽然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也有很多污染,但国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在这方面会有一些竞争力。
第三就是技术转移。在这股即将到来的技术转移浪潮中,我们要抓住机会向中国转移一些低碳技术,因为这才是低碳经济收入的大头。
中国低碳经济在行动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中国既有发展的权利,也有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从保障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来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有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把气候政策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向低碳发展道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双赢选择。庄贵阳研究员说, 2006年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和国际贸易分工中“世界工厂”的地位等。虽然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下降,但技术进步具有双重性,产品消费数量的增加也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中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人口和植树造林等各种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低碳经济的5大误区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目前成为已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但当前对低碳经济的探讨和认识,还存在着多种误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潘家华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
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
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
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
水平也很高。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
排放的多少来度量的。发展低碳经济并不
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
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中国有的地方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这完全是误解。因为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一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否则社会没法运转。要是没有钢铁、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即使像英国、意大利那样,房子都建好了,但也有个寿命期限,一二百年之后还得重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完全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我
们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其实并非如此。在低碳经济状态下,
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
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时间。在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如果我们为减少成本,图当前一点蝇头小利,将来我们的产品、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就可能没有竞争力,从而被排斥出世界经济的主流。从现实竞争力来看,这种说法也不成立。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别人不买,我们就失去了市场。把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第五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的、防治污染的、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我们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所以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
2010年11月25日,“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图为来自台湾的“增程插电式试装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展示自己的聚光光伏光学发电系统。此发电系统成本低廉,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高效聚光电池转效率达到40%,放大倍率达500~1000倍,可用于不同规模电站使用。
国外的低碳实践
自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不仅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继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而且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经济转型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陆续开展了低碳经济政策研究。低碳经济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更主要的是出于产业竞争力的考虑,低碳经济有条件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尤其在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的背景之下。
美国对国际气候合作虽然态度消极,但这并不表示其在推动自身低碳发展方面也无动于衷。 2003年,美国出台的《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把提高能源效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 2006年,美国公布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推动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尤其是资助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此外,奥巴马政府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
日本提出“低碳社会”概念,倡导在低碳排放和气候安全的条件下建设富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并实施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2008年“福田蓝图”提出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选定了13个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即低碳城市)。除了在能效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之外,日本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将利用生物发电、垃圾发电、地热发电以及制作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特别是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寄予厚望。经过多年发展,太阳能在日本已逐渐普及,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太阳能发电装置。
欧盟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积极推动国际温室气体减排。 2000年以来,欧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机制和行动计划,推动其成员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极力输出其碳交易规则和碳市场管理做法,旨在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
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很快意识到低碳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了许多措施推动经济的低碳发展。印度强调保障能源供应,努力降低能源使用的碳强度。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节能领域,巴西提出将继续推进实施国家乙醇燃料计划、国家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计划、替代能源发电扶植计划、国家节约用电计划、油气及其衍生品合理使用计划,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建言中国低碳经济
庄贵阳研究员认为,虽然低碳经济理念已经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并付之于行动,但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对中国来说,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他解释,第一,要尽快制定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第二,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第三,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同时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第四,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正确运用政策手段,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