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这里所谈的“新形势”是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标准理念把握的不好,只存在于形势的理解,没有真正在具体教学中落实,没有使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一目标落到实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件好事,它可以帮助理解语言文字,降低难度,但一味的追求或过分使用多媒体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本色,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大。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讲不等于不讲
新课标中强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处于主导地位。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职责不甚了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对学生的学习缺少必要的指导。在如今信息时代,学生头脑中存有大量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信息来感悟文章。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感悟状况加以指导,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记得有一次听课,是低年级的《狐狸和乌鸦》,班上有近一半的学生喜欢狐狸,认为狐狸聪明爱动脑筋,而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环节。狐狸聪明爱动脑筋不假,但聪明应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如何使用?应让学生明白文中狐狸为了骗取食物而耍聪明是不可取的。否则,我们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呢?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如何进一步学好新课程理念,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意识,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课程实施、实现课改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曾记得以前几年对小学语文的批评见之于报刊的就有什么:脱离小学生实际,好高骛远,忽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偏重理性化的琐细分析,忽视语文的整体感悟。偏重认知,忽视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诸方面的需求和全面发展。教师中心,包办代替,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等等不绝于耳。
现在的语文课中,许多的教师都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朗读,但是效果也不算太好,有的是走过场,有的是指导不到位,有的是齐读过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许多课文,如《全神贯注》等提供了很好的朗读范例。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阅读指导呢?首先要立足课堂实践,着眼于学习方法指导即抓住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赏。
2.合作学习只漂浮于表面
课标中是提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可是纵观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只是流于形式: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教师提出的;小组也是随意组成的;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学习任务模糊,这不是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真正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有恰当的分组,分组时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和已有认知情况,小组内应人人都有机会发言谈感受,不要让合作探究学习成了个别优秀学生的演讲场,小组长应是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这是每个教师都懂的,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却忽视了这一点。另外,也要注重对合作探究学习的评价,对每个组、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都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采取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中讨论时必须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在讨论时老师不能撒手不管,要注意巡回指导,防止讨论变成乘机聊天拉家常。其次要明确讨论的目的。该讨论的要讨论,不该讨论不能浪费时间。最后就是讨论要实实在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能走过场。
3.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使用冲淡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1 多媒体代替不了板书。近几年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使用了多媒体,逐渐淡化了板书。多媒体的大屏幕占据了教室前面正中的主体位置,黑板却“靠边站了”;黑板上的字也越来越少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也很少板书示范了,而是在大屏幕上演示了。我不赞成这种做法,必要的板书设计还是应该有的,它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和脉络的把握;教师的板演书写生字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给学生一种亲切、自然、直观的感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注意听讲的好习惯和良好的观察能力。板书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老师根据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步“板演”的,是根据老师所传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进行的。一般,主体板书一直保留至本节结束。可见,板书不是几张灯片可分割完成的。更不能用电脑动画来代替。
3.2 观看影像代替不了读书与想象。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但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比如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对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好时机。可有了多媒体,圆明园的图片一展示,使学生的想象反而受到局限。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更有甚者使课堂成了观看影视的课了,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兴高采烈,表面看来效果不错,可仔细一想,这一堂课学生们都干了些什么呢?课文读了几遍?语言文字的理解能等同于观看影像吗?学生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精髓吗?能体现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吗?我们不能再用多媒体、网络来演绎语文了。对语文教学而言,读书应放在第一位,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走上几个来回”。
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依据教学目的、内容、对象进行恰当选择。多媒体以其图、文、形、声并茂的特有优势走进了课堂,因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显著作用而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如果硬性规定上课必须有多媒体却显得有些过分,现在一堂课如果不使用多媒体似乎就不先进、不新颖。现代科技手段的确给教学注入了活力,然而把物质手段当作目的的思想却有失偏颇。形象化教学的形式很多,诸如多媒体、投影、录音、故事、活动等,都可以创设一个形象的教学环境,教学中选用哪种手段,本应依据教学内容、师生情况而定,岂可千篇一律“多媒体”?一味的追求多媒体有时反而“画蛇添足”。
总之,“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才是广大教师应做的。于永正老师曾说:“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写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潜心钻研课程标准,领悟其理念和精髓,钻研教法,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文学文本的存在,艺术的存在。教师一开口就是一个文学文本的展开,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文学之魂,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热情的榜样。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不断前行,才不至于失去它原有的魅力。
1.少讲不等于不讲
新课标中强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处于主导地位。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职责不甚了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对学生的学习缺少必要的指导。在如今信息时代,学生头脑中存有大量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信息来感悟文章。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感悟状况加以指导,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记得有一次听课,是低年级的《狐狸和乌鸦》,班上有近一半的学生喜欢狐狸,认为狐狸聪明爱动脑筋,而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环节。狐狸聪明爱动脑筋不假,但聪明应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如何使用?应让学生明白文中狐狸为了骗取食物而耍聪明是不可取的。否则,我们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呢?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如何进一步学好新课程理念,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意识,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课程实施、实现课改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曾记得以前几年对小学语文的批评见之于报刊的就有什么:脱离小学生实际,好高骛远,忽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偏重理性化的琐细分析,忽视语文的整体感悟。偏重认知,忽视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诸方面的需求和全面发展。教师中心,包办代替,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等等不绝于耳。
现在的语文课中,许多的教师都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朗读,但是效果也不算太好,有的是走过场,有的是指导不到位,有的是齐读过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许多课文,如《全神贯注》等提供了很好的朗读范例。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阅读指导呢?首先要立足课堂实践,着眼于学习方法指导即抓住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赏。
2.合作学习只漂浮于表面
课标中是提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可是纵观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只是流于形式: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教师提出的;小组也是随意组成的;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学习任务模糊,这不是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真正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有恰当的分组,分组时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和已有认知情况,小组内应人人都有机会发言谈感受,不要让合作探究学习成了个别优秀学生的演讲场,小组长应是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这是每个教师都懂的,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却忽视了这一点。另外,也要注重对合作探究学习的评价,对每个组、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都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采取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中讨论时必须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在讨论时老师不能撒手不管,要注意巡回指导,防止讨论变成乘机聊天拉家常。其次要明确讨论的目的。该讨论的要讨论,不该讨论不能浪费时间。最后就是讨论要实实在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能走过场。
3.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使用冲淡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1 多媒体代替不了板书。近几年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使用了多媒体,逐渐淡化了板书。多媒体的大屏幕占据了教室前面正中的主体位置,黑板却“靠边站了”;黑板上的字也越来越少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也很少板书示范了,而是在大屏幕上演示了。我不赞成这种做法,必要的板书设计还是应该有的,它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和脉络的把握;教师的板演书写生字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给学生一种亲切、自然、直观的感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注意听讲的好习惯和良好的观察能力。板书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老师根据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步“板演”的,是根据老师所传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进行的。一般,主体板书一直保留至本节结束。可见,板书不是几张灯片可分割完成的。更不能用电脑动画来代替。
3.2 观看影像代替不了读书与想象。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但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比如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对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好时机。可有了多媒体,圆明园的图片一展示,使学生的想象反而受到局限。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更有甚者使课堂成了观看影视的课了,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兴高采烈,表面看来效果不错,可仔细一想,这一堂课学生们都干了些什么呢?课文读了几遍?语言文字的理解能等同于观看影像吗?学生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精髓吗?能体现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吗?我们不能再用多媒体、网络来演绎语文了。对语文教学而言,读书应放在第一位,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走上几个来回”。
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依据教学目的、内容、对象进行恰当选择。多媒体以其图、文、形、声并茂的特有优势走进了课堂,因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显著作用而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如果硬性规定上课必须有多媒体却显得有些过分,现在一堂课如果不使用多媒体似乎就不先进、不新颖。现代科技手段的确给教学注入了活力,然而把物质手段当作目的的思想却有失偏颇。形象化教学的形式很多,诸如多媒体、投影、录音、故事、活动等,都可以创设一个形象的教学环境,教学中选用哪种手段,本应依据教学内容、师生情况而定,岂可千篇一律“多媒体”?一味的追求多媒体有时反而“画蛇添足”。
总之,“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才是广大教师应做的。于永正老师曾说:“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写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潜心钻研课程标准,领悟其理念和精髓,钻研教法,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文学文本的存在,艺术的存在。教师一开口就是一个文学文本的展开,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文学之魂,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热情的榜样。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不断前行,才不至于失去它原有的魅力。