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水生鲜宅配的企业陷入不同的瓶颈,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使得企业在各自应战中衍生出诸多问题。
在大家认为一片光明的市场中,生鲜宅配引得企业争相涌入,行家、半路出家的不一而足。在这条路上既能看到闪闪发光的金矿,也能目睹前辈先烈血流成河。
尽管走在生鲜宅配这条路上并不孤单,但你不知道明天会有哪个企业会倒下。许多短命王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生命短得不足以令业界缅怀,为其树碑立传。活着,似乎是颇大的荣耀。
3月夭折
早晨6:00,“咚咚咚……”王颖听到一阵重重的敲门声。门外的男子把菜往门外一放,一边对王颖说:“这是你的菜。” 还没等确认收货签单,这名男子已匆匆离开。王颖发现,为其送菜的这名男子同时是新京报的送报人员。
这是王颖签下首农宅配协议后享受的第一次生鲜配送服务,对此她并不满意。本应是前一天晚上送到的菜,王颖在家中迟迟没有等到。
第二次配送的经历也不愉快,“没给我发短信让我选菜,给我送的菜和第一次一样。两次都有问题,我很生气。”
但还没等到第三次送菜,王颖就被告知,由于基地发生了病虫害,菜品质量不好,将暂停配送,可能要8月后才能恢复。令王颖匪夷所思的是,首农这么大的企业本应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来控制病虫害,“还说了很多我认为作为客户都不能接受的条件,所以我当即要求退款。”
今年4月~6月,首农旗下公司北京首农物流有限公司生态农业科技分公司(下称“首农物流生态公司”)进驻社区推广,分别与46位客户签订了合同。套餐分为季卡、半年卡、年卡,价格为1400元~4680元不等。“产品由首农提供,我们做的是绿色产品,比有机食品的标准稍微低一点,是政府部门认证的。” 一位员工介绍。
王颖试探性地体验了两次,觉得产品不错,“玉米特别香”,于是定了一个季度套餐。其他客户与王颖的情况类似,认为有首农这个品牌背书,质量和服务可靠。其中一个客户签了4单,3单转赠他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表示,最开始一段时间是首农提供商品,后来从批发市场拿货,菜品质量明显下降。王颖也认为之后配送的菜品质量明显不如体验时的,“第二次配送的西红柿还有点绿。”
有这样经历的不只是王颖。7月下旬,所有客户都接到销售经理的反馈,称公司公司面临解散,员工的保险都被转出,办公室已无人办公。40多位客户纷纷要求退还未消费的预付款,在客户的坚持下,首农物流公司最终出面给客户办理了退款。
未来的生意?
能够像首农物流生态公司的消费者这样领到未消费的预付款是属于比较幸运的。相较而言,近日宣布破产的田园牧歌比首农物流生态公司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已交完预付款的2000多名深圳客户难以要回未消费的预付款。“公司已经亏了很多钱,股东也不再投钱了,公司从今天起解散了。”6月9日,田园牧歌深圳分公司总经理杨勇宣布。
一位高管分析了田园牧歌倒闭的原因:公司委托给一家咨询公司经营,经营权与所有权完全分离;公司缺少专业人才;销售模式效率低下。多重因素影响下,田园牧歌一步步走上不归路。
试水生鲜宅配的企业陷入不同的瓶颈,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使得企业在各自应战中衍生出诸多问题。
生鲜宅配多以季度套餐、年度套餐的形式售卖,这就涉及到预付款的问题,企业倒闭后,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对此,良食网CEO唐忠表示:“目前行业内还没有相关规定,但今后这方面的监管应该会加强。”
行业乱象背后是扎堆于生鲜宅配的企业犹如过江之鲫,这些企业的质量良莠不齐。
但企业对这一领域却兴趣浓厚。上海诗创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陈国定预测,随着消费升级转型,宅配未来也可能会成为和超市、便利店等业态并列的一种销售形式。各种出身的企业争相拿下这门“未来的生意”。
其中,电商企业对生鲜宅配业务兴趣盎然,凭借自身的平台和物流,深挖电商农产品生意,如顺丰、京东分别与生鲜基地深度合作。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数据显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达3000家。此外,像首农这样的企业有自己有生产基地,坐拥成熟的供应链体系。零售业中永辉超市也曾尝试过宅配,只不过昙花一现。
农业电商研究者辛巴(化名)向《中国连锁》记者透露,现在做生鲜宅配的企业通常是自己在城市周边有地,生产基本的瓜果蔬菜,再整合些外来的产品,丰富产品线。企业以这个城市为中心发展家庭会员。在推广上,企业发展家庭会员一般会通过地面推广或者凭借自己的客户关系通过网上获取一部分会员,或者拉拢企业里的客户。
唐忠把需要生鲜宅配的用户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时间上的便捷性,一类是追求安全、健康的食品。这些客户不一定是高消费群体,如第一类可能就是交叉的。
宅配的产品通常价格比较高。辛巴介绍道,经过有机认证的菜品一斤不会低于15元,有的甚至20元以上。还有一种是菜质量很好,但没有经过认证,业内叫“自然耕种”或“生态耕种”,价格会低一点,在10元左右,各方面成本也挺高。
诸多掣肘
不过,宅配现在面临诸多风险,首当其冲的是产品来源。虽然有量化的数据标准,消费者可通过检疫检测看结果,但目前消费者还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尴尬局面,核查成本过高程序过于麻烦复杂,没办法做到检疫检测与核查。
面对市场出现的不同等级的健康食品,消费者显得无所适从。以有机食品为例,许多人对这个概念充满疑虑,他们认为不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标榜有机食品“零污染”只是噱头,在流动的空气、水质和土壤中,根本无法保证不受污染。
不过,唐忠认为持这种看法的人对“有机”的定义了解得不是很准确。“有机并不是说空气质量非常好,更核心的问题是在一定的指标范围内,对种植过程、水土等都有要求,只要达到标准就行。我们很多基地都有独立水质、8米以上的隔离带的区隔等等。”
消费者也常常担心商家提供产品是否确为高品质。现实情况是,处于发展初期的生鲜宅配监管等方面尚不健全,很难说商家能提供符合标准的商品。
唐忠告诉《中国连锁》记者:“商家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做平台,从各地进货,这就要看他们对供应链的把控情况。另一种企业是有农场,但可能标准不一定能达到。不过总体来说,生鲜宅配的产品品质比普通的食品好。”
另外,物流也常常成为生鲜宅配企业发展的桎梏。首农物流生态公司前期使用公司车辆配送,这也是大多数企业的做法。有些企业则依靠第三方快递公司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意思的是,首农物流生态公司最后让新京报送报员代为配送菜品,“这说明公司已经产生问题了。”辛巴说。
在宅配这个特殊的领域,撒大网钓大鱼的策略不一定能行得通,马太效应也不一定适用。
辛巴认为能否盈利的关键并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关键的指标是订单密度,指的是在一个区域内有没有足够的订单量。假如一个企业只有40个客户,分散在四面八方,那么有多少单就亏多少单。但是很多企业前期为了发展,没办法控制订单的分散程度,没有足够多的订单量,势必做多少亏多少,做越多亏越多。这是宅配企业发展的瓶颈。”
辛巴建议集中区域发展。“先瞄准一个区域,进行区域型配送,超出这个区域就不配送。比如说这个区做到100单,一车送过来基本上把成本覆盖了。”
一方面宅配这门生意还处于初期,另一方面变量很多,还很难说盈亏平衡的期限。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有上海的多利农庄和北京正谷公司。数据显示,到2012年,做高端礼品市场的正谷公司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不过,受“八项规定”影响,凉意习习。多利农庄则亏损4年后才开始实现盈利,而这还是在接受国家巨额补贴的基础上。
不过,对于有生产基地的企业盈利来源不仅仅限于卖菜,“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农家乐和相关的餐饮增值服务等和农业地产有些关系的都可以挖掘。”辛巴指出。
在大家认为一片光明的市场中,生鲜宅配引得企业争相涌入,行家、半路出家的不一而足。在这条路上既能看到闪闪发光的金矿,也能目睹前辈先烈血流成河。
尽管走在生鲜宅配这条路上并不孤单,但你不知道明天会有哪个企业会倒下。许多短命王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生命短得不足以令业界缅怀,为其树碑立传。活着,似乎是颇大的荣耀。
3月夭折
早晨6:00,“咚咚咚……”王颖听到一阵重重的敲门声。门外的男子把菜往门外一放,一边对王颖说:“这是你的菜。” 还没等确认收货签单,这名男子已匆匆离开。王颖发现,为其送菜的这名男子同时是新京报的送报人员。
这是王颖签下首农宅配协议后享受的第一次生鲜配送服务,对此她并不满意。本应是前一天晚上送到的菜,王颖在家中迟迟没有等到。
第二次配送的经历也不愉快,“没给我发短信让我选菜,给我送的菜和第一次一样。两次都有问题,我很生气。”
但还没等到第三次送菜,王颖就被告知,由于基地发生了病虫害,菜品质量不好,将暂停配送,可能要8月后才能恢复。令王颖匪夷所思的是,首农这么大的企业本应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来控制病虫害,“还说了很多我认为作为客户都不能接受的条件,所以我当即要求退款。”
今年4月~6月,首农旗下公司北京首农物流有限公司生态农业科技分公司(下称“首农物流生态公司”)进驻社区推广,分别与46位客户签订了合同。套餐分为季卡、半年卡、年卡,价格为1400元~4680元不等。“产品由首农提供,我们做的是绿色产品,比有机食品的标准稍微低一点,是政府部门认证的。” 一位员工介绍。
王颖试探性地体验了两次,觉得产品不错,“玉米特别香”,于是定了一个季度套餐。其他客户与王颖的情况类似,认为有首农这个品牌背书,质量和服务可靠。其中一个客户签了4单,3单转赠他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表示,最开始一段时间是首农提供商品,后来从批发市场拿货,菜品质量明显下降。王颖也认为之后配送的菜品质量明显不如体验时的,“第二次配送的西红柿还有点绿。”
有这样经历的不只是王颖。7月下旬,所有客户都接到销售经理的反馈,称公司公司面临解散,员工的保险都被转出,办公室已无人办公。40多位客户纷纷要求退还未消费的预付款,在客户的坚持下,首农物流公司最终出面给客户办理了退款。
未来的生意?
能够像首农物流生态公司的消费者这样领到未消费的预付款是属于比较幸运的。相较而言,近日宣布破产的田园牧歌比首农物流生态公司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已交完预付款的2000多名深圳客户难以要回未消费的预付款。“公司已经亏了很多钱,股东也不再投钱了,公司从今天起解散了。”6月9日,田园牧歌深圳分公司总经理杨勇宣布。
一位高管分析了田园牧歌倒闭的原因:公司委托给一家咨询公司经营,经营权与所有权完全分离;公司缺少专业人才;销售模式效率低下。多重因素影响下,田园牧歌一步步走上不归路。
试水生鲜宅配的企业陷入不同的瓶颈,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使得企业在各自应战中衍生出诸多问题。
生鲜宅配多以季度套餐、年度套餐的形式售卖,这就涉及到预付款的问题,企业倒闭后,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对此,良食网CEO唐忠表示:“目前行业内还没有相关规定,但今后这方面的监管应该会加强。”
行业乱象背后是扎堆于生鲜宅配的企业犹如过江之鲫,这些企业的质量良莠不齐。
但企业对这一领域却兴趣浓厚。上海诗创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陈国定预测,随着消费升级转型,宅配未来也可能会成为和超市、便利店等业态并列的一种销售形式。各种出身的企业争相拿下这门“未来的生意”。
其中,电商企业对生鲜宅配业务兴趣盎然,凭借自身的平台和物流,深挖电商农产品生意,如顺丰、京东分别与生鲜基地深度合作。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数据显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达3000家。此外,像首农这样的企业有自己有生产基地,坐拥成熟的供应链体系。零售业中永辉超市也曾尝试过宅配,只不过昙花一现。
农业电商研究者辛巴(化名)向《中国连锁》记者透露,现在做生鲜宅配的企业通常是自己在城市周边有地,生产基本的瓜果蔬菜,再整合些外来的产品,丰富产品线。企业以这个城市为中心发展家庭会员。在推广上,企业发展家庭会员一般会通过地面推广或者凭借自己的客户关系通过网上获取一部分会员,或者拉拢企业里的客户。
唐忠把需要生鲜宅配的用户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时间上的便捷性,一类是追求安全、健康的食品。这些客户不一定是高消费群体,如第一类可能就是交叉的。
宅配的产品通常价格比较高。辛巴介绍道,经过有机认证的菜品一斤不会低于15元,有的甚至20元以上。还有一种是菜质量很好,但没有经过认证,业内叫“自然耕种”或“生态耕种”,价格会低一点,在10元左右,各方面成本也挺高。
诸多掣肘
不过,宅配现在面临诸多风险,首当其冲的是产品来源。虽然有量化的数据标准,消费者可通过检疫检测看结果,但目前消费者还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尴尬局面,核查成本过高程序过于麻烦复杂,没办法做到检疫检测与核查。
面对市场出现的不同等级的健康食品,消费者显得无所适从。以有机食品为例,许多人对这个概念充满疑虑,他们认为不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标榜有机食品“零污染”只是噱头,在流动的空气、水质和土壤中,根本无法保证不受污染。
不过,唐忠认为持这种看法的人对“有机”的定义了解得不是很准确。“有机并不是说空气质量非常好,更核心的问题是在一定的指标范围内,对种植过程、水土等都有要求,只要达到标准就行。我们很多基地都有独立水质、8米以上的隔离带的区隔等等。”
消费者也常常担心商家提供产品是否确为高品质。现实情况是,处于发展初期的生鲜宅配监管等方面尚不健全,很难说商家能提供符合标准的商品。
唐忠告诉《中国连锁》记者:“商家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做平台,从各地进货,这就要看他们对供应链的把控情况。另一种企业是有农场,但可能标准不一定能达到。不过总体来说,生鲜宅配的产品品质比普通的食品好。”
另外,物流也常常成为生鲜宅配企业发展的桎梏。首农物流生态公司前期使用公司车辆配送,这也是大多数企业的做法。有些企业则依靠第三方快递公司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意思的是,首农物流生态公司最后让新京报送报员代为配送菜品,“这说明公司已经产生问题了。”辛巴说。
在宅配这个特殊的领域,撒大网钓大鱼的策略不一定能行得通,马太效应也不一定适用。
辛巴认为能否盈利的关键并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关键的指标是订单密度,指的是在一个区域内有没有足够的订单量。假如一个企业只有40个客户,分散在四面八方,那么有多少单就亏多少单。但是很多企业前期为了发展,没办法控制订单的分散程度,没有足够多的订单量,势必做多少亏多少,做越多亏越多。这是宅配企业发展的瓶颈。”
辛巴建议集中区域发展。“先瞄准一个区域,进行区域型配送,超出这个区域就不配送。比如说这个区做到100单,一车送过来基本上把成本覆盖了。”
一方面宅配这门生意还处于初期,另一方面变量很多,还很难说盈亏平衡的期限。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有上海的多利农庄和北京正谷公司。数据显示,到2012年,做高端礼品市场的正谷公司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不过,受“八项规定”影响,凉意习习。多利农庄则亏损4年后才开始实现盈利,而这还是在接受国家巨额补贴的基础上。
不过,对于有生产基地的企业盈利来源不仅仅限于卖菜,“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农家乐和相关的餐饮增值服务等和农业地产有些关系的都可以挖掘。”辛巴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