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教育”时代推动着数学教育技术的深刻变革,《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也同样指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在此背景下,基于笔者的线上教学实践,结合“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新授课的教学过程,探讨高中数学交互式课件的设计思路、制作技巧、以及教学反思。
关键词:交互式课件;设计思路;制作技巧;教学反思
一、课例的背景与问题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在该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对向量的三种线性运算进行总结和提升,建立起向量运算中“形”与“数”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为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提供了经验起点与逻辑起点。
就定理课的教学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定理、几点理解、应用强化”的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帮促学生强化“向量的任意性”、“基底的不共线性”、“表示的唯一性”等概念认知,更难成为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而就线上授课的局限性而言,使用PPT课件备课虽方便快捷,但课件的教学预设通常情况下,很难完全符合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故如何在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同时,增强知识内容的交互性、学习方式的体验性、师生对话的情境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件的设计与思路
本课例依据课标理念和现实诉求完成教学设计,明线上,活动单导学,通过操作思考,合作交流,培育学生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暗线上,提问链导思,通过启发性提示语,逐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锻炼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三、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数学课程,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正如涂荣豹教授的观点,“‘互联网+’的精髓在于解决新生态中的各种‘痛点’。‘互联网+数学教育’不仅要解决各种痛点,还要创生各种‘兴奋点’,这些“兴奋点”能把人从平淡无奇引入到兴奋的情境。”类比数学课堂的线上教学而言,交互式课件的引入目的是为了模拟或仿真传统课堂的学习环境,增强教学的同步性、操作性、及时性。对于课件中信息技術的使用,也应关注“痛点”,实现原有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否则,片面重视“兴奋点”而忽略“痛点”,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完成“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设计时,尝试将希沃白板5的交互功能深度融入教学过程中,并亲身实践线上授课,总结出交互式课件授课的3个亮点:
第一,学科工具凸显数学知识的交互性。在定理的探索与发现环节,由于文字与符号语言的阐述过于抽象,笔者采用从图象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操作思考,再辅以实验探究,完善并验证猜想。一方面,通过人机交互变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两个向量表示平面内任意向量,是存在限制条件的”;另一方面,借助数学画板,动态视觉化定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解决了“操作思考”环节中,作图不够精确,结论欠缺外推性等问题。
第二,书写工具增强师生对话的情境性。在定理的推理与证明环节,笔者对“表示唯一性”进行证明步骤讲解时,尝试通过“手写步骤”代替“键入步骤”,主要原因有二:①对于数学移动课程,笔者曾调研发现,九成以上学生,比起电脑键入的步骤,更喜欢老师的手写体步骤;②线上授课在对话教学方面,无法比拟传统课堂的实时性,此类书写工具虽稍有不便,但与数位板或手写板配合使用,或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对话教学中“同步思考”的效果。
第三,个性化素材助力学习方式的体验性。在平面向量章节相关知识的探讨中,“大小”和“方向”二因素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在定理的探究过程作留白设计,笔者利用希沃白板5中的几何工具,完成“一组基底”和“平面中任意向量”的绘制。学生在课件的演示模式下,依然可以调节向量的方向、大小,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活动过程,提高线上课堂的参与感,交互生成经验,教师只需要适时地提问、点拨与启发,帮促揭示定理内涵即可,更加凸显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田田、宁连华.对“互联网+”时代的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数学之友 2016(05):73-75+81.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关键词:交互式课件;设计思路;制作技巧;教学反思
一、课例的背景与问题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在该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对向量的三种线性运算进行总结和提升,建立起向量运算中“形”与“数”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为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提供了经验起点与逻辑起点。
就定理课的教学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定理、几点理解、应用强化”的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帮促学生强化“向量的任意性”、“基底的不共线性”、“表示的唯一性”等概念认知,更难成为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而就线上授课的局限性而言,使用PPT课件备课虽方便快捷,但课件的教学预设通常情况下,很难完全符合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故如何在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同时,增强知识内容的交互性、学习方式的体验性、师生对话的情境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件的设计与思路
本课例依据课标理念和现实诉求完成教学设计,明线上,活动单导学,通过操作思考,合作交流,培育学生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暗线上,提问链导思,通过启发性提示语,逐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锻炼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三、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数学课程,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正如涂荣豹教授的观点,“‘互联网+’的精髓在于解决新生态中的各种‘痛点’。‘互联网+数学教育’不仅要解决各种痛点,还要创生各种‘兴奋点’,这些“兴奋点”能把人从平淡无奇引入到兴奋的情境。”类比数学课堂的线上教学而言,交互式课件的引入目的是为了模拟或仿真传统课堂的学习环境,增强教学的同步性、操作性、及时性。对于课件中信息技術的使用,也应关注“痛点”,实现原有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否则,片面重视“兴奋点”而忽略“痛点”,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完成“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设计时,尝试将希沃白板5的交互功能深度融入教学过程中,并亲身实践线上授课,总结出交互式课件授课的3个亮点:
第一,学科工具凸显数学知识的交互性。在定理的探索与发现环节,由于文字与符号语言的阐述过于抽象,笔者采用从图象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操作思考,再辅以实验探究,完善并验证猜想。一方面,通过人机交互变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两个向量表示平面内任意向量,是存在限制条件的”;另一方面,借助数学画板,动态视觉化定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解决了“操作思考”环节中,作图不够精确,结论欠缺外推性等问题。
第二,书写工具增强师生对话的情境性。在定理的推理与证明环节,笔者对“表示唯一性”进行证明步骤讲解时,尝试通过“手写步骤”代替“键入步骤”,主要原因有二:①对于数学移动课程,笔者曾调研发现,九成以上学生,比起电脑键入的步骤,更喜欢老师的手写体步骤;②线上授课在对话教学方面,无法比拟传统课堂的实时性,此类书写工具虽稍有不便,但与数位板或手写板配合使用,或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对话教学中“同步思考”的效果。
第三,个性化素材助力学习方式的体验性。在平面向量章节相关知识的探讨中,“大小”和“方向”二因素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在定理的探究过程作留白设计,笔者利用希沃白板5中的几何工具,完成“一组基底”和“平面中任意向量”的绘制。学生在课件的演示模式下,依然可以调节向量的方向、大小,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活动过程,提高线上课堂的参与感,交互生成经验,教师只需要适时地提问、点拨与启发,帮促揭示定理内涵即可,更加凸显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田田、宁连华.对“互联网+”时代的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数学之友 2016(05):73-75+81.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