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成果,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政策,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諧的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教育引领;和谐校园;高校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052-02
前言:和谐社会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关于和谐社会的内涵亦随着马克思主义者的孜孜以求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真正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只有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体现党的慧民政策,才能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才能真正地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目的是改善民生。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软环境建设的重地---高校校园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音符。关于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我谈谈自己的见解。
1 要重视和谐校园建设,知牵一发可动千钧
关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名人名家的阐述是广泛深刻的,应该说为我们构建和
谐校园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徐柏才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所谓“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对于徐教授的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前提下,充满公平正义、贯穿诚信友爱、展示安定有序的氛围。换而言之,和谐校园就应该体现在保证师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的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文化底蕴、严谨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校园,高校校园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旋律的一个重音,早已引起党和政府乃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党和政府出台了许多应急的措施,也因地制宜的制订了许多适合高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尤其是近期通过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里面更是加以科学地规划。所以,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同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解惑当前高校校园的不和谐音素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我就对高校校园中一些不和谐现象略作分析:
1.1 寻找自身软肋,从管理切入
当前,高校校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风下降的现象,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有的同学为了混一张文凭,有的同学把学习成绩与能否应聘到一个环境舒适、报酬丰厚的工作单位联系起来,还有的同学学习时很茫然,无从下手,完全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忽视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而且学生违纪现象屡见不鲜,组织纪律松弛,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地影响和破坏了正常的校园学习风气。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自习缺席现象严重,甚至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睡大觉、看小说杂志,或发短信、听音乐等;有的作业抄袭,考试时抱有侥幸心理,。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却泱及池鱼。影响了整个高等学府的形象,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形象。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我觉得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即:在学校自身建设抓起,创建优良学风,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途径。而优良学风的树立离不开养成管理,它则成了首要问题。抓好日常管理中的四个“率”和四个人数,做好学风监测工作。四个“率”是:①学生上课出勤率。这是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最直接的反映;② 学生晚自修率。这是反映学生学习作业量和学习自觉性的重要依据;③学生作业上交率。这是了解教师是否布置作业、学生是否独立完成作业队及学生完成学习进度情况的重要环节;④考试不及格率。这是反映学习失败学生所占比例的最重要指标,常常和学风问题密切关联。四个人数:① 考试不及格、留级与退学人数,这常常是学风较差的个体或群体;②作业抄袭人数和考试作弊人数,这是检验学生学习动机、学术品格乃至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③学习成绩明显好转或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人数,无论从群体还是从个体来说,都是观察学习风气转化的信号;④ 主动向教师质疑的人数,这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以及思维被激活程度的反映。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可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也可通过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来取得状况数据,使之得到较有效的督导与监控,使学风建设更有针对性。
1.2 淡化就业压力,寻求多元性契机。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对某大城市招聘会现场的描述。
这是我们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的社会需要大学生,需要各类专门人才和普通的劳动者。而高校在改革的同时也融进了盲目的因素。建立二级学院、扩大招生、增添新的专业等。就以某师范院校来说吧,二级学院还设立了几个分院,院内有师范类的中文专业,分院里面则非师范类中文班同时存在,对外招生时美其名曰中文。真的是混淆视听,影响了真正人才的培养,影响了自己的办学质量,影响了真正走进高考榜的学生的就业之路,也使得老百姓对上大学失去了信心。更有甚者,农村现在有很多家庭不让孩子走求学之路。这是动摇教育根基、动摇国家政治根基的失措之举。希望智者清醒,还高等教育一片清朗的蓝天。怎样才能解解决就业与培养人才之间的关系呢?我想:就高等教育而言,必须将产业化的路子科学化,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外,对于未走进或者已经走进高等学府的学生来说,谋求自身的多元化发展,强化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要。
1.3 内外创造教育公平,促进高校校园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高校校园,使高等教育真正体现国家的甄选人才的作用。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高等教育要科学发展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剔除不和谐的音符,还高等校园内的清明,使得'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材育材理念根深叶茂。另外,作为一名关注高等教育的人,站在关注社会、关注教育的角度呼吁我们党和政府:
首先,呼吁国家增加落后地区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解决接受同等教育质量不公的问题。因此应该正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依靠政府手段进行公平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贫困地区考生上大学的权利和享受同等条件的教育资源,进而能受到同等质量的高等教育。
其次,希望政府宏观调控高校教育的空间布局,解决入学不公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前,高校的布局是极不合理的。在号召全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调控与监督高等教育,努力使布局趋于合理,杜绝高校腐败,多增加投入,还高校校园一片净土,使其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美妙的乐音!
最后,要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限,以满足学生通过公平竞争来享受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可以说,在有条件的高校自主招生前提下,既有利于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的组织,使得我国高校的办学层次更加分明,而且更有利于实现和谐校园教育的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时代呼唤科学发展,校园和谐情系民生
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高校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增强校园活力的现实需要,也是維护校园安定有序的必要举措。
2.1 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政策。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内涵包括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全面进步的历史过程;发展要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整体的发展和系统的发展。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2.2 构建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由众多单元组成,只有各单元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高层次人员相对集中,其作为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文化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3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因子,情系百姓生活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对高校和谐校园发展而言,集中体现在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上。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妥善协调各方利益,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使广大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使办出让人民满意、社会放心、家长安心的学校。
总之,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要想演奏出时代的最强音,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引领下,自调琴弦,为社会主义和谐乐章谱写自己的优美旋律。描绘出素质教育过程中高等校园的壮美画卷。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强盛做出高等教育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陆岩,乔长水.
[2]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与措施》徐柏才,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05 .11.
[3] 周绪红,《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和谐大学环境》(天涯杂谈).
[4] 杨东平,《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2004年07期.
[5] 继续教育研究《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及途径探析》冷桥勋等2009年3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教育引领;和谐校园;高校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052-02
前言:和谐社会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关于和谐社会的内涵亦随着马克思主义者的孜孜以求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真正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只有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体现党的慧民政策,才能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才能真正地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目的是改善民生。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软环境建设的重地---高校校园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音符。关于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我谈谈自己的见解。
1 要重视和谐校园建设,知牵一发可动千钧
关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名人名家的阐述是广泛深刻的,应该说为我们构建和
谐校园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徐柏才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所谓“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对于徐教授的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前提下,充满公平正义、贯穿诚信友爱、展示安定有序的氛围。换而言之,和谐校园就应该体现在保证师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的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文化底蕴、严谨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校园,高校校园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旋律的一个重音,早已引起党和政府乃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党和政府出台了许多应急的措施,也因地制宜的制订了许多适合高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尤其是近期通过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里面更是加以科学地规划。所以,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同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解惑当前高校校园的不和谐音素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我就对高校校园中一些不和谐现象略作分析:
1.1 寻找自身软肋,从管理切入
当前,高校校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风下降的现象,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有的同学为了混一张文凭,有的同学把学习成绩与能否应聘到一个环境舒适、报酬丰厚的工作单位联系起来,还有的同学学习时很茫然,无从下手,完全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忽视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而且学生违纪现象屡见不鲜,组织纪律松弛,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地影响和破坏了正常的校园学习风气。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自习缺席现象严重,甚至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睡大觉、看小说杂志,或发短信、听音乐等;有的作业抄袭,考试时抱有侥幸心理,。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却泱及池鱼。影响了整个高等学府的形象,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形象。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我觉得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即:在学校自身建设抓起,创建优良学风,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途径。而优良学风的树立离不开养成管理,它则成了首要问题。抓好日常管理中的四个“率”和四个人数,做好学风监测工作。四个“率”是:①学生上课出勤率。这是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最直接的反映;② 学生晚自修率。这是反映学生学习作业量和学习自觉性的重要依据;③学生作业上交率。这是了解教师是否布置作业、学生是否独立完成作业队及学生完成学习进度情况的重要环节;④考试不及格率。这是反映学习失败学生所占比例的最重要指标,常常和学风问题密切关联。四个人数:① 考试不及格、留级与退学人数,这常常是学风较差的个体或群体;②作业抄袭人数和考试作弊人数,这是检验学生学习动机、学术品格乃至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③学习成绩明显好转或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人数,无论从群体还是从个体来说,都是观察学习风气转化的信号;④ 主动向教师质疑的人数,这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以及思维被激活程度的反映。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可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也可通过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来取得状况数据,使之得到较有效的督导与监控,使学风建设更有针对性。
1.2 淡化就业压力,寻求多元性契机。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对某大城市招聘会现场的描述。
这是我们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的社会需要大学生,需要各类专门人才和普通的劳动者。而高校在改革的同时也融进了盲目的因素。建立二级学院、扩大招生、增添新的专业等。就以某师范院校来说吧,二级学院还设立了几个分院,院内有师范类的中文专业,分院里面则非师范类中文班同时存在,对外招生时美其名曰中文。真的是混淆视听,影响了真正人才的培养,影响了自己的办学质量,影响了真正走进高考榜的学生的就业之路,也使得老百姓对上大学失去了信心。更有甚者,农村现在有很多家庭不让孩子走求学之路。这是动摇教育根基、动摇国家政治根基的失措之举。希望智者清醒,还高等教育一片清朗的蓝天。怎样才能解解决就业与培养人才之间的关系呢?我想:就高等教育而言,必须将产业化的路子科学化,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外,对于未走进或者已经走进高等学府的学生来说,谋求自身的多元化发展,强化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要。
1.3 内外创造教育公平,促进高校校园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高校校园,使高等教育真正体现国家的甄选人才的作用。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高等教育要科学发展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剔除不和谐的音符,还高等校园内的清明,使得'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材育材理念根深叶茂。另外,作为一名关注高等教育的人,站在关注社会、关注教育的角度呼吁我们党和政府:
首先,呼吁国家增加落后地区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解决接受同等教育质量不公的问题。因此应该正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依靠政府手段进行公平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贫困地区考生上大学的权利和享受同等条件的教育资源,进而能受到同等质量的高等教育。
其次,希望政府宏观调控高校教育的空间布局,解决入学不公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前,高校的布局是极不合理的。在号召全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调控与监督高等教育,努力使布局趋于合理,杜绝高校腐败,多增加投入,还高校校园一片净土,使其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美妙的乐音!
最后,要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限,以满足学生通过公平竞争来享受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可以说,在有条件的高校自主招生前提下,既有利于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的组织,使得我国高校的办学层次更加分明,而且更有利于实现和谐校园教育的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时代呼唤科学发展,校园和谐情系民生
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高校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增强校园活力的现实需要,也是維护校园安定有序的必要举措。
2.1 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政策。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内涵包括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全面进步的历史过程;发展要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整体的发展和系统的发展。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2.2 构建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由众多单元组成,只有各单元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高层次人员相对集中,其作为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文化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3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因子,情系百姓生活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对高校和谐校园发展而言,集中体现在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上。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妥善协调各方利益,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使广大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使办出让人民满意、社会放心、家长安心的学校。
总之,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要想演奏出时代的最强音,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引领下,自调琴弦,为社会主义和谐乐章谱写自己的优美旋律。描绘出素质教育过程中高等校园的壮美画卷。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强盛做出高等教育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陆岩,乔长水.
[2]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与措施》徐柏才,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05 .11.
[3] 周绪红,《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和谐大学环境》(天涯杂谈).
[4] 杨东平,《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2004年07期.
[5] 继续教育研究《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及途径探析》冷桥勋等200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