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早春,新西兰奥克兰港的维阿迪克锚地,两艘漂亮的帆船为争夺“路易-威登杯”帆船赛的冠军已经明争暗斗数月之久,此刻正安安静静地休整,准备着最后的“厮杀”。它们中的优胜者将与新西兰的帆船角逐“美洲杯”。这两艘帆船,长73米的那艘是美国船“甲骨文”号。高高凸起的烟色玻璃,让它乍一看好像刚从007电影里走出来。它的主人是拉里·埃利森,这位甲骨文公司的老总喜欢用这种方式显示自己超凡的实力。短一点的那艘——53米的瑞士船“阿林格希”号,一点也不为自己寒酸的尺寸感到难为情。它的主人也是家资巨万的富豪。
“路易-威登杯”的角逐是著名的“美洲杯”帆船赛总决赛的前奏。1851年,英国人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吉利海峡进行的帆船比赛是其中一项庆祝活动。英国皇家帆船队提供了价值100畿尼(英国旧金币名,1畿尼想当于21先令)的奖杯。结果,美国人驾驶的“美洲”号木桅四面风帆快艇名列第一。1857年,“美洲”号帆船的所有者——纽约人乔治·斯蒂尔斯把这个奖杯送交美国纽约帆船俱乐部,作为该俱乐部举办国际比赛的奖杯,“美洲杯”帆船赛(“America cup”yachting competition)由此产生。从那以后,多少亿万富翁为争夺这个价值仅为100畿尼的奖杯而一掷千金!“甲骨文”号的老板拉里·埃利森已经投下1亿欧元的巨款,仍财大气粗地说:“你问我的预算是多少?告诉你,根本就没有预算!这项运动真的花费不大,我自己都纳闷为什么没有再投得多一些。”为参加“美洲杯”的角逐,亿万富翁得掏出上千万欧元,这还不能保证杀进总决赛。人们心里不禁打上问号:到底是什么力量可以推动那些“无利不起早”的精明人闯进这个风口浪尖上搏杀的游戏?
“美洲杯”赛众生相
有人把它解释为富人自娱自乐的消遣。意大利时尚界巨子帕特里齐奥·贝特利要花掉9000万欧元预算之后,终于邀请到一批世界最优秀的帆船选手登上自己的帆船,贝特利本人也加入进来,和队员一同驰骋海上。这位能够亲自操舵的富翁甚至得意地说,如果队员里还有比自己更出色的舵手,那他立刻离开帆船上岸。拉里·埃利森则明白地道出帆船赛和其他体育比赛的不同,他说:“资助一支船队,然后自己作为一个队员为某个比赛而角逐。这远比买下像纽约扬基队这样的棒球队有意思。因为我根本没有机会与扬基队的队员一同上场比赛。”尽管富翁们做出此种解释,“美洲杯”过高的价格门槛仍不能排除商业利益驱动的嫌疑。一个远的例子是:英国立顿茶业帝国的创始人托马斯·利普顿爵士在1899~1930年间曾五次参加“美洲杯”的争夺,虽然次次铩羽而归,他的茶业却在大西洋沿岸打开了广阔销路。还有个近一点的例子:2000年,意大利人贝特利借助参加“美洲杯”的机会大力推销自己的时装。不用再单花钱,他的帆船就是最好的广告。结果赛场上的失意被商场上的得意所弥补,贝特利的公司当年营业额猛涨到2.5亿美元。贝特利说:“对我们来说,帆船比赛首先是一种运动竞赛,与商业和广告没有关系。但它能对做生意产生很大影响,我们也非常高兴。”
于是,这也为另一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为什么富翁们往往会用公司的名字或产品商标来命名自己的帆船(甲骨文公司的帆船名字就是“甲骨文”号,贝特利利用公司产品的商标“普拉达”命名自己的帆船)。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一个世界”(One world)号和“阿林格希”(Alinghi)号,这两个名字都与公司和商标无关。
想深入了解“一个世界”号主人克雷格· 麦考的内心,可以追溯到2002年6月18日。那是在西雅图,他的船员正在紧张地训练,准备几个星期后移师奥克兰参加“路易-威登杯”的角逐。6月18日那天天气晴朗,大海风平浪静。麦考却指挥他的船员投入到另一种“训练”之中:这些人被带到西雅图美丽的“黄金公园”海滩去捡垃圾。移师奥克兰之后,由于当地很少起风,类似的“训练”又重复了许多次。为了弥补那些以发动机为动力的快艇给当地造成的环境损失,麦考甚至自掏腰包买了1万株树苗种下。“一个世界”号的命名,显然也与主人强烈的环保意识表里相合。
“阿林格希”号的情况与“一个世界”号略有不同。这艘瑞士籍帆船属于雪兰诺制药集团(全球三个顶尖生物科技公司之一),老板是埃内斯托·贝尔塔利所在。年仅37岁的继承人以“阿林格希”命名自己的帆船,出于对集团前辈的纪念。在所有的参赛者中,“阿林格希”号是惟一一艘可以让老百姓登船参观的帆船。在这艘朴实无华的帆船上,除“阿林格希”号的船名铭牌外,人们看不到半点雪兰诺制药集团的标志。然而,随着比赛成绩的提高,贝尔塔利已经开始考虑“阿林格希”号的更名问题,他想用“雪兰诺”(Serono)取代现有的船名。此外,贝尔塔利还与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进行了接触。这位亿万富翁明确表示:一旦他的帆船在争夺“美洲杯”的比赛中获胜,他将在欧洲举办下一届比赛。
圆舞曲的主旋律
观察了帆船赛里形形色色众生相之后,“美洲杯”这支专门为亿万富翁奏响的圆舞曲,它的主旋律到底是什么呢?一向喜欢直来直去的拉里·埃利森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这位有着一级方程式赛车一样火爆脾气的老板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气魄。虽然他的股票因为网络经济泡沫破灭而大大缩水,埃利森仍在“甲骨文”号上抛出上千万美元,而且80%的投入全是老板自掏腰包。
人们猜测,拉里·埃利森带着“甲骨文”号杀气腾腾地来到奥克兰,是因为他确信,在“一个世界”号的主人麦考的背后,隐藏着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他不共戴天的生意敌人的身影。埃利森知道,麦考虽然从父亲手里继承了大笔遗产并进行了成功运作,但他想跻身“美洲杯”这样的舞台,在财力上还欠点火候。2000年网络股票的过度膨胀让麦考的腰包迅速鼓起来,他这才有胆量买下“一个世界”号,通过参赛让自己的环保主义思想在世界传扬。然而,麦考没有预见到网络泡沫的崩溃,股票的暴跌让他几乎一蹶不振。如果不是好朋友保罗·阿兰鼎力相助,他绝不可能仍然活跃在“美洲杯”的赛场上,轻松地指挥船员去海滩上捡垃圾。帮助麦考走出困境的保罗·阿兰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和比尔·盖茨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合作伙伴。
我们猜测不出埃利森究竟为什么对比尔·盖茨恨之入骨,可是能看出这种发自内心的仇恨支配着埃利森的许多决策。有意思的是,这对软件业的老对手在个人形象上也是反差甚大。盖茨为人坦率,温文尔雅;埃利森则像个傲慢的推土机。2000年时,甲骨文公司业绩非常好,埃利森的个人财产一度超过了盖茨,这个小小的胜利让他得意非凡——虽然这种情况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却给他带来了多少快乐!于是,埃利森不放过任何赶超盖茨的机会。2000年,埃利森知道麦考投身于“美洲杯”的比赛,因为认定保罗·阿兰和比尔·盖茨必是麦考的幕后老板,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竞赛。麦考对埃利森说:“拉里,你得相信这不关那两个人的事。”然而,埃利森的预见最终还是变成了现实:比赛中,麦考遇到了财政上的困难,保罗·阿兰挺身而出,微软公司顺理成章地因为“一个世界”号因违反竞赛规则而被课以罚款,埃利森更是从中看到盖茨一贯的商业作风潜移默化地出现在“一个世界”号的身上。在半决赛上,“一个世界”号被淘汰出局,埃利森扬眉吐气:“体育,终究是大财团的游戏。”
150年来,在“美洲杯”的赛场上,演出了多少玉堂金马的神话。当利普顿爵士、洛克匪勒、特纳(CNN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创始人,1977年其船队赢得“美洲杯”)这些前辈渐渐消逝的时候,拉里·埃里森、比尔·盖茨、埃内斯托·贝尔塔利这些新贵昂然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1950年,当澳大利亚巨富弗兰克·帕克在回答为什么要参加“美洲杯”时,他说:“因为看到了它诱人的伟大前景。”五十余年过去,这个回答还是没有过时。
“路易-威登杯”的角逐是著名的“美洲杯”帆船赛总决赛的前奏。1851年,英国人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吉利海峡进行的帆船比赛是其中一项庆祝活动。英国皇家帆船队提供了价值100畿尼(英国旧金币名,1畿尼想当于21先令)的奖杯。结果,美国人驾驶的“美洲”号木桅四面风帆快艇名列第一。1857年,“美洲”号帆船的所有者——纽约人乔治·斯蒂尔斯把这个奖杯送交美国纽约帆船俱乐部,作为该俱乐部举办国际比赛的奖杯,“美洲杯”帆船赛(“America cup”yachting competition)由此产生。从那以后,多少亿万富翁为争夺这个价值仅为100畿尼的奖杯而一掷千金!“甲骨文”号的老板拉里·埃利森已经投下1亿欧元的巨款,仍财大气粗地说:“你问我的预算是多少?告诉你,根本就没有预算!这项运动真的花费不大,我自己都纳闷为什么没有再投得多一些。”为参加“美洲杯”的角逐,亿万富翁得掏出上千万欧元,这还不能保证杀进总决赛。人们心里不禁打上问号:到底是什么力量可以推动那些“无利不起早”的精明人闯进这个风口浪尖上搏杀的游戏?
“美洲杯”赛众生相
有人把它解释为富人自娱自乐的消遣。意大利时尚界巨子帕特里齐奥·贝特利要花掉9000万欧元预算之后,终于邀请到一批世界最优秀的帆船选手登上自己的帆船,贝特利本人也加入进来,和队员一同驰骋海上。这位能够亲自操舵的富翁甚至得意地说,如果队员里还有比自己更出色的舵手,那他立刻离开帆船上岸。拉里·埃利森则明白地道出帆船赛和其他体育比赛的不同,他说:“资助一支船队,然后自己作为一个队员为某个比赛而角逐。这远比买下像纽约扬基队这样的棒球队有意思。因为我根本没有机会与扬基队的队员一同上场比赛。”尽管富翁们做出此种解释,“美洲杯”过高的价格门槛仍不能排除商业利益驱动的嫌疑。一个远的例子是:英国立顿茶业帝国的创始人托马斯·利普顿爵士在1899~1930年间曾五次参加“美洲杯”的争夺,虽然次次铩羽而归,他的茶业却在大西洋沿岸打开了广阔销路。还有个近一点的例子:2000年,意大利人贝特利借助参加“美洲杯”的机会大力推销自己的时装。不用再单花钱,他的帆船就是最好的广告。结果赛场上的失意被商场上的得意所弥补,贝特利的公司当年营业额猛涨到2.5亿美元。贝特利说:“对我们来说,帆船比赛首先是一种运动竞赛,与商业和广告没有关系。但它能对做生意产生很大影响,我们也非常高兴。”
于是,这也为另一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为什么富翁们往往会用公司的名字或产品商标来命名自己的帆船(甲骨文公司的帆船名字就是“甲骨文”号,贝特利利用公司产品的商标“普拉达”命名自己的帆船)。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一个世界”(One world)号和“阿林格希”(Alinghi)号,这两个名字都与公司和商标无关。
想深入了解“一个世界”号主人克雷格· 麦考的内心,可以追溯到2002年6月18日。那是在西雅图,他的船员正在紧张地训练,准备几个星期后移师奥克兰参加“路易-威登杯”的角逐。6月18日那天天气晴朗,大海风平浪静。麦考却指挥他的船员投入到另一种“训练”之中:这些人被带到西雅图美丽的“黄金公园”海滩去捡垃圾。移师奥克兰之后,由于当地很少起风,类似的“训练”又重复了许多次。为了弥补那些以发动机为动力的快艇给当地造成的环境损失,麦考甚至自掏腰包买了1万株树苗种下。“一个世界”号的命名,显然也与主人强烈的环保意识表里相合。
“阿林格希”号的情况与“一个世界”号略有不同。这艘瑞士籍帆船属于雪兰诺制药集团(全球三个顶尖生物科技公司之一),老板是埃内斯托·贝尔塔利所在。年仅37岁的继承人以“阿林格希”命名自己的帆船,出于对集团前辈的纪念。在所有的参赛者中,“阿林格希”号是惟一一艘可以让老百姓登船参观的帆船。在这艘朴实无华的帆船上,除“阿林格希”号的船名铭牌外,人们看不到半点雪兰诺制药集团的标志。然而,随着比赛成绩的提高,贝尔塔利已经开始考虑“阿林格希”号的更名问题,他想用“雪兰诺”(Serono)取代现有的船名。此外,贝尔塔利还与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进行了接触。这位亿万富翁明确表示:一旦他的帆船在争夺“美洲杯”的比赛中获胜,他将在欧洲举办下一届比赛。
圆舞曲的主旋律
观察了帆船赛里形形色色众生相之后,“美洲杯”这支专门为亿万富翁奏响的圆舞曲,它的主旋律到底是什么呢?一向喜欢直来直去的拉里·埃利森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这位有着一级方程式赛车一样火爆脾气的老板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气魄。虽然他的股票因为网络经济泡沫破灭而大大缩水,埃利森仍在“甲骨文”号上抛出上千万美元,而且80%的投入全是老板自掏腰包。
人们猜测,拉里·埃利森带着“甲骨文”号杀气腾腾地来到奥克兰,是因为他确信,在“一个世界”号的主人麦考的背后,隐藏着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他不共戴天的生意敌人的身影。埃利森知道,麦考虽然从父亲手里继承了大笔遗产并进行了成功运作,但他想跻身“美洲杯”这样的舞台,在财力上还欠点火候。2000年网络股票的过度膨胀让麦考的腰包迅速鼓起来,他这才有胆量买下“一个世界”号,通过参赛让自己的环保主义思想在世界传扬。然而,麦考没有预见到网络泡沫的崩溃,股票的暴跌让他几乎一蹶不振。如果不是好朋友保罗·阿兰鼎力相助,他绝不可能仍然活跃在“美洲杯”的赛场上,轻松地指挥船员去海滩上捡垃圾。帮助麦考走出困境的保罗·阿兰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和比尔·盖茨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合作伙伴。
我们猜测不出埃利森究竟为什么对比尔·盖茨恨之入骨,可是能看出这种发自内心的仇恨支配着埃利森的许多决策。有意思的是,这对软件业的老对手在个人形象上也是反差甚大。盖茨为人坦率,温文尔雅;埃利森则像个傲慢的推土机。2000年时,甲骨文公司业绩非常好,埃利森的个人财产一度超过了盖茨,这个小小的胜利让他得意非凡——虽然这种情况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却给他带来了多少快乐!于是,埃利森不放过任何赶超盖茨的机会。2000年,埃利森知道麦考投身于“美洲杯”的比赛,因为认定保罗·阿兰和比尔·盖茨必是麦考的幕后老板,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竞赛。麦考对埃利森说:“拉里,你得相信这不关那两个人的事。”然而,埃利森的预见最终还是变成了现实:比赛中,麦考遇到了财政上的困难,保罗·阿兰挺身而出,微软公司顺理成章地因为“一个世界”号因违反竞赛规则而被课以罚款,埃利森更是从中看到盖茨一贯的商业作风潜移默化地出现在“一个世界”号的身上。在半决赛上,“一个世界”号被淘汰出局,埃利森扬眉吐气:“体育,终究是大财团的游戏。”
150年来,在“美洲杯”的赛场上,演出了多少玉堂金马的神话。当利普顿爵士、洛克匪勒、特纳(CNN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创始人,1977年其船队赢得“美洲杯”)这些前辈渐渐消逝的时候,拉里·埃里森、比尔·盖茨、埃内斯托·贝尔塔利这些新贵昂然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1950年,当澳大利亚巨富弗兰克·帕克在回答为什么要参加“美洲杯”时,他说:“因为看到了它诱人的伟大前景。”五十余年过去,这个回答还是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