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检验科内蒙古010031)
【摘要】造成梅毒及性传播疾病(包括HIV)流行行为危险因素还广泛存在,积极、稳妥、持续、科学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及支持策略是临床工作顺利展开的可靠保障。应客观、科学看待和解决,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梅毒性传播感疾病艾滋病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Related Risk Behavior in TP with STDS/AIDS﹠Prevention
Liu Jin-Tao
The No.2 (Infection) Hospital of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31 China
Abstract At now, the related dangerous factor and risk behaviors still extensively exists and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TP and STDS/AIDS is very serious,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P and STDS /AIDS epidemic. Preventive measures including health counseling should be taken so as to reduce patients’ stigmatization raise the rate of timely seeking medical care and encourage TP and STDS /AIDS patients to notify their spouses. But active, reliable, persistent and scientific medical support strategies will provide sound basis for promoting TP and STDS /AIDS care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syphilis/treponema palladium(TP),STDS/AIDS,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我国在50年代成功地控制了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S),随着80年代对外开放,梅毒(syphilis)及STDS /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在中国迅速蔓延,梅毒等STDS与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免疫缺陷病毒)有相同传播途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患STDS的人更易感染和传播TP(treponema palidium,梅毒苍白螺旋体)及HIV,它给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负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控制进一步蔓延【1】;婚检自愿、产前检查的忽视及对性和STDS知识贫乏等使得STDS/AIDS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和健康的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得不唤起社会学家和医学界乃至全世界高度关注。
由于梅毒患者容易同时患有或携带一种或多种STDS或经血液传播疾病,要进行严格血液筛查,提高全民防范意识,预防、控制STDS /AIDS传播。没有一种单一实验室方法能完全满意地鉴定出STDS /AIDS感染,所有实验方法都具其特殊应用范围。只运用单一诊断试剂具很大局限性,检出率的提高受试剂选择、来源、质量、检验人员技术及操作水平和结果判定水平等的影响,也受受检者检测时机及检测试剂等影响。检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才能做出完全正确判断。
1 STDS /AIDS高发原因探析
1.1 AIDS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超级癌症,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及母婴传播。随着AIDS在全球迅速蔓延,我国已进入AIDS高发流行期【2】。STDS可致残、致畸。卫生部公布艾滋病疫情评估报告: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存活HIV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HIV病人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HIV感染者4.8万人。男男性(MSM)传播上升尤其明显,约占新发感染者32.5%,成为新发感染重要途径。总体疫情仍为低流行,但部分地区已现高流行态势。而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近两年的艾滋病监测结果表明: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有所减缓。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MSM传播上升速度明显。我国AIDS传播模式已经由最初以注射吸毒传播为主过渡到了以经性行为传播与静脉吸毒并重传播模式。鉴于梅毒及STDS/HIV相对特殊传播途径,使得传播与流行同个人行为有着极为密切联系。因此在尚无成熟疫苗技术以预防其侵害人体情况下通过有效干预措施改变他们危险行为【3】是预防梅毒及STDS/HIV传播有效措施。STDS/HIV感染高危人群包括商业性行为工作者(CSW)、吸毒人群共用针具者(IDU)、MSM等;暗娼人群(FSW)是其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从事色情服务的桑拿、按摩等服务人群是传播的主要隐患。虽多数FSW卖淫时限不长,不到一年占73.9%【4】,FSW尤TP感染率达31.1%,比调查结果【5】高出13个百分点,提示无保护性行为普遍性。由于梅毒患者感染HIV危险性比常人增加4-5倍,一旦有HIV传入就可能引起HIV经性途径流行。据全国性病监测系统报告,中国梅毒疫情逐年上升,在MSM人群中,梅毒等STDS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MSM人群作为梅毒、HIV等STDS高危人群不容忽视【6、7】。该人群存在HIV感染【8】高水平流行,可能成为向主流人群蔓延的桥梁人群,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艾滋病在MSM中广泛传播【9】。近年来青年学生的HIV/AIDS报告数有所上升,但HIV感染率总体维持在低水平,该人群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部分青年学生有CSW和MSM等危险行为【10】。高校在加强普及STDS /AIDS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性安全教育和行为干预【11】。 1.2在对外开放和“性解放”观念影响下一些人以自我价值为中心,漠视性道德、信奉性开放;同居、MSM等淫乱及高危脆弱人群等不洁性行为十分严重;网络高度发展及激情视频等色情服务和性消费滋生,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旅游事业的急剧发展及地区经济迅速发展,STDS /AIDS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量劳务输出的远洋渔民和相当比例侨民及人口流动率高的旅游地区常有发生且有流行趋势,加上耐药性病原体和新疾病或病原体的出现;人类社会行为改变如经济活动加快、人员流动频繁,加快了人之间接触;工业进程加快等可能助长STDS /HIV传播,使人类STDS发生率急剧上升。加强年轻人性知识和性教育、生活技能培训相当必要,而如何对这类性/危险行为特征的人群加以干预、阻断传播特别是提高对农村地区STDS临床发病特点进一步认识,仍待研究;开展疫情监测的同时,加强对吸毒者等、农村流动人口及青少年等弱势人群AIDS防治【12】。
1.3近年来卖淫嫖娼活动猖獗,而嫖客STDS /HIV生物学和行为学检测是薄弱环节。暗娼羁押、桑拿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是CSW聚集地方,CSW常以职业身份掩护且流动性大,监测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是难点。吸毒者不安全性行为构成了STDS /HIV在吸毒者、FSW或嫖客到家庭成员的传播链,促使其从高危人群【13】向一般人群扩散,相关危险行为具有一定差别性,受民族、年龄、文化程度【14】、婚姻等影响,需进一步探究其文化、经济、社会网络等潜在社会背景,理解和挖掘其深层因素,采取因地制宜措施来控制流行和扩散。HIV感染和吸毒者危险行为紧密相关:IDU针具共用频率高,而其复杂社会背景往往是导致其发生危险行为原因。
1.4中国卖淫业重现并非仅是FSW道德堕落,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城乡贫富较大、贫困与相对贫困、大量买方市场存在等社会因素而产生的,难在短期取缔或被消灭;毒品需求远大于供给且吸毒者难戒断毒瘾,短期禁毒成功是不现实的;由于同性恋人群有自己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只能采取减少危害策略,帮助改变易染STDS /HIV高危行为,如吸毒时避免用不洁针具或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减少海洛因成瘾者HIV相关高危行为,同时能改善其社会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等【15】、过量用毒、高危吸毒行为等所致相关死亡。IDU是HIV传播主途径,已报告HIV患者中有63.7%是通过此传播行为而染HIV、肝炎等病致死亡。提高娱乐等场所全程正确的安全套使用率【16】对于控制STDS /HIV传播与流行具重要意义,加强综合监测与科学防控,开展广泛深入持久健康教育,制定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时应考虑民族、性取向等因素;加之技术力量、人员、经费不足,面临许多窘境与挑战。
1.5不少中青年医务工作者对STDS相关知识缺乏,检测、诊断方法及检验人员技术水平仍待提高;医务人员从事性病工作也缺乏系统培训,遭歧视。针对医务人员开展多种形式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明显,应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督导落实【17】。仅极少数医生向病人提及使用安全套,仅重视药物治疗忽视预防服务。STDS难以排除治疗不彻底、复发等因素。需要开展有针对包括健康教育和咨询在内预防措施,减少STDS /AIDS相关羞辱【18】与歧视体现在即“宣教”、“修订”、“倡导”上,STDS传染期长短影响着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及时有效治疗患者,消除传染源是控制STDS流行重要措施;STDS者羞辱感以及由于害怕被人看到、恐惧等心理、担心被性伴知晓病情、高昂医疗费、愿到药店买药而不愿到医院等延迟就诊和惧怕歧视和维系家庭完整性等不愿通知性伴是影响STDS防治主要因素,不仅使患者处于感染严重并发症危险中,且极易造成STDS进一步传播,使得处于STDS高危者不能很好接受以改变性/危险行为特征为主要预防措施,降低了他们通知性伴可能性而导致STDS的持续传播。
2积极推进健康教育,客观科学的看待问题,提出并采取一些科学方法解决,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2.1在疾病控制方面政府起主渠道作用,防治STDS/AIDS仍然有许多问题,一些政府和官员对其在中国流行的可能性、危害性、严重性认识不够,甚至忽视、隐瞒疫情,公众普遍缺乏预防知识、大众媒体及有关宣传教育机构开展预防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必要政策法律支持;如何敦促地方政府改变观念,正视现实,积极稳妥处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预防必须依靠各界力量,包括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及企业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开展各种有规划社会营销活动,共同控制STDS /AIDS传播和蔓延。目前多部门合作正在逐步形成,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越来越积极、踊跃,宣传教育和干预行动也在逐步加强、完善,投入相对不足,需将STDS/AIDS预防放到重要位置,需进一步提高综合监测防治力。卫生监督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联合进行定期检查、评价、不断改进综合监测情况。鼓励有高危行为务工人员接受HIV自愿咨询和检测(VCT)提高其认知水平,进一步扩大覆其盖面【19】。加强防治专业队伍建设;重视阳性配偶、高危和重点人群行为干预措施的落实以减少二代病例发生;探索合乎实际的流动HIV感染者管理办法,建立市场经济下AIDS防治工作长效机制【20】。但目前咨询点的利用率较低、VCT服务对高危及重点人群的覆盖不够、部分地区服务目标人群定位仍不清楚等【21】。
2.2管理、预防重于治疗,对性/危险行为特征人群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加强FSW、吸毒者等重点人群以及难以接触、追踪的目标人群干预,通过血清学、行为学、流行病学监测,分析流行病学特征,提供防治措施。应避免无偿输血式救助方法,使病人知道何时如何治疗,避免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盲从攀比等滥用药物行为。降低吸毒危害,加强民众宣传教育,保证血液安全也是保证低感染水平有效措施。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及疫苗,而通过健康教育对STDS /AIDS传播途径正确认识同样重要,也应作为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者是监测弱势区,由于其相对知识水平和防护意识较差、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信息闭塞、卫生医疗条件相对较差,有可能到高危流行区(或同高危流行区来的妇女结婚等),可能有过嫖娼、不安全注射等行为。城市建筑业流动人口多数为性活跃男性青壮年,一旦该人群感染将使STDS/HIV跨地域传播更为活跃,必须加强对该人群监测。STDS/HIV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已造成家庭内传播,婚内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也将随之增多,健康教育注意知识与实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衔接,形成预防STDS /AIDS紧迫感和全民预防意识。流行病学专项调查的人群和范围局限,缺乏对不同高危人群基数调查。AIDS将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影响,目前每年政府投入尚不能满足防治艾滋病需要【22】。 2.3造成STDS /AIDS流行行为危险因素还广泛存在,控制流行必须干预减少高危行为。消极态度源于对传播模糊认识和预防知识的缺乏,消除恐惧和歧视心理是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强烈排斥行为还会导致许多性/危险行为特征人群不愿接受治疗检查,隐蔽自身甚至产生报复心理,所以不应歧视病人,应予以帮助。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力度、扩大监测及其监测数据【23】;性和生殖健康教育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学校性健康、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性教育和STDS /AIDS知识教育;教师、校医对预防教育知识、意识、能力不足;资金、技术、政策支持、观念等原因,未达到广泛普及程度。要继续加强STDS /AIDS疫情报告管理,督导各医疗机构性病报告要详实规范;加强医务人员STDS /AIDS防治知识培训力度;普及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尤青少年及农村人口对STDS /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清理、整顿、规范STDS医疗市场,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减少对STDS误诊、误治;进一步提高对STDS /AIDS流行趋势认识,加强领导、遏制蔓延,积极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扩大STDS /AIDS覆盖率。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成为遏制艾滋病流行的当务之急。有效防控措施的制定是以客观分析和预测艾滋病流行趋势为基础的。
总之,应提倡洁身自爱,重视性道德教育,树立正确婚恋观,采取综合性措施,积极防治;加强法律意识和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并自觉抵制和摒弃不洁性行为;增加健康人群体检频率;加强对感染者及育龄妇女提供有关避孕及计划生育、围生期保健等信息安全性行为指导;临床注重治疗对症、彻底,避免滥用药;实验室应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剂进行诊断,提高检出率,早发现早就地治疗,减少家庭内、性伴间、母婴间传染机率,以利于他人、利于个人延缓患病、提高生活质量、利于家庭和社会(降低传染性和社会传播)及对他人及配偶、性伴的健康负责;加快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阐明本病或新传染病及其它STDS的流行环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STDS /AIDS防治措施、对策提供依据;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开展主动监测,加强地域、全国或国际协作,达到群防群治,为维护公民生命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雷娜,彭志行,还锡萍,等.江苏省AIDS疫情估计和预测分析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1):1012-1017
【2】都香莲,杨志秀,石云,等.云南省HIV/AIDS高发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现状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7,13(4):337-338
【3】周雪梅,于敏,池红,等.暗娼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技巧及效果[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z1):25-26
【4】闫红静,徐晓琴,管文辉,等.暗娼行为学及主要STD的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1):36-37,52
【5】管文辉,羊海涛,魏庆,等.江苏省特定人群梅毒血清学调查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9):578-579
【6】于增照,史同新,李秀芳,等.不同主要性交往场所与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高危行为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6):642-646
【7】王晓丽,何金奎,苏豪浩,等.男男性接触者性行为及梅毒、HIV感染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9,25(7):487-788
【8】王岚,王璐,丁正伟,等.中国1995-2009年艾滋病哨点监测主要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20-24
【9】周生建,潘传波,孟晓容,等.重庆市男男性接触者性行为与HIV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6: 381-384
【10】王岚,丁正伟,阎瑞雪,等.中国2006-2009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状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9):1017-1021
【11】王志英,黄连成.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的认知程度、性态度及性行为的现状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4):277-581
【12】史太平,陈抒蕾,周建波.江苏常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12):826-827
【13】周爽,冯连贵,丁贤彬,等.男男性行为人群中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特征分析[J].重庆医学,2010, 39(2):215-217
【14】彭勃,王建平,陈海勇,等.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8):535-538
【15】郝春,胡薇,阮玉华,等.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对海洛因成瘾者性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4):307-308
【16】金岳龙,姚应水,何建刚,等.商业性性服务工作者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1):61-62
【17】杨芸,郝春霞,王郁英,等.山西省四市(县)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2930-2933
【18】李力,郭岩.简化艾滋病耻辱量表在多民族地区应用的效度和信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854-858
【19】周萌,伍秋云,柏彩宝,等.皮肤性病科门诊病人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认知的调查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24(2):147-148,177
【20】施平,羊海涛,郭宏雄,等.艾滋病控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与机制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1):11
【21】张治英,周文丽,陈仲丹,等.艾滋病项目地区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现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 1412-1414
【22】李京文,任海英. 2006-2010年艾滋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学术界,2007,2:49-59
【23】王琼,彭军,蔡睿,等.云南省某边境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情况评估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1:40-42,44
【摘要】造成梅毒及性传播疾病(包括HIV)流行行为危险因素还广泛存在,积极、稳妥、持续、科学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及支持策略是临床工作顺利展开的可靠保障。应客观、科学看待和解决,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梅毒性传播感疾病艾滋病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Related Risk Behavior in TP with STDS/AIDS﹠Prevention
Liu Jin-Tao
The No.2 (Infection) Hospital of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31 China
Abstract At now, the related dangerous factor and risk behaviors still extensively exists and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TP and STDS/AIDS is very serious,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P and STDS /AIDS epidemic. Preventive measures including health counseling should be taken so as to reduce patients’ stigmatization raise the rate of timely seeking medical care and encourage TP and STDS /AIDS patients to notify their spouses. But active, reliable, persistent and scientific medical support strategies will provide sound basis for promoting TP and STDS /AIDS care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syphilis/treponema palladium(TP),STDS/AIDS,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我国在50年代成功地控制了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S),随着80年代对外开放,梅毒(syphilis)及STDS /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在中国迅速蔓延,梅毒等STDS与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免疫缺陷病毒)有相同传播途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患STDS的人更易感染和传播TP(treponema palidium,梅毒苍白螺旋体)及HIV,它给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负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控制进一步蔓延【1】;婚检自愿、产前检查的忽视及对性和STDS知识贫乏等使得STDS/AIDS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和健康的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得不唤起社会学家和医学界乃至全世界高度关注。
由于梅毒患者容易同时患有或携带一种或多种STDS或经血液传播疾病,要进行严格血液筛查,提高全民防范意识,预防、控制STDS /AIDS传播。没有一种单一实验室方法能完全满意地鉴定出STDS /AIDS感染,所有实验方法都具其特殊应用范围。只运用单一诊断试剂具很大局限性,检出率的提高受试剂选择、来源、质量、检验人员技术及操作水平和结果判定水平等的影响,也受受检者检测时机及检测试剂等影响。检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才能做出完全正确判断。
1 STDS /AIDS高发原因探析
1.1 AIDS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超级癌症,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及母婴传播。随着AIDS在全球迅速蔓延,我国已进入AIDS高发流行期【2】。STDS可致残、致畸。卫生部公布艾滋病疫情评估报告: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存活HIV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HIV病人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HIV感染者4.8万人。男男性(MSM)传播上升尤其明显,约占新发感染者32.5%,成为新发感染重要途径。总体疫情仍为低流行,但部分地区已现高流行态势。而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近两年的艾滋病监测结果表明: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有所减缓。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MSM传播上升速度明显。我国AIDS传播模式已经由最初以注射吸毒传播为主过渡到了以经性行为传播与静脉吸毒并重传播模式。鉴于梅毒及STDS/HIV相对特殊传播途径,使得传播与流行同个人行为有着极为密切联系。因此在尚无成熟疫苗技术以预防其侵害人体情况下通过有效干预措施改变他们危险行为【3】是预防梅毒及STDS/HIV传播有效措施。STDS/HIV感染高危人群包括商业性行为工作者(CSW)、吸毒人群共用针具者(IDU)、MSM等;暗娼人群(FSW)是其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从事色情服务的桑拿、按摩等服务人群是传播的主要隐患。虽多数FSW卖淫时限不长,不到一年占73.9%【4】,FSW尤TP感染率达31.1%,比调查结果【5】高出13个百分点,提示无保护性行为普遍性。由于梅毒患者感染HIV危险性比常人增加4-5倍,一旦有HIV传入就可能引起HIV经性途径流行。据全国性病监测系统报告,中国梅毒疫情逐年上升,在MSM人群中,梅毒等STDS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MSM人群作为梅毒、HIV等STDS高危人群不容忽视【6、7】。该人群存在HIV感染【8】高水平流行,可能成为向主流人群蔓延的桥梁人群,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艾滋病在MSM中广泛传播【9】。近年来青年学生的HIV/AIDS报告数有所上升,但HIV感染率总体维持在低水平,该人群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部分青年学生有CSW和MSM等危险行为【10】。高校在加强普及STDS /AIDS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性安全教育和行为干预【11】。 1.2在对外开放和“性解放”观念影响下一些人以自我价值为中心,漠视性道德、信奉性开放;同居、MSM等淫乱及高危脆弱人群等不洁性行为十分严重;网络高度发展及激情视频等色情服务和性消费滋生,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旅游事业的急剧发展及地区经济迅速发展,STDS /AIDS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量劳务输出的远洋渔民和相当比例侨民及人口流动率高的旅游地区常有发生且有流行趋势,加上耐药性病原体和新疾病或病原体的出现;人类社会行为改变如经济活动加快、人员流动频繁,加快了人之间接触;工业进程加快等可能助长STDS /HIV传播,使人类STDS发生率急剧上升。加强年轻人性知识和性教育、生活技能培训相当必要,而如何对这类性/危险行为特征的人群加以干预、阻断传播特别是提高对农村地区STDS临床发病特点进一步认识,仍待研究;开展疫情监测的同时,加强对吸毒者等、农村流动人口及青少年等弱势人群AIDS防治【12】。
1.3近年来卖淫嫖娼活动猖獗,而嫖客STDS /HIV生物学和行为学检测是薄弱环节。暗娼羁押、桑拿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是CSW聚集地方,CSW常以职业身份掩护且流动性大,监测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是难点。吸毒者不安全性行为构成了STDS /HIV在吸毒者、FSW或嫖客到家庭成员的传播链,促使其从高危人群【13】向一般人群扩散,相关危险行为具有一定差别性,受民族、年龄、文化程度【14】、婚姻等影响,需进一步探究其文化、经济、社会网络等潜在社会背景,理解和挖掘其深层因素,采取因地制宜措施来控制流行和扩散。HIV感染和吸毒者危险行为紧密相关:IDU针具共用频率高,而其复杂社会背景往往是导致其发生危险行为原因。
1.4中国卖淫业重现并非仅是FSW道德堕落,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城乡贫富较大、贫困与相对贫困、大量买方市场存在等社会因素而产生的,难在短期取缔或被消灭;毒品需求远大于供给且吸毒者难戒断毒瘾,短期禁毒成功是不现实的;由于同性恋人群有自己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只能采取减少危害策略,帮助改变易染STDS /HIV高危行为,如吸毒时避免用不洁针具或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减少海洛因成瘾者HIV相关高危行为,同时能改善其社会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等【15】、过量用毒、高危吸毒行为等所致相关死亡。IDU是HIV传播主途径,已报告HIV患者中有63.7%是通过此传播行为而染HIV、肝炎等病致死亡。提高娱乐等场所全程正确的安全套使用率【16】对于控制STDS /HIV传播与流行具重要意义,加强综合监测与科学防控,开展广泛深入持久健康教育,制定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时应考虑民族、性取向等因素;加之技术力量、人员、经费不足,面临许多窘境与挑战。
1.5不少中青年医务工作者对STDS相关知识缺乏,检测、诊断方法及检验人员技术水平仍待提高;医务人员从事性病工作也缺乏系统培训,遭歧视。针对医务人员开展多种形式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明显,应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督导落实【17】。仅极少数医生向病人提及使用安全套,仅重视药物治疗忽视预防服务。STDS难以排除治疗不彻底、复发等因素。需要开展有针对包括健康教育和咨询在内预防措施,减少STDS /AIDS相关羞辱【18】与歧视体现在即“宣教”、“修订”、“倡导”上,STDS传染期长短影响着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及时有效治疗患者,消除传染源是控制STDS流行重要措施;STDS者羞辱感以及由于害怕被人看到、恐惧等心理、担心被性伴知晓病情、高昂医疗费、愿到药店买药而不愿到医院等延迟就诊和惧怕歧视和维系家庭完整性等不愿通知性伴是影响STDS防治主要因素,不仅使患者处于感染严重并发症危险中,且极易造成STDS进一步传播,使得处于STDS高危者不能很好接受以改变性/危险行为特征为主要预防措施,降低了他们通知性伴可能性而导致STDS的持续传播。
2积极推进健康教育,客观科学的看待问题,提出并采取一些科学方法解决,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2.1在疾病控制方面政府起主渠道作用,防治STDS/AIDS仍然有许多问题,一些政府和官员对其在中国流行的可能性、危害性、严重性认识不够,甚至忽视、隐瞒疫情,公众普遍缺乏预防知识、大众媒体及有关宣传教育机构开展预防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必要政策法律支持;如何敦促地方政府改变观念,正视现实,积极稳妥处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预防必须依靠各界力量,包括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及企业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开展各种有规划社会营销活动,共同控制STDS /AIDS传播和蔓延。目前多部门合作正在逐步形成,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越来越积极、踊跃,宣传教育和干预行动也在逐步加强、完善,投入相对不足,需将STDS/AIDS预防放到重要位置,需进一步提高综合监测防治力。卫生监督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联合进行定期检查、评价、不断改进综合监测情况。鼓励有高危行为务工人员接受HIV自愿咨询和检测(VCT)提高其认知水平,进一步扩大覆其盖面【19】。加强防治专业队伍建设;重视阳性配偶、高危和重点人群行为干预措施的落实以减少二代病例发生;探索合乎实际的流动HIV感染者管理办法,建立市场经济下AIDS防治工作长效机制【20】。但目前咨询点的利用率较低、VCT服务对高危及重点人群的覆盖不够、部分地区服务目标人群定位仍不清楚等【21】。
2.2管理、预防重于治疗,对性/危险行为特征人群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加强FSW、吸毒者等重点人群以及难以接触、追踪的目标人群干预,通过血清学、行为学、流行病学监测,分析流行病学特征,提供防治措施。应避免无偿输血式救助方法,使病人知道何时如何治疗,避免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盲从攀比等滥用药物行为。降低吸毒危害,加强民众宣传教育,保证血液安全也是保证低感染水平有效措施。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及疫苗,而通过健康教育对STDS /AIDS传播途径正确认识同样重要,也应作为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者是监测弱势区,由于其相对知识水平和防护意识较差、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信息闭塞、卫生医疗条件相对较差,有可能到高危流行区(或同高危流行区来的妇女结婚等),可能有过嫖娼、不安全注射等行为。城市建筑业流动人口多数为性活跃男性青壮年,一旦该人群感染将使STDS/HIV跨地域传播更为活跃,必须加强对该人群监测。STDS/HIV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已造成家庭内传播,婚内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也将随之增多,健康教育注意知识与实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衔接,形成预防STDS /AIDS紧迫感和全民预防意识。流行病学专项调查的人群和范围局限,缺乏对不同高危人群基数调查。AIDS将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影响,目前每年政府投入尚不能满足防治艾滋病需要【22】。 2.3造成STDS /AIDS流行行为危险因素还广泛存在,控制流行必须干预减少高危行为。消极态度源于对传播模糊认识和预防知识的缺乏,消除恐惧和歧视心理是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强烈排斥行为还会导致许多性/危险行为特征人群不愿接受治疗检查,隐蔽自身甚至产生报复心理,所以不应歧视病人,应予以帮助。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力度、扩大监测及其监测数据【23】;性和生殖健康教育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学校性健康、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性教育和STDS /AIDS知识教育;教师、校医对预防教育知识、意识、能力不足;资金、技术、政策支持、观念等原因,未达到广泛普及程度。要继续加强STDS /AIDS疫情报告管理,督导各医疗机构性病报告要详实规范;加强医务人员STDS /AIDS防治知识培训力度;普及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尤青少年及农村人口对STDS /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清理、整顿、规范STDS医疗市场,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减少对STDS误诊、误治;进一步提高对STDS /AIDS流行趋势认识,加强领导、遏制蔓延,积极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扩大STDS /AIDS覆盖率。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成为遏制艾滋病流行的当务之急。有效防控措施的制定是以客观分析和预测艾滋病流行趋势为基础的。
总之,应提倡洁身自爱,重视性道德教育,树立正确婚恋观,采取综合性措施,积极防治;加强法律意识和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并自觉抵制和摒弃不洁性行为;增加健康人群体检频率;加强对感染者及育龄妇女提供有关避孕及计划生育、围生期保健等信息安全性行为指导;临床注重治疗对症、彻底,避免滥用药;实验室应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剂进行诊断,提高检出率,早发现早就地治疗,减少家庭内、性伴间、母婴间传染机率,以利于他人、利于个人延缓患病、提高生活质量、利于家庭和社会(降低传染性和社会传播)及对他人及配偶、性伴的健康负责;加快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阐明本病或新传染病及其它STDS的流行环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STDS /AIDS防治措施、对策提供依据;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开展主动监测,加强地域、全国或国际协作,达到群防群治,为维护公民生命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雷娜,彭志行,还锡萍,等.江苏省AIDS疫情估计和预测分析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1):1012-1017
【2】都香莲,杨志秀,石云,等.云南省HIV/AIDS高发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现状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7,13(4):337-338
【3】周雪梅,于敏,池红,等.暗娼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技巧及效果[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z1):25-26
【4】闫红静,徐晓琴,管文辉,等.暗娼行为学及主要STD的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1):36-37,52
【5】管文辉,羊海涛,魏庆,等.江苏省特定人群梅毒血清学调查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9):578-579
【6】于增照,史同新,李秀芳,等.不同主要性交往场所与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高危行为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6):642-646
【7】王晓丽,何金奎,苏豪浩,等.男男性接触者性行为及梅毒、HIV感染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9,25(7):487-788
【8】王岚,王璐,丁正伟,等.中国1995-2009年艾滋病哨点监测主要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20-24
【9】周生建,潘传波,孟晓容,等.重庆市男男性接触者性行为与HIV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6: 381-384
【10】王岚,丁正伟,阎瑞雪,等.中国2006-2009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状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9):1017-1021
【11】王志英,黄连成.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性病的认知程度、性态度及性行为的现状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4):277-581
【12】史太平,陈抒蕾,周建波.江苏常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12):826-827
【13】周爽,冯连贵,丁贤彬,等.男男性行为人群中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特征分析[J].重庆医学,2010, 39(2):215-217
【14】彭勃,王建平,陈海勇,等.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8):535-538
【15】郝春,胡薇,阮玉华,等.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对海洛因成瘾者性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4):307-308
【16】金岳龙,姚应水,何建刚,等.商业性性服务工作者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1):61-62
【17】杨芸,郝春霞,王郁英,等.山西省四市(县)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2930-2933
【18】李力,郭岩.简化艾滋病耻辱量表在多民族地区应用的效度和信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854-858
【19】周萌,伍秋云,柏彩宝,等.皮肤性病科门诊病人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认知的调查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24(2):147-148,177
【20】施平,羊海涛,郭宏雄,等.艾滋病控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与机制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1):11
【21】张治英,周文丽,陈仲丹,等.艾滋病项目地区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现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 1412-1414
【22】李京文,任海英. 2006-2010年艾滋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学术界,2007,2:49-59
【23】王琼,彭军,蔡睿,等.云南省某边境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情况评估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1:4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